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衛平:以畫筆繪出時代的擔當

2020-08-27 文美視界

譚衛平, 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西安中國畫院畫家、陝西省各界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西安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2013年參加西安市優秀中青年籤約畫家表彰展,2014年參加《蔽芾甘棠》陝西知名畫家精品聯展,2015年8月《夢裡輞川又逢春》作品參加西安中國畫院建院三十慶典,2016年五幅作品參加馬來西亞國際交流展活動,2016年參加陝西省美協主辦大秦嶺•中國脊梁展,2017年四幅作品參加法國裡昂第二屆中法文化論壇書畫交流展,2017年9月參加2017年歐亞國際文化藝術展,2018年榮獲西安市文聯「先進工作者」。

作品於《中國書畫博覽》《美術報》《人民日報》《西安晚報》《哈爾濱日報》《文化藝術報》《三秦書畫》《文化中國》《長安墨韻》《高端品鑑》等數十種刊物發表作品百餘幅;陝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西安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多次予以專題報導,出版《譚衛平山水畫集》。

以畫筆繪出時代的擔當

——陝西中青年實力畫家譚衛平印象

文/張文忠

當下的陝西中青年山水畫家,得益於「長安畫派」諸前輩及藝術院校名師的栽培,人才濟濟,在全國也不容小覷,譚衛平便是當中優秀的一位。我與譚兄相交十幾年,知他脾性,他舉止斯文,沒有少年得志的張狂,與他交往讓人感覺很舒服。對於畫畫而說,譚衛平長於肥沃的藝術土壤,毫無疑問是早熟的。

譚衛平 繪畫系列作品

譚衛平上世紀70年代出生,如果經歷過那個年代,大家大概會有一個共同的記憶:家家戶戶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寓意驅邪納福,還要威武好看;請回家的年畫,吉祥喜慶,紅紅火火,還得畫中有戲;還有窗戶上貼的剪紙窗花,嫁妝箱子上的鴛鴦圖案,媽媽給孩子縫的虎頭帽、 虎頭鞋,姑娘繡的鞋墊、荷包,老人繡的枕頂兒、帽沿兒、肚兜兒, 裙帶兒,這些無一不是將民間美術的審美與生活實用性揉和在一起。耳濡目染,譚衛平從小就接受著這些民間美術的啟蒙薰陶,並緣於喜歡,他在有意無意之間信筆塗鴉著,把看到的人物花鳥用自己的鉛筆描繪出來。他印象最深的是九歲那年的春節,把描摹的年畫門神貼於家門,父母既欣喜他為家中節約了開支,更以他的畫惟妙惟肖而自豪,後來班主任家訪,也對譚衛平的畫作讚譽有加,受到鼓勵,信心大增,他更加對繪畫有了興趣並堅持學習,再後來他到西安美院,接受系統的繪畫知識學習。這些事例表明,在初級學習階段,譚衛平就顯示出相當的繪畫天賦和強烈的創作欲望。

譚衛平 繪畫系列作品

譚衛平出生於陝西藍田,除了上述人文環境對他繪畫的影響,秦嶺山脈的典型北方的地理環境,對於他山水畫風格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是, 與眾多描述秦嶺山脈以雄強氣質的畫家們不同, 譚衛平筆下的秦嶺是從生拙、單純、質樸的山水形貌開始,最終賦予了一種靈秀、潤澤,並略帶神秘感的筆墨形態。我以為譚衛平之所以在畫畫上避開了他人的風格,還在於他通過繪畫實踐,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對此,他曾這樣介紹自己對繪畫觀念的理解:通過創作表達自己的藝術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將個人對生命的感悟表現在創作中,用作品體現文化發展和時代變遷,畢竟書畫創作是個人情感的產物和結晶,心靜則畫有靈動,意遠則畫有沉靜,筆墨的韻致,意境的悠遠以畫面安靜、筆墨乾淨、塑造意境為創作觀點,追求精神升華和作品意境「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

