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追夢的樣板丨騎行詩人王計兵:忙時送物,閒時寫詩

2020-12-20 騰訊網

詩歌是生活的副作用

文/拾荒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當歲月將我不停地翻轉

如同文火裡的草根

才明白,我從未馴服過歲月

而是歲月在不斷地治癒著我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麼多天使收攏翅膀

做了人間的逆行者

那麼多外賣小哥

穿行在荊棘叢生的大街小巷

大地上,太多的河流

流著流著就消失了

像我們擦去的淚痕

這一年,我們被不停地治癒

也治癒著別人。這一年

我們攜手,互為藥方

我記錄著這一切……

陣雨突襲

文/拾荒

一個外賣小哥

在雨水裡穿行

天藍色的外賣裝像一小片晴空

一小片晴空在雨水裡穿行

像一段鏡頭被不斷地打著馬賽克

而雨水是徒勞的

藍色的工裝越溼

天空就越明亮

澄明的天空貼在他的肋巴上

就像貼在大地起伏的山脈上

王計兵在送外賣時有了靈感,會停下來記在紙上或手上。攝影 馬宏

他在博鰲國際詩歌節拿過獎,他是徐州作家協會的會員,他也是一名「藍騎士」……

以上的這些美麗的詩句,就是最近大火、被譽為「騎行詩人」的52歲外賣小哥王計兵最新創作的詩,「算是給2020的自己外賣生活的總結。」而就在昨天,這個被譽為「寫詩寫得最好的藍騎士,也是送外賣送得最快的詩人」的他,獲得了藍騎士節「微光獎」。

今年52歲的王計兵,數年來累計已經創作了3000首左右的詩歌。網友們紛紛被打動,好評最多的是這樣一句話,「騎行詩人,你追尋夢想的樣子,真美!」

攝影 馬宏

他是寫詩最好的外賣員

也是送外賣最快的詩人

在很多人認為詩是一種「奢侈品」,是「遠方的田野」,和每天疲於奔命的我們已經越來越遠,更不可能和每天急匆匆走街串巷的外賣配送員聯繫到一起。而王計兵卻將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兩種人生,結合了起來,成為了評論員口中「農民工追夢的樣板」。

王計兵的筆名叫「拾荒」,這跟他曾拾荒的經歷有關,同時也寄託著理想,「小時候我和母親一起撿拾麥穗,如今我希望撿拾文字,餵養精神,讓它不再飢餓。」

1969年,王計兵出生在徐州邳州一個農村家庭,雖然他學習很不錯,但身體卻非常弱。父親為讓他鍛鍊身體,給他報名去了一所社會上的武校,沒想到武校基本沒有文化課的學習,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於是初二的時候他輟學了,跟著父親做農活。

王計兵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創作,並且是從小說開始的:23歲那年,寫下了一篇兩千字的小說《小車進村》,這篇反映蘇北農村生活的作品,被當時《百花園》編輯部的一名編輯,後來成為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百花園雜誌社總編的楊曉敏選中並刊登,並鼓勵他保持創作勁頭。王計兵的創作熱情被激發,並接連在雜誌上刊登了十餘篇作品。

父親曾燒了他20萬字成稿:

「如果他高興,再寫40萬字燒都行」

在短篇獲得肯定後,他萌生了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念頭。他將自己關在一間用玉米秸稈搭建的簡易房子裡,晝夜不歇地寫作。

但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王計兵的父親勸阻無效,逐漸對兒子失去了耐心,一把火將他已成稿20多萬字的小說燒了。

此前,有一種聲音說,王計兵因為此事和父親「斷絕」了關係,因為鬧僵而離家,「這是一種誤解」,王計兵告訴南京晨報記者,事實上經過母親的轉圜,他和父親的關係很快修復了。他離開家去打工,也並非因為這件事,而是時間檔口正好差不多,在這件事之後的沒多久,他就離開了徐州,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

王計兵所言非虛,因為在他多年累計的3000餘首詩的創作中,寫到父親的詩就多達40首左右。

「從六樓望下去/父親就像五彩畫布上一滴墨/他在那裡旋轉/手足無措地/找不到應該著落的位置/從六樓望下去/父親突然變得很小/小成一個城市可以忽略的塵埃……」

這首《父親從鄉下來看我》的詩,發表在中國主流八大詩刊之一的《綠風》詩刊。

「父親2018年去世不在了。」王計兵哽咽地告訴南京晨報記者,親情的丟失是很痛心的事情,「我寧願再寫40萬字讓他燒掉,只要他開心,只要他在……」

打工的日子充滿了艱辛,從1993年起,他全國各地到處跑,東北當過鉗工、新疆砌過土坯、批發過水果,也做過司機。

2002年前後,王計兵一家揣著500元來到了江蘇崑山,並定居至今,後來開了個小超市。隨著生意越來越難做,一年多以前,王計兵就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時間開始成為了「藍騎士」,每天晚上送外賣到深夜十一二點。「這一年多來,我跑外賣每月能增加六千元左右的收入」,王計兵對自己的職業很珍惜,他說這些錢除了一部分貼補家裡生活外,也用來交孩子的學費。

