前言
「澄懷觀道」語出《宋書·隱逸·宗炳傳》「(宗炳)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道是中國文化中最高的概念,也是古人嚮往的最高境界,道不可捉摸,難以實證,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將道作為終極目標來追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若道可以被體悟,那麼一定是在「澄懷」之中。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莊子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荀子的「虛壹而靜」等,俯拾即是。「澄懷觀道」不僅是留意山水的感悟,也是悟道修行的法門,更是藝術創作的前提。
「澄懷觀道」在宗炳所撰《畫山水序》中表達為「澄懷味象」,「味象」是「觀道」的另外一種表述,也代表了不同的方法。如果說「觀道」是史書中從旁觀者來記錄宗炳的想像,那麼「味象」就是宗炳作為一個畫家的切身體會。山川、江河、樹木、花鳥、草蟲總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以不同的方式走進人們的內心世界,駐足,撥動心弦。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觀照,也會切實的顯現在藝術作品中。這樣的一種顯現並非是當下的專利,在上古時期的彩陶中便可看到一些端倪。馬家窯文化中的器物表面,無論是螺旋紋、連旋紋、波狀紋、蛙人紋等都承載了先民對外部世界的體悟,純潔、清白、如同盛開的蓮花,沒有絲毫的「機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或許就是「澄懷觀道」最大的註腳。
此次展覽便是在李剛老師的帶領下,對「澄懷觀道」一語的實踐與匯報性總結。李老師帶領我們深入自然,不是單純的處於自然環境之中,更多是的放下自己的成見,擺脫「機心」,達到「澄懷」的目的,我們在山中靜坐觀景,在溪旁聽水,在松下望霞,在石上格物,在雲起雲落中重新認識自我。另外,此次師生展是一次匯報總結,也是一次全新的起點,我們嘗試站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重新認識繪畫,也希望能夠從繪畫中反哺己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作者:郭瀛洲(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在讀)
高興志
張存良作品
張存良作品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高級美術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研究院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畫系主任炎黃藝術館館長崔曉東先生工作室畫家、中國人民大學畫院朱紅暉工作室畫家、中國教師書畫院畫家、臨洮縣沁園春國畫院副院長、臨洮縣美術家協會理事、臨洮美術館畫家、臨洮縣政協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定西市政協委員、臨洮縣政協常委、臨洮縣經緯藝術館館長。
《相依》入選第三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
《清風徐來》入選「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
《手可摘星辰》入選「中國夢·2017藝術草原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雨後看家家更美》入選「201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生態與時代走向」。
《航天夜韻》入選第三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
《夢想起航》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甘肅美術作品選拔展」。
《禪之夜色》入選第一屆「2019·大美觀音山」首屆全國中國畫山水作品展。
許波作品
張志輝
文章來源於|存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