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劇可參評「飛天獎」了!《陳情令》仍不具備資格,卻不是因為肖戰
昨天,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一則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評獎工作通知迅速引發關注:其中「參評範圍」增加了「包括在全國性重點視頻網站首播的電視劇」。
「網劇可參評飛天獎」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不少網友和從業者歡呼,他們認為近年來網絡平臺首播的好劇頻出,飛天獎將網劇納入評選範圍,標誌著對網劇專業度的認可。甚至有網友開始暢想入圍名單,《陳情令》《慶餘年》《錦衣之下》紛紛上榜。
然而據了解,並非所有網劇都能參評飛天獎評比,這是為何?網劇和電視劇,未來會不會「合二為一」?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看法。
「飛天獎」是公認的電視劇產業權威獎項
《陳情令》為何不能參評飛天獎?
正在愛奇藝播放的《我是餘歡水》在豆瓣得到8.3分,正在騰訊播出的《龍嶺迷窟》獲得8.2分,比電影《尋龍訣》還高,《最好的我們》拿下8.9分,《白夜追兇》獲得9.0分——不少網友期待,除了播放量、點擊率,也應在專業上對這些網劇給予認可。
自1981年開始評選的「飛天獎」,是中國電視劇行業的最高獎項,自2005年改為兩年一屆後,至今已舉行31屆。陳道明、唐國強、陳建斌、張國立、蔣雯麗、孫儷等知名演員均曾獲得「飛天獎」肯定。
演員閆妮獲得第27屆「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
當「精品網劇」遇上「飛天獎」,不少網友為之歡欣鼓舞。不過,此次通知上雖然明確「包括在全國性重點視頻網站首播的電視劇」,卻不是所有網劇都有參評資格。
「這次雖然增加了在重點視頻網站上首播的電視劇,但強調的是『首播』而不是『播出』,而且最終仍是『電視劇』,說明仍須取得電視劇發行資格,可以在電視臺播放。」據業內人士介紹,無論在電視臺還是在網絡平臺播出,判斷是「電視劇」還是「網劇」身份,關鍵是片頭出片名時下方的一行小字:「電視劇有『發行許可證號』,一般是在片名下方,有『劇審字』這樣的標誌;而網劇下方則是『備案號』。」
在網絡首播的《錦衣之下》有「劇審字」的標誌
據介紹,電視劇和網劇分屬廣電總局內兩個不同部門管理,分別是電視劇司和網絡試聽節目管理司。前者的工作要「組織審查國產電視劇、引進電視劇和對外合拍電視劇(含動畫片)的內容」,後者要負責「對信息網絡和公共載體傳播的視聽節目進行監管,審查其內容和質量」。
《我是餘歡水》的備案號,同樣由廣電部門發證
記者發現,在網站首播的熱門劇如《慶餘年》《親愛的,熱愛的》《錦衣之下》都有「劇審字」號,而正在熱播的《我是餘歡水》《陳情令》等則是「備案號」。
電視劇與網劇的「前世今生」
「很多觀眾會把在網站上首播的劇一律稱為『網劇』,但實際上這樣的『網劇』也分為有電視劇許可的『網劇』和有備案的『網劇』,兩者仍有不同。」據業內人士介紹,視頻網站誕生之初,主要是網友自行上傳各類短片為主,承擔審核義務的是網站自己。
早年視頻網站平臺主要是網友自行上傳的視頻
隨著網際網路用戶群體迅速擴大,一些網站開始推出自己的作品。最早業內用於區別,用的說法是「上星劇」和「網播劇」,前者的播放平臺是各大衛視,後者則是視頻網站。
相當一段時期內,「上星劇」和「網播劇」無論是製作水準、參與演職人員、影響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一些觀眾印象裡,『網劇』跟『粗製濫造』是劃等號的。」
但如今「網劇」已突破原先「網播劇」的範疇,「跨界」越來越明顯。
「比如有些取得了電視劇資格的劇作,因為等不到好的檔期,或片方看好網絡平臺,所以選擇網上播出,《如懿傳》就是這樣的情況。」據介紹,很多品質優秀的電視劇還會選擇「星網齊播」,例如一季度收視「劇王」《安家》,就是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首播,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這幾年網劇的製作也越來越精良,許多知名演員、導演也紛紛投入,品質有了明顯提升。」有業內人士以正在騰訊視頻播出的《鬼吹燈》系列為例,監製管虎導演過《老炮兒》《鬥牛》等電影,主演潘粵明、張雨綺都是知名度較高的演員。