對於他寫詩這件事,他的妻子起初也很反對。「寫詩沒有多少經濟來源,一篇稿費只有幾十元。」妻子還開過玩笑,說「只有小心眼的人才會天天寫東西」。直到後來王計兵的詩歌登報獲獎,妻子也從雜誌上看到了他的不少作品,並且獎盃也越來越多,妻子慢慢理解和支持了他。

王計兵感恩妻子的理解,他也不乏浪漫,「我知道日子過得不好,虧欠她,我就用一次寫詩獲獎的獎金,加上跑外賣的收入,奢侈了一次給她花幾千元買了一件衣服。」而這件衣服至今都是他妻子視若珍寶,衣櫃裡面最「豪華」的一件。

致敬外賣員同行:

他們的海闊天空,給了我很多靈感

「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從骨頭裡趕出火,從火裡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個地名,王莊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這首《趕時間的人》,是王計兵寫給外賣小哥的。有一次他給一家人送外賣,顧客寫的樓棟號有誤,王計兵趕到後,對方告訴他送錯地址了,拿著顧客給的新地址,王計兵趕忙跑進另一棟樓,卻還是錯的。等到外賣準確送達,王計兵整個人都跑到虛脫,但顧客卻還是責怪送得太慢。那天回到家,王計兵就寫下這首詩,既為記錄生活,也為致敬同行。像這樣描寫外賣生活、以及外賣員的詩歌題材,王計兵一年多來累計創作了二十多首。「我和同事們聚在一起,大家海闊天空地聊天,他們給了我很多靈感,這種聚在一起的感受特別美好。和他們在一起,就像一個個江湖好漢的相聚,感覺到身上特有勁」。

「天空撒豆成兵/大地水流成河/人潮退卻,如同潰兵/隱於山林/唯有一個個藍騎士/單槍匹馬,來回穿梭/如長坂坡前/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壓著半壁江山的柔弱和顫抖」

這首《暴雨如注》,就發生在今年夏天,一場暴雨突襲,他在天橋之下躲雨,而接到單的同行們,卻為了讓顧客能更早收到外賣,紛紛衝入了雨中,「就想替他們說說話,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王計兵昨日在獲獎後,談到這份工作對自己創作的幫助,「我一直喜歡寫作,從送外賣之後,思路更加打開了,它可以讓我超乎個人的行為,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觀察人群。不僅創造靈感會多一些,寫的東西會更加立體一些。

記者觀察

我們不僅要追隨頭頂的月亮

更要從平凡工作中發現生活的光芒

今年已經52歲的王計兵,從未因為自己在短視頻等平臺「火」了而放棄創作或停止送外賣,相反,他一如既往地在送外賣的同時筆耕不輟,希望用自己的詩句,激勵更多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勇敢追逐夢想。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讓筆者感動的是,王計兵這個出身農民的外賣員,每天從事「螞蟻搬家」一般的平凡工作,不僅對這份外賣工作充滿了熱愛,更可以從這份工作中找到自我,發現生活的點滴溫暖,並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送外賣我準備一直堅持下去。」王計兵說,這份工作給了他「自由感」。接到長途單,很多人也疲於奔命,而他每次接到從崑山送到上海,或者崑山送到蘇州的幫送單,都很欣喜。即便是騎一兩個小時的電瓶車在路上,他也覺得一路都是風景,「這樣的感覺特別美好,給了我自由,此時我在路上,就像候鳥搬遷一樣」。

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太多人因為生活和工作的繁重,只能顧得眼前的苟且,無暇關心詩和遠方,心中最初的那份熱愛,也早已消失殆盡。

而王計兵不論從事哪種工作,都保留並堅持了自己內心深處對文學的熱愛,平均兩三天,他就會寫一首詩。不少對文學有過熱愛的人,也可以在心情大喜或大悲時,創作一首屬於自己的詩,但能堅持那麼多年,創作幾千個作品的,卻並不多見。

和《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個瘋狂追求夢想,哪怕不惜丟下家人的斯特裡克蘭相比,王計兵卻是更加有人情味的溫暖存在,生活窘迫,就多做一份騎手的工作來貼補家用,他也有浪漫的一面:還會用自己得到的獎金為妻子買一件數千元的衣服,他也重視親情,很多詩歌都寫到了父愛和母愛。