譚衛平 繪畫系列作品

可以說, 抱著這種創作理念,譚衛平以養育了他的秦嶺山脈為創作對象,在一筆一墨地描繪著。而譚衛平描述的秦嶺,並恰當地接近著現實中的秦嶺,接近實際的秦嶺,樸實,稚拙,木訥訥地不動聲色,就如暖陽下蹲踞於牆根的山農的形象。他在紙上造訪秦嶺,營造意境深幽卻蘊含現代審美的山水圖式,不僅表露著他對秦嶺山川丘壑的理解,也是對山水自然靈智的塑造和精神的還鄉。談到個人的繪畫風格,他是這樣理解的:關於個人繪畫風格,我認為還沒有強烈的自我繪畫語言體系,我還在探索中。中國山水畫在當代面臨兩個重大課題:一是如何繼承山水畫的藝術精華;二是如何開拓山水畫的創新語言。現今社會的觀賞途徑是多元化的,繪畫美的技法表現語言也不可能達成一致性,但書畫創作共同追求的高點都是推陳出新,個人風格是在深入繼承優秀傳統、深入生活師法造化,認識繪畫成因和旨趣,在創作中思想理念有了創新意識、凝鍊並有自我獨特且符合美的筆墨語言。目前,我心中秉承「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因此繪畫風格的傳承性、詩意性、當代性是自己當下繪畫探索的課題。可以說,對畫畫,譚衛平有自己清醒的認識和追求,所以他畫起來筆下有內容,畫面有意境,最終成就了他今天的山水繪畫程式。

譚衛平 繪畫系列作品

近幾年,做為市美協的副秘書長,經常看到譚衛平忙碌的身影,他既要忙碌美協方方面面的大小事務,還要忙碌繪畫的創作任務,我有時候在想,譚衛平保持著什麼樣的動力,既要在忙碌之後,還要潛心創作,始終保持對繪畫的熱情。對此,他講道:繪畫是個人一生的追求與執著,摯愛的創作都屬於自己藝術道路上的學習與探索。不斷學習,探索多種多樣的繪畫形式和表現語言,以自己的畫筆和作品表達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崇尚,在這偉大的時代對文化的貢獻和自我追求圓滿心路歷程的情懷。在行政事務中,感謝團體的信任,這是一份責任,也是自我鍛鍊和交流的機會。工作中接觸更多的優秀老師,猶如一面鏡子,交流中更能感受藝術創作時代脈搏、聆聽藝術創新聲音,同時我也深感責任重大,因為在這個改革奮進的新時代中,唯有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才能肩負起美協組織賦於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譚衛平 繪畫系列作品

相比於當下中青年畫家群體普遍重外在形式缺精神意蘊的局面,譚衛平的談話表明他不為世相所惑,不做招搖淺薄的時尚,而潛心堅持鑽研傳統文化,足以顯示出他獨到的思考,也足以顯示出他對繪畫的深深摯愛。他代表了當代中青年畫家群體的精神面貌,他稱得上一個合格的畫家,以畫筆肩負起了時代的擔當。

寫看得懂的藝術文章,做接地氣的自媒體。歡迎關注、鑑賞、收藏、交流!

