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透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經驗 ——評《全球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回顧與展望(中英文版)》
好書推薦
★★★★★
歐美國家依靠工業革命以來所積累的財富,在二戰後普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更是出現了以北歐國家為代表的福利國家,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所具有的反經濟周期和穩定國民安全預期等功能,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國外學界還是國內學界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分析,均以歐美國家為典型對象;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在處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時,亦將歐美制度奉為圭臬。這是以西方敘事為中心的研究和治理格局,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良性互動的機制與經驗卻有意無意被忽略。
可喜的是,歷時3年多,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國際勞工組織、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三方合作,中國、美國、德國、丹麥、日本、韓國等7國知名學者深入研討,鄭功成、[德]沃爾夫岡·舒爾茨所著的《全球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回顧與展望(中英文版)》於2019年底出版。該書打破了傳統的單純應用西方社會保障和經濟理論模型分析中國案例,得出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中國特色」式結論進而完善西方理論的邏輯思維,跳出了將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案例作為西方敘事中心之下不具代表性的特殊個案的狹窄視野,而是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總結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規律,並上升為具有普適性的理論,讓「中國經驗」反哺世界。
閱讀此書,可以發現如下鮮明特徵:
第一,系統客觀地論證全球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作者從歷史視角和全球層面全面闡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充分展示西半球豐富的社會保障政策文獻和觀點。一方面,從古羅馬法、歐洲濟貧法傳統與孔子大同思想及我國殷商時代的救災機制-19世紀英國、德國和羅馬教廷的社會保障制度-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社會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發展-1989年之後東歐、中亞及世界其他地區社會保障發展的歷史路徑,客觀分析了全球範圍內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總結出全球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面臨的5個新挑戰。一是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關係背後的發展理念出現分歧;二是全球化進程具有不確定性;三是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對經濟社會影響深遠;四是新技術革命對傳統產業衝擊與新業態常態化;五是福利剛性增長與財務可持續性存有矛盾。這兩個方面的剖析為該書研究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提供了參照。
第二,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經驗豐富。在客觀評估我國社會保障發展成就與不迴避制度現存問題的基礎上,該書用5個指導方針,提煉出中國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關係的經驗並作為政策發展方向。具體為,指導方針一:堅持經濟增長與社會保障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指導方針二:必須將社會保障作為保障與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安排,這需要堅持福利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防止因社會保障滯後或超前而損害經濟增長;指導方針三:堅持共建與共享相結合,建立以權利義務相結合的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指導方針四:高度重視消除貧困,通過作為基礎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有效的社會救助和基本福利服務,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指導方針五:在明確的增長導向政策中,採取漸進改革策略,是中國成功處理社會保障改革的複雜問題的關鍵。
第三,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能為其他國家提供「中國經驗」。該書基於社會保障核心理論、中國經驗並輔以全球經驗,提出了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關係的6點核心共識。這包括: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社會公正、彌補市場失靈、實現共享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經濟增長和社會保障不僅是任何發展模式的兩個關鍵組成部分,也應該視為現代發展中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在現代社會,社會保障往往是一個全面綜合的制度體系,包括各種待遇給付、不同的項目和籌資來源;社會保障總體上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和國民福利水平提升,但不同制度設計具有不同的經濟效應;從全球範圍看,社會保障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最近顯現出了不穩定的傾向,而中國的發展道路及40餘年的發展成就,證明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可以相得益彰地共同發展;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帶來了各種新舊挑戰。上述核心共識凝結著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良性互動的寶貴經驗,可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與優化提供靈感。
(郭林)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501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本期責編: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