用王計兵的話說,如果將送外賣和生活一定要打個比方的話,送外賣是一種天氣,寫詩是生命空地裡的一場雪,一場雪不會讓你的生活改變,但會讓你的生活更精彩,但終究沒有天氣,雪是下不成的。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楊靜

相關焦點

  • 「忙時送物,閒時寫詩」,52歲的外賣大叔圓夢詩歌,29年獲獎無數
    因此詩人和外賣員怎麼共存在一個人體內?「忙時送物,閒時寫詩」,52歲的外賣大叔圓夢詩歌,29年獲獎無數。52歲的王計兵是一名外賣員,平時為了生活穿梭在大街小巷。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層身份。作為一名詩人,他寫了3000多首詩,有40餘首發表在省級刊物上,也獲得過徐志摩微詩大賽三等獎,微詩大賽金寫手獎,等許多獎項。從23歲那年王計兵寫的微型小說《小車進村》被刊登在雜誌上,並得到雜誌社總編的鼓勵,他便開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
  • 農民工打工路上堅持文學創作,只為了尋找一種精神支撐
    江蘇邳州農民工王計兵在外打工幾十年,始終沒有放棄文學創作和閱讀。他發表在網上的詩作逐步被網友發現熟知,被稱為「騎行詩人」。王計兵獲得過很多文學創作獎項,是徐州市作協會員,而在他看來,文學創作並不是解決生計的工具,而是一個夢想,一種精神支撐。面對媒體來訪,52歲的外賣騎手王計兵顯得很淡定。
  • 農民工打工路上堅持文學創作:只為尋找一種精神支撐
    農民工王計兵打工路上堅持文學創作,只為了尋找一種精神支撐騎行詩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本報記者 車輝閱讀提示江蘇邳州農民工王計兵在外打工幾十年,始終沒有放棄文學創作和閱讀。他發表在網上的詩作逐步被網友發現熟知,被稱為「騎行詩人」。
  • 他在送餐路上追逐詩與遠方 數十年來寫詩三千餘首
    &nbsp&nbsp&nbsp&nbsp曾經拾荒、擺攤,如今騎車送外賣,王計兵數十年來寫詩三千餘首&nbsp&nbsp&nbsp&nbsp他在送餐路上追逐詩與遠方&nbsp&nbsp
  • 農民忙時務農閒時寫詩 農商和文旅一體發展再造新村
    七裡壩農民忙時務農閒時寫詩 農商和文旅一體發展再造新村這裡的農民忙時務農,閒時寫詩。七裡詩鄉不僅文化底蘊深厚,環境也非常優美。村民們通過綠道的建設,將村落與山水林田湖有機聯結,讓當地既有時代特徵,又充滿鄉愁記憶。
  • 詩札丨神在寫詩:詩人獨對蒼茫天地時,為何靈魂竟如此孤獨
    詩札丨神在寫詩:詩人獨對蒼茫天地時,為何靈魂會如此孤獨傅抱石丨無限風光在險峰神思及遠,如同天啟,詩人,當此之境,常會留下驚世名篇。詩中呈現出來的那種量級上的「巨然之物」,我發覺語言是多麼蒼白無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孤島被巨大的蔚藍包圍著,但神在寫詩,試圖說出它,我「放大了膽子,但屏住呼吸」。
  • 夜讀丨王蒙:忙閒皆有味
    作者丨王蒙誦讀丨唐 軒我喜歡生活,我喜歡日子。人生就是這樣,有時閒適,有時忙累。詩曰:累累閒閒累,閒閒累累閒。累閒閒累累,閒累累閒閒。忙人勿囂囂,疲累休嘮叨。要人勿倨傲,事多難做好。閒適不空虛,豈愁未擾擾?
  • 詩林擷英:讀《拾荒》王計兵詩歌有感
    讀《拾荒》王計兵的詩,不是因為他進了央視被採訪而有拍馬之嫌。每一個都如此雷同 每一個又都無可替代 他們的沉默 是千言萬語的沉默 是千言萬語後的沉默 就像一群鄉親 在一張桌子前面排隊 投票時的沉默
  • 一場關於農民工詩人的詩歌沙龍!
    誰言鄉間無雅士楊凌農民會寫詩他們種過地、幹過裝修、送過貨、堅持寫詩過著打工寫詩兩不誤的「詩意生活」他們是誰呢?一場有關「農民工的詩」的閱讀分享沙龍,實屬偶然。但是,帶來的衝擊和觸動,卻非常強烈。此次沙龍活動現場參與訪談的兩位嘉賓,分別是趙勇和李軍懷,他們兩位除了愛好文學、愛好詩歌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用雙手奮鬥幸福,用勤勞贏得尊重的「農民工詩人」。
  • 貴陽有位「工地詩人」專為農民工寫讚美詩,一年多已創作千餘首
    這些深情的詩詞,就出自一位「工地詩人」之手,他白天在工地上幹活,閒暇時就在工棚裡寫詩詞,有時候一天要高產兩三首。工地幹活近35載,如今寫詩詞千餘首,其中很多是專為農民工寫的詩詞。記者日前在貴陽採訪了這位「工地詩人」。「工地詩人」石建祥。
