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書展。受訪者姚先生供圖
8月18日晚,為期一周的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落下帷幕。展場面積首次擴大10.8%、推出「作家餐桌計劃」、提供沉浸式閱讀體驗……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今年的上海書展跨界「破圈」,力推線上線下同步、「圈」內「圈」外共享的「融合型書展」,觸及並惠及更多人群,讓「書香」融入日常。
安全、出彩並重 閱讀環境升級
熙熙攘攘的觀眾,排長隊等待籤名的讀者,座談前爭先恐後的人群……往年上海書展「喜聞樂見」的畫面在今年卻難尋蹤影——這不是好書失去了吸引力,而是疫情防控時期多措並舉的結果。
據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介紹,書展除防疫工作體系和應急預案等防控措施外,專門設立了衛生工作組統籌疫情防控及應急處置工作。
為逛書展,姚先生周末專程從瀋陽趕往上海,周二預定電子票時便只有「日場票」可供購買,「夜場票」全部售罄。據了解,本屆上海書展依舊分為日場和夜場,線上購買的電子票與定點出售的實體票均限量發售,防止觀眾因購票聚集。
書展期間上海展覽中心主建築夜景。受訪者姚先生供圖
預約時間佩戴口罩入場,身份核驗、出示健康碼,再經過無接觸安檢測溫,觀眾終於可以與新書、好書「有距離」親密接觸。
限量售票、實名預約、分時段入場、實時監測客流量、多會場及線上平臺分流,這場「低密度」書展不同尋常。對此,姚先生說:「門票限量銷售,觀眾比我五年前參加上海書展時少很多,很大地提升了觀展體驗,瀏覽書籍時不再摩肩接踵,空間的舒適性非常令人滿意」。
「非常令人滿意」的背後,是潤物細無聲的防疫措施——展場面積首次擴展到2.6萬平方米,比往屆增加10.8%,空間更大了;拓寬走道,設置排隊流線,張貼保持距離提示,防疫宣傳更廣了;日場與夜場間充分消毒,除了配備防疫物資,展廳還設置了防疫醫護室,安全感更高了。
線上線下聯動 豐富閱讀體驗
近年來,根據讀者和市場變化之需,上海書展不斷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線上線下聯動,為市民創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今年,書展湧現出一大批精品書籍。序館長廊特設「上海出版『走出去』成果展」,展示近年來上海出版界實施「走出去」戰略、打造精品出版項目的成果;特設「抗疫防疫主題圖書展」,集中展示一批記錄中國「戰疫」歷程和事跡、總結中國經驗的新作力作;「向大師致敬」特展匯集白樺、流沙河、葉永烈等2019-2020年逝去的作家、學者的佳作。此外,《故宮六百年》《上海近代建築風格》等百餘種主題圖書、精品圖書新書首發式、研討會、讀者見面會、籤售活動也廣受讀者的關注和喜愛。
書展名家座談。受訪者姚先生供圖
與此同時,線上閱讀活動也精彩紛呈。「今年(書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搭建書展網上平臺,使線上線下同步、圈內圈外共享的『未來書展模式』初步成型。」徐炯介紹說,本屆書展藉助多種平臺,提供多元閱讀服務,讓市民讀者更加便捷地與閱讀相遇。
上海書展開幕前夕全新亮相的「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平臺更是將服務升級,為出版社和讀者提供實用的導覽平臺。雲遊書展、雲首發、書展攻略、活動日曆、直播薦書等線上功能一應俱全,不斷滿足讀者的多元需求。只要讀者現場掃描二維碼,就仿佛進入了實體書展的「線上鏡像」,可以很快獲取書展「攻略」:薦書、找書、買書,都能精準匹配。
實現跨界「破圈」引領閱讀新風尚
上海書展年年都有「新面孔」出現,今年也不例外。
書展創新性引入「街區」概念,全新規劃實景版「實體書店品牌館」。上海三聯書店、朵雲書院、鍾書閣、曉風書屋、大眾書局等全國知名品牌書店集中亮相,共同構建出一個匯集特色、品牌書店的沉浸式「書香主題街區」。
「原先在展位上去搭一個書店會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這次實體書店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提供沉浸式的體驗,更像一個書店,而不是一個攤位了。」徐炯解釋說,今年把實體書店移到建築外,可以讓實體書店更好地布局,更充分發揮特色,展示多元化功能。
「譯文名著經典」系列圖書。受訪者姚先生供圖
本次書展上,最具「文藝範兒」的跨界活動當屬「作家餐桌計劃」。書展攜手孫甘露、徐則臣、祝勇、毛尖、馬伯庸、陳楸帆、那多7位當代中國作家、學者,精選7家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餐廳,邀請他們暢談生活美學、推薦個性書單,將閱讀帶進餐廳,為上海提供更有煙火氣息的文學。此後,這些餐廳每家都將冠名常設一張「作家餐桌」,以閱讀美食線路勾連起餐廳、書店與城市街區,進一步推進文旅跨界。
不僅如此,書展還進一步擴大了「朋友圈」,重點新書開啟「雲首發」之旅。修訂版《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百川匯流的聲景》《大美新疆長卷》等一系列重點新書,都在書展上實現了「雲發布」;「雲上領讀人」「網絡文學會客廳」等線上活動,讓各類新媒體和網絡社群平臺紛紛變化身「閱讀推廣達人」,將「書香」帶到千家萬戶。
始終為讀者服務,始終為讀者而變。今年,上海書展在轉型升級上跨出一大步,不斷加大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力度,吸引了「圈」內「圈」外的人們駐足。跨界的上海書展,堅定著「促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使命,讓書籍融入美好生活,引領閱讀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