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水墨語境與中國畫的民族性

2020-08-28 毅峰說

(《六君子圖軸》 朱耷)

作為體現中國民族文化意識的繪畫藝術,自發韌之初便與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奧秘緊密相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認識過程中,奠定了中國繪畫藝術對客觀世界特殊的體驗和觀照方式,也決定了它的藝術形式中所表現出的遠離現實真實人生的獨特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空間。這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思維和表徵認知觀念的藝術形式。在中國,至少從王維以後開始在參與繪畫的文人階層中,逐漸形成了以水墨為特質用來表達這種思維、感覺及理想的文化語境。700年後,出現了通過人生逆境的深刻體悟而把這一文化語境推到了更具深廣內涵的極至:八大山人的繪畫。

(《鵪鶉》 朱耷)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江西籍,明太祖十六子朱權後裔,明亡後入奉新山為僧,旋又入道,晚年仍為儒士,浪跡於南昌進賢、新建、撫州各地,他在燈社、北蘭寺、芙山房、寤歌草堂度其殘年。一邊堅持不屈的反清活動,一邊與節義之士詩酒為酬,賣畫為生。刻骨銘心的亡國之恨使他由猖狂而瘋癲,生理和精神上極度的刺激,從相反意義上把他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推到了超越社會和人生真實的特殊的理性思維空間,從而在他的繪畫中顯露出高於時代的認識觀與方法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的藝術表徵。

這種表徵的意義在於:他以一個文人的內質所形成的對水墨語言涵量及其表現的敏感,在造就了水墨語言之精緻完美的同時,也造就了文人畫藝術的發展與中國認識論進程的同步。中國的認識論是建立在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獨特的情感觀照和生命狀態內省式的體驗基礎之上。

八大山人正是憑藉其情感和生命處在社會大變革的矛盾衝突這一獨特體驗,傳情於荒山剩水、枯枝敗葉。也恰恰正是這一沒有色彩遠離現實的世界把文人畫的水墨語境由表現上升至觀念,以黑白的衝突構成與中國哲學屬性的同一性,從而使八大山人的書畫作品具備了非藝術作品的表述。

(《荷花雙禽圖軸》 朱耷)

這是中國畫高級階段的特性,也是中國繪畫藝術民族性發展之體現。從哲學本體論和藝術本體論都不難發現,文化語境是在認知層次的遞進和自我意識的外化同客觀世界的對立統一中形成的。它不僅取決於自我意識,而且受制於載體與自然的融合和同一。因此,水墨以其獨特的材質性能構成了中國畫與認識論一致的表述語言和能負載歷史、社會及人生內質的語境。

八大山人的作品充分利用了水墨材質與自然事物的關係,以審美心理為要憑,把黑與白這一對立的矛盾在視覺形象的筆墨界限中變化到極點,使白與黑充滿了理性思辯的藝術意味。

(《荷花》 朱耷)

中國畫的最高發展就是重意重理。尤其是宋代文人畫興起對後世中國畫民族性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至大。在繪畫認識觀和審美觀上,由形似到神會,由自娛到抒情,由明性到寫心的發展是通過對發展哲學概念和範疇而形成秩序的抽象的思維能力來實現的。在方法論上,筆墨是至高無上的,通過筆與墨的節奏變化傳遞塑造物象的信息。像八大山人的《荷花》小品,在黑白的水墨關係中顯示並強化黑白層次,一方面守住了集中體現物象質的黑,另一方面在物象實體面與背景空間的交接中實現一種含有思維特徵的綜合與抽象。這是民族的理性精神與智慧,是在精神的微妙與智慧的玄哲中獲得的藝術體現與自然法則的高度統一。

(《水木清華圖軸》 朱耷)

從這裡應當不難發現八大山人繪畫的文化內涵就是通過對社會人生的體驗而形成的含有文化標誌形態的水墨語境的發展,使他的藝術在歷史的演進中強化和充實了民族性的內質。民族歷史和思想文化所決定並在發展中完善的帶有特質性質的要素是民族性內質的基礎。藝術的民族性發展離不開民族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的發展,離不開藝術家的心理構成方式對民族性的容納。同時,它是以民族的個別和特殊來體現的,通過獲得新的生命意識來改造的。