  • 智慧生活有二寶:一是閒時吃緊,二是忙時悠閒
    這就導致了當下的我們,大部分都是在被動生活,主要表現在:一:對自己、對生活沒有規劃,往往被事情推著走或者說走一步算一步,結果閒的時候閒死,空虛寂寞無聊,忙的時候忙死,罵天罵地罵祖宗。二:對事物、人生沒有格局觀,常常被情緒左右,被瑣事控制,導致情緒多變、目光短淺。所以,這也是我們總是把生活過成一團糟的原因。
  • 「夜讀」有一種智慧叫忙時不慌,閒時不廢
    ,閒時不廢06:00來自人民日報1前段時間我忙得焦頭爛額,要布置四個車間管道,要做新中標項目的設計方案,還要準備考試。每件事我都想做好,可是越忙越亂。腦子亂糟糟的,愁得睡不著覺,明明沒偷懶,卻什麼事也沒做好。直到跟好友訴苦時,好友提醒我說,「是不是你自己沒協調好工作和生活?」是的,我之所以把生活過得亂七八糟,並不是因為事情有多難,而是我慌了手腳。做方案時想著如何布置管道,畫管道時擔心沒空看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反而什麼都做不好。
  • 王陽明:忙時守得心不亂,閒時修得心不空
    忙時守得心不亂對此,有一位弟子曾經詢問王陽明:「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也忙,何也?」這位學生一忙起來就會感到煩躁,有事情的時候心煩意亂做不好事,就算是沒有事情也會被心靈上的忙碌鬧得不得安寧。對此, 他當然是非常苦惱的,希望得到王陽明的開釋。
  • 忙時不慌,閒時不廢,是人生的智慧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忙著還是閒著,都是人生的一種狀態,忙時有忙的方法,閒時有閒的原則,如果我們不管是在忙的時候還是在閒的時候都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目標,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十分不堪。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不管是忙還是閒,都會有自己的一個目標,有清晰的想法。
  • 小封寫詩丨詩兩首《螢火蟲》、《詩人的使命》作者 小封
    地上的風從四處吹過他看見螢火蟲飛往天空的雲端在溫暖的土地上用耳朵尋找蟲兒的鳴叫它們的光在夜裡閃亮詩人的使命作者 小封必須在夕光中翻飛不讓自己錯過歷史讓時光用最後的恬然來一點點教導我去理解一個詩人對於時代的使命那是用最深的思考感受人性的孤獨
  • 馬莊農民樂團「雙服務」|忙時拿鋤頭,閒時彈樂器
    最近,馬莊樂團獲評「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大家演得更起勁了——  馬莊人很忙,農忙時要忙莊稼,農閒時忙著排節目、演節目。四時八節,馬莊都要搞民俗表演。扯閒篇、搓麻將在馬莊是看不到的,他們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同樣,不正之風在這裡也沒有存在的土壤。
  • 懷揣1600多首自創詩文 農民工詩人尋覓知音
    只有初一文化,懷揣1600多首自創詩文,鳳陽劉府村民朱海人滿懷憧憬,農民工詩人尋覓知音  圖為農民工朱海人展示自己的詩稿。 記者王家國攝  「1600多首各類詩文,『混』完初一的35歲農民工」。記者第一眼看到黑黑瘦瘦的朱海人時,很難將這二者畫上等號。
  • 5本另類種田文:農二代閒時進山打獵,忙時捕魚摘瓜種果樹,美哉
    最近很多書友私聊評論說書荒了,讓小編給大家推薦幾本好書,那麼今天小編就來拯救大家的書荒啦,下面小編來給書友們推薦5本另類種田文:農二代閒時進山打獵,忙時捕魚摘瓜種果樹,美哉!《回到山溝去種田》作者:二子從周【簡介】3D魔幻城市逼死導航狗!
  • 農民工詩人賴楊剛:我永遠走在文學的土路上
    雖然已經離開城市回到家鄉,「農民工詩人」仍是賴楊剛身上最大的標籤。他喜歡這個稱謂,「這符合我的身份,更符合我對詩歌的追求。」今年四月,作為石棉本土詩人的代表,賴楊剛和妻子趙敏合著的詩集《從綠色出發》出版。這部詩集匯集了他十餘年來創作的詩歌,從農民進城務工、規劃拆遷、新農村建設,再到脫貧攻堅、返鄉創業,他以農民工的視角記錄了城市和農村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