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藝術界送別葉毓山。本報記者 郝飛 攝
「他將生命之豪氣,時代之正氣,天地之浩氣貫注於頑石之中,喚醒冷峻而堅硬之靈。」
1月9日早晨,綿綿細雨伴隨微風飄灑大地,為冬日的蓉城更添一絲寒意。
成都市雙流區殯葬改革服務站悼念大廳,一面花牆簇擁著四川美術學院原院長、「中國雕塑終身成就獎」得主葉毓山的遺像。數百名藝術界人士從川渝等地趕來,送這位老朋友、老院長最後一程。「德高望重大師造就芬芳桃李,葉茂根深傑作鑄成毓秀江山」——告別儀式現場兩句輓聯,不僅巧妙嵌入了葉毓山的姓名,更是其一生傑作無數、育才無數的真實寫照。
四川美術館館長梁時民表示,今年打算與葉毓山家屬協商,動用四川美術館展廳資源,以作品、模型、圖片、影像等方式舉行葉毓山作品回顧展。
□本報記者 餘如波
藝術家葉毓山:
曾取經敦煌壁畫
手執一朵白玫瑰,省美協副主席、雕塑家鄧樂神情凝重,向葉毓山的遺體深鞠一躬。1978年,鄧樂曾在川美雕塑系進修,受教於葉毓山的雕塑藝術。他說,葉毓山深知雕塑之性,「他將生命之豪氣,時代之正氣,天地之浩氣貫注於頑石之中,喚醒冷峻而堅硬之靈。」
譚雲、焦興濤、孫振華等知名雕塑家,同樣來到告別儀式現場寄託哀思。「葉毓山雕塑的選址十分巧妙,與周邊的山巒、泉石非常吻合,這種整體性的觀照體現了一種東方式紀念碑雕塑的整體性。在葉毓山的石雕人物中,有的如同潛入大地,有的好似剛從大地露出頭來;有的人物造型充滿了浪漫的想像……這樣的表現正好和烈士的忠魂與日月山川永在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說。
葉毓山的雕塑作品,尤其是一系列重大歷史題材佳作,無不以尺度大、風格雄渾著稱,這來源於其「立足傳統」的創作理念。「葉老師認為中國自身的傳統非常偉大,他特別喜歡大足石刻。」西華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屈波介紹,1955年葉毓山等人步行到大足臨摹石刻,在石刻原作上翻模、研究長達3年,對葉毓山本人和川美雕塑教學影響深遠。「他說,沒有對傳統的研究,就談不上繼承和發展。」
上世紀60年代,葉毓山還曾到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考察,沒有相機,就現場畫素描。他創作的《八仙》等不少作品,就有明顯的漢代雕塑的影子。
教育家葉毓山:
「川美現象」締造者
現任川美院長龐茂琨也從重慶趕來。從1978年開始,龐茂琨先後就讀川美附中、本科和碩士,見證了葉毓山在川美的歲月。
「葉老師是個藝術家,身上有種浪漫氣質。」龐茂琨說,「葉毓山主政期間,堅持提攜新人,誰的作品好就送誰,這才有了上世紀80年代的『川美現象』。」
1977級油畫系班長高小華也深有體會。「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懷念燦爛輝煌的「葉毓山時代」》。」進入川美之前,高小華、何多苓、羅中立等人已經參加過全國性美展,或公開出版了個人作品,擁有不俗的創作功底。葉毓山由此提出「以創作帶動教學」,提供政策、宣傳、經費等方面支持,選送優秀學生作品參加各種展覽。
而在為學校延攬師資方面,葉毓山同樣「不拘一格降人才」。四川畫家邱笑秋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葉毓山在川美主張「開門辦學」,大膽選拔非科班出身的畫家。「當時我在內江川劇團工作,由川美幾位教授推薦,居然成了葉院長的選拔對象。他派人專程到內江幫我辦理手續,安排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因為妻子的健康情況我未能上任,之後每次見面時,他總對這件事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