文人畫宋元以來一直扮演著民族審美文化載體的重要角色,因其形式表現上以山水、花鳥為主,遠離社會,是與社會產生矛盾衝突後反向形成的認識的極端形式,故而在型態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創作上也有相對的秩序性。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秩序裡顯自由成為中國畫隱形的特質。它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但更多的是民族文化所決定的民族氣質。在八大山人出現後至清亡,文人畫家雖層出不窮,但有如此典型的民族性繪畫尚不多見。一部分畫家雖衝破了舊有的藝術觀和表現方法,在時代風貌的體現上也浸透了理性的意識,然而終究缺乏像八大山人那樣集多種矛盾於一身的文人。因此,可以這樣說,八大山人的繪畫應當作為中國古典時期文人畫的終結寫進繪畫史。(完)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在這種變動的藝術語境下,傳統中國畫藝術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探索,主要可分為兩條線路:其一是以傳統技法、內容、思想和精神為主導,將古風古韻作為中國畫藝術的核心,這類中國畫在之後的發展中逐漸式微,與時代脫離、與藝術語境不符的繪畫藝術成為小眾。其二是改良的中國畫藝術,也被稱為實驗水墨、抽象水墨。
  • 彭烈洪:水墨神奇語境無限可能
    作者丨彭烈洪我在創作油畫作品時,就開始嘗試水墨新形式的探索,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水墨趣味語境的無限可能……新水墨就像一個全新的遊戲,它可以把油畫觀念、民間藝術形式、抽象與具象等,通過除了傳統宣紙以外的各種材料
  • 水墨靈動筆筆精準,八大山人的花草,真的走心
    水墨靈動筆筆精準,八大山人的花草,真的走心文/華勇>對於八大山人繪畫作品的風格描述,總是會存在著不同的評論,有些人認為他的畫風非常綺麗,也有人認為恬淡,還有人認為他的畫風冷峻、疏放。從這些迥然不同的描繪當中,能夠看到八大山人的繪畫的確有著非常豐富的特徵,足以看出他對於藝術的追求已然熟絡,因此可以遊刃有餘,按照心中所想進行描繪。眾說紛紜的結果,映襯出八大山人功底之深厚,水墨靈動筆筆精準,八大山人的花草,真的走心。
  • 八大山人水墨山水作品欣賞。
    八大山人水墨山水作品欣賞!、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 。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
  • 「八大山人」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開幕
    為唱響八大山人文化品牌,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12月6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共南昌市委宣傳部、中共青雲譜區委、青雲譜區人民政府,南昌市文聯承辦,青雲譜區委宣傳部、南昌市美術家協會等協辦的「八大山人」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開幕式在青雲譜區八大山人梅湖景區個山園舉行。
  • 聯合共建:八大山人的書畫鑑定
    朱耷(1626-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朱統託,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
  • 中國畫一代宗師 清四僧 八大山人最貴畫1.18億《竹石鴛鴦圖》賞析
    八大山人 竹石鴛鴦圖 立軸 水墨紙本八大山人是朱耷的號,朱耷(1626—1705年),明末清初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堪稱中國畫一代宗師人物。他本名朱統託,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後以號行於世。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卻於他成年之際明朝滅亡。明亡後避難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來又改信道教,住在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此幅《竹石鴛鴦圖》正是他水墨寫意畫的代表作。
  • 清代八大山人
    (清 八大山人 遊魚 立軸 水墨紙本)晚年的八大山人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並焚燒了自己多年來的僧衣,披星戴月步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南昌(清 八大山人 荷花翠鳥圖 立軸 水墨紙本)那個八大山人的這個八大是什麼意思呢?
  • 2019「八大山人」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初評結果
    2019「八大山人」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初評結果 2019-09-21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談構成形式在中國畫水墨創作中的應用
