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哲 歐陽志強
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佛山素有「狀元之鄉」的美譽,佛山自古崇文重教,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佛山曾出現過五位文狀元和兩位武狀元。這些佛山狀元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德武功,他們的事跡和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鬼才狀元」倫文敘就是其中一位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狀元。近年來佛山市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於發掘倫文敘及狀元文化的文化遺產,發展文旅體綜合產業的同時,助推鄉村振興,激發鄉村文化活力。
倫文敘畫像
貧寒家境裡走出的「鬼才狀元」
據統計,自隋、唐開科舉取士以來,直至清末廢除科舉,1300多年間中國曆朝歷代共產生了652位文狀元。其中,廣東省共出現過9名文狀元,5名武狀元,其中分別有5位文狀元、2位武狀元來自佛山,倫文敘就是其中一位。
倫文敘字伯疇,號迂岡。明朝南海縣黎湧(今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黎湧村)人。據佛山市孔子學說研究會理事陳宜喜所著的《狀元村文化》記載,倫文敘出身寒門,父親倫顯之務過農,做過傭工,後以撐渡船為生,一家大小僅堪溫飽。由於收入甚微,倫顯之無力送子入私塾讀書。倫文敘小時候只能種菜賣菜補貼家用,但是他天性好學,常到村內一間私塾門外偷聽。塾師因此備受感動,免費收他為學生。因聰慧好學,倫文敘八九歲已能詩文,長於對聯,被稱為神童。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倫文敘連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考中狀元。因為倫文敘為人瀟灑機敏,聰明伶俐,善於應對,他又被稱為「鬼才狀元」。
出身貧寒的倫文敘非常重視家教門風,其長子倫以諒,明正德丙子鄉試第一(解元),庚辰成化進士;次子倫以訓,正德八年(1513年)舉人,十二年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三子倫以詵,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選郎中。一家父子兄弟並以魁元策名,天下稱之為「一門四進士,父子魁三元」,這也成為當地流傳至今的一段美談。
黎湧村裡的倫文敘雕像
奇聞軼事流傳至今
倫文敘從貧寒起家金榜題名的事跡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圍繞著這位狀元衍生了無數的傳說和故事,形成了獨特的狀元文化。
據傳說,現在廣東的特色美食狀元及第粥就來自於倫文敘。傳說倫文敘幼時貧窮,不得不以種菜賣菜維持生計,有時甚至吃不起飯。倫文敘鄰居粥店的老闆憐其年幼,就把用剩的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然後再放些姜蔥等免費請他吃,倫文敘因此對老闆十分感激。在高中狀元、衣錦還鄉之後,倫文敘回到老家的粥鋪,感謝老闆對自己幼時的幫助,並請老闆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種粥。這種粥一直沒有名字,老闆請倫文敘命名,倫文敘就取名為「狀元及第粥」,並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從此,「狀元及第粥」在珠三角地區及港澳地區流傳開了。
在今天的佛山市南海區,坐落著一座以倫文敘為中心人物貫穿主線的狀元公園。公園設有金榜題名景牆、科舉知識欄,介紹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興衰,內容、形式及影響,讓人們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上山的路沿途有以倫文敘從舉人、貢士、進士到狀元的主題雕塑群,讓遊客感受倫文敘寒窗苦讀,赴京趕考,高中及第的歷史場景。山頂狀元亭,可以鑑賞「獨佔鰲頭」奇石,觸摸「金筆」即席「揮墨」,瞻仰「倫文敘雕像」。山腳下北廣場還有以倫文敘自幼生平故事為題的藝術浮雕,似乎有著「神童」「急才」「鬼才」美譽的主人公活靈活現地盡在眼前。
除此以外,長期以來,以倫文敘為題材創作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甚多。佛山本地流傳著許多有關倫文敘的故事,還有不少關於倫文敘的影視劇作品、小說以及粵劇等。
民間流傳倫文敘走過的「狀元橋」
狀元文化亟待發揚
據了解,近年來,黎湧村在保護好本村傳統歷史古蹟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型舊村改造,大力挖掘、傳承以倫文敘為代表的狀元文化底蘊。2018—2019年黎衝村投入約四千多萬元,對全村的三個市級文物和十多個傳統建築進行修繕,致力於擦亮「崇文尚學、狀元黎衝」品牌,全力打造禪城區崇文尚學的鄉村典型。
走進今天的黎湧小學,學校的圍牆上就畫著各種關於倫文敘漫畫故事,從他的寒窗苦讀到教子有方,以及各種關於倫文敘的奇聞異事,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在黎衝小學教學24年的陳宜喜說,倫文敘寒窗苦讀的故事值得現在的小同學們學習,也需要進一步去發掘以倫文敘為代表的狀元文化。近年來,陳宜喜經常應邀參加各個學校的開筆禮,向小同學們介紹佛山傳統文化。
和陳宜喜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文化狀元村總策劃何應新。去年以來,何應新開始和黎湧村合作開發狀元村文化產業。「我們希望能延伸 狀元文化的內涵,從小孩子抓起,培養他們崇文尚道的學風。」何應新介紹,他們將以狀元文化為切入點,結合佛山功夫之城的特色,以狀元文化為主題,打造一個文化研學體驗館,培養小朋友愛學習、愛讀書,同時積極鍛鍊身體的習慣。何應新表示,他們還將結合嶺南特色美食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如功夫茶、功夫腸粉等等, 同時籌拍以倫文敘為主題的影視劇,繼續發揚以倫文敘為代表的狀元文化。
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馮小靜
審籤| 張德鋼
實習生| 陳愷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