相關焦點

  • 童真畫筆繪出「脫貧•感恩•愛國•戀鄉」的美麗三穗
    童真畫筆繪出「脫貧•感恩•愛國•戀鄉」的美麗三穗 2020-12-05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張升臣:用畫筆繪出正義之聲
    用畫筆繪出正義之聲 ——張升臣油畫作品選登   在做好檢察本職工作之餘,他也會拿起畫筆由性而作,隨性而畫,描繪周邊的世界,述說他對工作、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多年的檢察宣傳工作實踐,讓他對檢察工作、檢察人員有著別樣的感悟,更在心中積累了豐富的檢察畫面,為他的主題性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 用綠色畫筆,繪出大美江西「畫卷」
    近年來,「兩山」理念在江西生動實踐,英雄的江西人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做大做強生態這篇大文章,用綠色畫筆,繪出「風景這邊獨好」大美江西「畫卷」。  用綠色畫筆,繪出江西最美「底色」。綠色是江西的「底色」,江西人民用綠色畫筆,把江西的「底色」繪得更美,讓「萬裡江西披錦繡,綠水青山帶笑顏」的優美畫卷永駐贛鄱大地。  用綠色畫筆,繪出民生福祉「暖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
  • 繪出200餘幅老房子作品--山西畫家用畫筆記錄時代變遷--山西青年報...
    繪出200餘幅老房子作品 山西畫家用畫筆記錄時代變遷 他用自己的角度觀察世界,為了記錄時代變遷,馬曉煜選擇用畫筆繪出古村落中最特殊的景象。近日,馬曉煜在外出採風半年多後回到太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連環畫啟蒙了興趣少年   1979年出生於五臺縣的馬曉煜從兩三歲開始,就痴迷於畫畫,最初是在廢紙上胡亂塗鴉,五六歲時,他得到了一本連環畫《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放學後,其他小夥伴都在玩耍,他卻鑽在家裡對著連環畫臨摹。
  • 山東巨野:一支畫筆繪出脫貧致富路
    新華社濟南7月8日電題:山東巨野:一支畫筆繪出脫貧致富路新華社記者閆祥嶺盛夏時節,山東省巨野縣洪廟村農民書畫基地一處畫室裡,周莊村的貧困戶王善花三支畫筆交替使用,很快,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就「盛開」在紙上
  • 用畫筆繪出歇後語圖集 「85後」川妹子的水墨人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實習生 王幽 打油的漏鬥——沒底兒,理髮師的徒弟——從頭學起,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成都姑娘陳典,記憶裡有好些有趣的歇後語,用畫筆留住這些歇後語,是這位「85後」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 【中國的脫貧智慧】「輪椅畫家」張海晶:畫筆繪出多彩脫貧路(組圖)
    脫貧攻堅的路上,贛鄱大地湧現出一批批先進個人,他們滿懷激情,用智慧和勇氣,帶領大家走上致富之路。從5月14日起,中國江西網推出系列融媒體報導,聚焦脫貧攻堅中湧現的感恩奮進典型人物,講訴他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感人故事。今日,推出第五篇,走近九江市都昌縣大港鎮鹽田村街上自然村張海晶。統籌:中國江西網地市新聞部
  •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持續推進中國與東協國家減貧合作...
    會議期間,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對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自建立以來,在推動中國與東協國家的減貧合作方面所做的工作進行了介紹。譚衛平表示,中國歷來都十分重視與東協國家間的減貧交流與合作。譚衛平表示,迄今為止,「東協+3」村官交流項目已經成功舉辦8屆,約370名來自東協國家的社區發展官員和村官參加了交流項目。通過參與討論、交流,中日韓與東協國家村官分享了工作經驗,提升了他們的治理和管理能力。在為東協國家舉辦減貧研修班方面,2005年至今,東協國家已經派出421名官員來華參加培訓,對於中國與東協國家分享減貧經驗,提升減貧與發展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 安徽黃山:童心繪小康 來看看黃山娃用畫筆記錄生活
    近日,安徽黃山文明網開展「童心繪小康·我眼中的幸福生活」網上兒童畫徵集展示活動。黃山的「小畫家們」紛紛拿起畫筆,勾勒描繪當下的幸福生活,展望美好光明的未來世界,用一幅幅精心創作的畫卷,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
  • 一牆一瓦系使命,一筆一畫繪初心——潮州湘橋區意溪鎮開展「畫筆下...
    南方網訊(記者/郭昊奇 通訊員/劉墀鋒)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喚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共同推動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8月27日至29日,意溪鎮在錫美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一場以「畫筆下的家園」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 品讀|浮世繪-江戶時代日本美女