另一方面,原本被認為「網劇」製作方的視頻網站平臺,也已出現在各類電視劇的製作名單中。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首播,榮獲第30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的《琅琊榜》,製作人就包括愛奇藝CEO龔宇。
獲得過「飛天獎」的《琅琊榜》,製作人包括愛奇藝CEO龔宇
「把網站首播的電視劇納入飛天獎評選,是與時俱進的決定。」興格傳媒事業發展部總監、製片人陳泉說,近兩年,廣電總局愈加強調「臺網同標」,即無論是上星劇還是網劇,從備案立項到播出審查,強調遵循同樣的評判標準。
「擁抱網際網路已是大勢所趨。」陳泉認為,網絡每年消化的劇集數量一定大於電視臺。「就國內而論,二三線衛視採購能力不足,內容以重播劇為主,有能力消化新劇的衛視屈指可數,網絡必定是越來越重要的播出渠道。」
正方:不管哪裡播出,好劇就是好劇
如果說早期網劇難出佳作、觀眾群體小眾,發展至今的精品網劇質量已完全不輸電視劇。在一些觀眾和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取得電視劇播放資格的「網劇」,還是只在網絡平臺播出的「網劇」,網劇與電視劇同場競技是必然趨勢。
「現在我家基本都用投影看劇,要說什麼是網劇、什麼是電視劇,對觀眾來說區別已經不大了。」市民楊璇認為,不管哪個平臺播出、哪個機構發證,獎項的唯一標準應該是「好劇」:「作為觀眾我根本不會去區分優秀的劇作到底是網劇還是電視劇,在我看來只有好劇和爛劇之分。」
「單從製作工藝、水準上來說,兩者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區分。不一定電視劇就是大製作,網劇只是小而美。」陳泉說,「當今在業內,大家更傾向於用劇集來指稱,不會刻意去區分是網劇還是電視劇。」實際上,隨著網劇質量的提升,播出渠道也更見融合趨勢。「『臺網同標』是鼓勵網劇提質的訊號;反過來講,既然是同樣的標準,也就意味著應該在同一標準下競爭與評獎。」
上海堃娛文化傳媒準備為自己製作的《鱷魚和牙籤鳥》送去「飛天獎」,這部劇在湖南衛視首播,騰訊視頻、愛奇藝、芒果TV同步播出。堃娛文化傳媒創始人、總裁李蓉認為,高質量的網劇層出不窮,流媒體內容已然朝著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一直在走」,而網劇行業應該抓住這樣的機遇。
「現在網劇和電視劇在內容、成本上已經基本沒有區別,流媒體內容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是趨勢。能納入評獎,更加承認了流媒體內容的地位。」李蓉認為,網劇評獎資格的認定,會鼓勵企業製作更加精良的、符合時代氣息、中國特色的故事。「行業層面『良幣』越多,整個行業的水準也會隨之拔高,流媒體內容在未來也會更加得到重視。」
反方:網劇和電視劇應差異化競爭
市民陸歡一家最近為了正在播出的《我是餘歡水》吵翻了。
陸歡覺得這是一部「難得的現實題材好劇」,「把我們這些社畜的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但陸歡的媽媽和外婆則堅持認為「非常難看」「滿滿的負能量」。
郭京飛(左一)主演的網劇《我是餘歡水》引發兩極觀感
網劇與電視劇的差異仍然存在,這是由傳播媒體的受眾決定的。陳泉認為:「傳統的電視觀眾會偏熟齡一點,網絡觀眾偏向年輕化。平臺受眾愛看的內容不一樣,導致兩者在內容調性上有差別。」
在陳泉看來,根據年輕用戶的收視習慣,網劇節奏會更快,懸疑、燒腦類的劇更適合在網絡上播出,如近期的《龍嶺迷窟》。與此同時,上星劇對劇集長度也有一定要求。例如《我是餘歡水》僅12集,這類短劇目前很難在電視上出現,「因為一天播兩集,體量不足一周」。
「現在網劇的方向會朝手機觀看發展,例如豎屏劇會越來越多。」從事網劇拍攝製作的趙先生告訴記者,未來網劇和電視劇可能出現明顯的差異,「評獎應該鼓勵創新探索和差異化競爭。」
「網劇製作和電視劇天然區別在於,電視劇成本可由電視臺負擔,但網劇從拍攝之初就要考慮廣告問題。」趙先生告訴記者,從單純的廣告植入到由演員為廣告商拍攝「小劇場」,網劇在為提升質量努力:「更多元的收入方式對提升網劇和電視劇質量有幫助。」
潘粵明在《龍嶺迷窟》裡出鏡播廣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