    中國畫在中國歷代畫家們的不斷努力下,所展現的畫面形式與構成元素的漸變、密集、肌理、重複、色彩對比、色彩混合等多個方面都有極其清晰的表現。傳統中國畫的「以形寫神」使得中國畫更多追求意境之美,適當的對比使得畫面更加豐富,構成中的空間以留白來體現,聚散有秩的布局似乎也是與構成中的密集達到統一。以明末清初的著名書畫家朱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八大山人的《水木清華圖》為例。
  • 美術研究|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藝術的延展與創新思考!
    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畫的千年傳統,如何審視中國畫在全球化語境下體現出的審美形態及其延伸與創新價值,對於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傳統的需要靜觀與體悟的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已經被冷落,在全球化語境下,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忙碌,很多人已經無暇顧及精神修養。三、中國畫在全球化語境下所表現出的藝術形態中國畫基於它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筆墨情趣,很容易會進入老生常談的「中國畫的身份問題」。
  • 展訊 丨八大山人紀念館建館60周年故宮典藏特展開展
    八大山人作畫提倡「簡」與「省」,常常滿紙寥寥數筆,然而極其傳神。八大山人以簡筆大寫意影響中國畫史三百多年。齊白石談及對自己畫作的影響曾有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清代以來的鄭板橋、吳昌碩、趙之謙、潘天壽等無不醉心於八大山人。
  • 八大山人書法作品欣賞
    朱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 八大山人 | 臨興福寺半截碑
  • 秦嗣德:新現實主義水墨語境的擴張
    中國畫的現實主義的表現性與1970年代末的「傷痕美術」一脈相 承,「傷痕文學」「傷痕美術」引發 了我們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反思。傷痕美術、八五思潮的興起,影響到 1990年代開始的文藝與價值觀念的 發展與變革。
  • 八大山人的水墨寫意荷花作品其實隱藏「強治王權」,你看懂了嗎?
    八大這個名字人們或許不太熟悉又或者不甚理解,全稱「八大山人」,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別號,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朱耷一生的別號很多,大部分人更偏愛「八大山人」這個別號。首次看到「八大山人」的名號是在《中國美術史》中,那時沒啥感覺,只是一個考試需要記住的名字而已。
  • 2019「八大山人」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徵稿通知
    江西省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優越的自然氣候,淳樸的民風生活,使江西長期處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區域,湧現了大批文化精英,其中隱居在南昌的八大山人以登峰造極的寫意畫成就,影響廣泛,成為江西文化的象徵和名片,為大力打造「八大山人」民族文化品牌,進一步推動江西南昌市青雲譜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 白眼觀天-八大山人筆下那禪意無限的禽鳥~
    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這位老者就是明朝沒落王孫——八大山人。即:朱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明末清初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中國畫一代宗師。
  • 簡寂神妙~八大山人水墨作品欣賞
    八大山人,清四僧之一。金枝玉葉老遺民,其大寫意花鳥畫和山水作品以極為獨特的風格而驚世駭俗,其簡寂平淡的水墨藝術,代表著中國寫意畫的最高成就!越高層次的藝術作品形式越簡潔!看看現在全國美展的作品,八大山人也只好哭之笑之了!
  • 張復興水墨藝術詮釋了中國畫轉型創新
    東方網通訊員謝昌啟12月2日報導:由上海市建設協會舊房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得吟藝術沙龍承辦的《張復興水墨藝術對話》昨天下午在「海上海創意園區」舉行。著名評論家嚴寶康與著名畫家張復興就水墨藝術進行了精彩對話,詮釋了中國畫轉型創新的深刻內涵。
  • 水墨人物寫生中的現代性
    另一個是由寫生所表現的具象水墨人物畫中的新現實性。寫生的語境關注了時代的演變進程。一個指向了傳統寫意精神的藝術品質,一個表達了當代中國水墨人物語境的探索與實踐。新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在標識民族性與傳承性的同時,水墨人物畫的發展從純粹的民族性融進了國際化平臺,融入了一個錯綜紛雜的國際性語境。外向性成為可能而且必須,藝術家們會用新的工具和語言表達全新的現實世界。新現實主義人物畫的寫生創作,是藝術家將個體的文化思考主觀地介入現代社會中,踐行自己的藝術主張,由此與當代社會深度平行的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