    中國美術館在疫情之後最重要的典藏活化大展《異域同繪》雖然僅用一百餘件作品介紹了清代木版年畫到日本浮世繪藝術流變的淵源,但已將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繪六位大家作品悉數出展,作為觀眾真是一種美好的文化享受,德川時代初期描繪京都平民女人的風俗畫,再有就是描繪江戶遊女和商人女子的浮世繪,其中江戶時代從1603年到1868年曆時265年,浮世繪、歌舞伎、相撲皆是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日本重要文化遺產,並稱江戶三絕,
  • 追夢人|王安邑:畫筆繪出有聲世界
    而在將來,我們或許會看到她用畫筆繪出的一個有聲世界,嘰嘰喳喳的小鳥,嘶鳴奔騰的駿馬,甚至是會說話的小花小草……抹去「特殊」走進五彩世界逛街、做飯、化妝,和同學一起學烘焙,如今的王安邑和其他女生一樣,過著普通的大學生活。但這樣的普通,卻是媽媽應超用千百次的重複努力換來的。
  • (文化)楊旭 致敬時代 畫筆為英雄而揮
    沉靜過後,他拿起畫筆完成了水墨肖像畫《致敬鍾南山院士》,隨後又創作了三幅畫作,《致敬逆行者》組畫,再一次用充滿人文情懷的畫筆,與時代和應,為英雄而歌。「藝術也許不能影響某一次災難,但是卻能影響我們對待災難的態度。無論如何,當天災人禍來臨的時候,藝術家的參與是一股巨大的精神能量。」
  • 「中國的脫貧智慧」「輪椅畫家」張海晶:畫筆繪出多彩脫貧路(組圖)
    脫貧攻堅的路上,贛鄱大地湧現出一批批先進個人,他們滿懷激情,用智慧和勇氣,帶領大家走上致富之路。從5月14日起,中國江西網推出系列融媒體報導,聚焦脫貧攻堅中湧現的感恩奮進典型人物,講訴他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感人故事。今日,推出第五篇,走近九江市都昌縣大港鎮鹽田村街上自然村張海晶。
  • 一年級新生必修課丨「繪製我的第一本英文繪本」 拿起小畫筆 ,繪出...
    每天15分鐘形式新穎趣味十足,發揮孩子創造力繪出我的世界本次活動形式新穎,學生通過每天15分鐘線上英語閱讀課程,每天完成一個主題任務,6節課,完成3個方向的英語閱讀課程學習。學生還將發揮想像、藝術創造力,繪製出人生中第一本獨立完成的英文繪本。
  • 用畫筆繪出歇後語圖集,傳承民俗文化 「85後」川妹子的水墨人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實習生 王幽打油的漏鬥——沒底兒,理髮師的徒弟——從頭學起,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成都姑娘陳典,記憶裡有好些有趣的歇後語,用畫筆留住這些歇後語,是這位「85後」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因為不喜歡睡懶覺、逛街這類普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陳典被朋友們戲稱為「老年人」,她索性給自己取名「典婆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民畫筆繪小康
    2020-09-17 02:38:43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吉林省東豐縣立足本地特色打造文創產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民畫筆繪小康>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千 彭冰 柳姍姍「我畫的這隻大公雞,翅膀原型是大白菜,雞爪是墨綠色的豆莢,羽毛是紅、黃、綠色的尖椒……」46歲的劉豔揮動手中的畫筆,興奮地介紹著她的新作。
  • 繪出繽紛 繪出快樂——鄭州市文化路街道開展親子數字油畫活動
    為豐富轄區兒童課餘文化生活,培養兒童藝術素養,8月31日下午,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街道黨工委組織轄區新的階層人士在農科院社區舉辦了「繪出繽紛,繪出快樂」親子數字油畫活動,活動現場有很多家長帶孩子來參加,孩子們都沉浸在繪製數字油畫的樂趣中。
  • 【嶺南文史】寫實開拓翰墨新境 巨筆繪就時代氣象
    【嶺南文史】寫實開拓翰墨新境 巨筆繪就時代氣象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04-30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潮起潮湧繪就新時代「民生讀本」
    陽春三月,全國幾千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承載著13億多中國人民的期盼和重託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赴北京,齊聚一堂,共商國是,掀開一年一度舉世矚目的「兩會時間」,繪就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民生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