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生活的副作用
文/拾荒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當歲月將我不停地翻轉
如同文火裡的草根
才明白,我從未馴服過歲月
而是歲月在不斷地治癒著我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麼多天使收攏翅膀
做了人間的逆行者
那麼多外賣小哥
穿行在荊棘叢生的大街小巷
大地上,太多的河流
流著流著就消失了
像我們擦去的淚痕
這一年,我們被不停地治癒
也治癒著別人。這一年
我們攜手,互為藥方
我記錄著這一切……
陣雨突襲
文/拾荒
一個外賣小哥
在雨水裡穿行
天藍色的外賣裝像一小片晴空
一小片晴空在雨水裡穿行
像一段鏡頭被不斷地打著馬賽克
而雨水是徒勞的
藍色的工裝越溼
天空就越明亮
澄明的天空貼在他的肋巴上
就像貼在大地起伏的山脈上
王計兵在送外賣時有了靈感,會停下來記在紙上或手上。攝影 馬宏
他在博鰲國際詩歌節拿過獎,他是徐州作家協會的會員,他也是一名「藍騎士」……
以上的這些美麗的詩句,就是最近大火、被譽為「騎行詩人」的52歲外賣小哥王計兵最新創作的詩,「算是給2020的自己外賣生活的總結。」而就在昨天,這個被譽為「寫詩寫得最好的藍騎士,也是送外賣送得最快的詩人」的他,獲得了藍騎士節「微光獎」。
今年52歲的王計兵,數年來累計已經創作了3000首左右的詩歌。網友們紛紛被打動,好評最多的是這樣一句話,「騎行詩人,你追尋夢想的樣子,真美!」
攝影 馬宏
他是寫詩最好的外賣員
也是送外賣最快的詩人
在很多人認為詩是一種「奢侈品」,是「遠方的田野」,和每天疲於奔命的我們已經越來越遠,更不可能和每天急匆匆走街串巷的外賣配送員聯繫到一起。而王計兵卻將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兩種人生,結合了起來,成為了評論員口中「農民工追夢的樣板」。
王計兵的筆名叫「拾荒」,這跟他曾拾荒的經歷有關,同時也寄託著理想,「小時候我和母親一起撿拾麥穗,如今我希望撿拾文字,餵養精神,讓它不再飢餓。」
1969年,王計兵出生在徐州邳州一個農村家庭,雖然他學習很不錯,但身體卻非常弱。父親為讓他鍛鍊身體,給他報名去了一所社會上的武校,沒想到武校基本沒有文化課的學習,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於是初二的時候他輟學了,跟著父親做農活。
王計兵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創作,並且是從小說開始的:23歲那年,寫下了一篇兩千字的小說《小車進村》,這篇反映蘇北農村生活的作品,被當時《百花園》編輯部的一名編輯,後來成為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百花園雜誌社總編的楊曉敏選中並刊登,並鼓勵他保持創作勁頭。王計兵的創作熱情被激發,並接連在雜誌上刊登了十餘篇作品。
父親曾燒了他20萬字成稿:
「如果他高興,再寫40萬字燒都行」
在短篇獲得肯定後,他萌生了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念頭。他將自己關在一間用玉米秸稈搭建的簡易房子裡,晝夜不歇地寫作。
但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王計兵的父親勸阻無效,逐漸對兒子失去了耐心,一把火將他已成稿20多萬字的小說燒了。
此前,有一種聲音說,王計兵因為此事和父親「斷絕」了關係,因為鬧僵而離家,「這是一種誤解」,王計兵告訴南京晨報記者,事實上經過母親的轉圜,他和父親的關係很快修復了。他離開家去打工,也並非因為這件事,而是時間檔口正好差不多,在這件事之後的沒多久,他就離開了徐州,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
王計兵所言非虛,因為在他多年累計的3000餘首詩的創作中,寫到父親的詩就多達40首左右。
「從六樓望下去/父親就像五彩畫布上一滴墨/他在那裡旋轉/手足無措地/找不到應該著落的位置/從六樓望下去/父親突然變得很小/小成一個城市可以忽略的塵埃……」
這首《父親從鄉下來看我》的詩,發表在中國主流八大詩刊之一的《綠風》詩刊。
「父親2018年去世不在了。」王計兵哽咽地告訴南京晨報記者,親情的丟失是很痛心的事情,「我寧願再寫40萬字讓他燒掉,只要他開心,只要他在……」
打工的日子充滿了艱辛,從1993年起,他全國各地到處跑,東北當過鉗工、新疆砌過土坯、批發過水果,也做過司機。
2002年前後,王計兵一家揣著500元來到了江蘇崑山,並定居至今,後來開了個小超市。隨著生意越來越難做,一年多以前,王計兵就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時間開始成為了「藍騎士」,每天晚上送外賣到深夜十一二點。「這一年多來,我跑外賣每月能增加六千元左右的收入」,王計兵對自己的職業很珍惜,他說這些錢除了一部分貼補家裡生活外,也用來交孩子的學費。
對於他寫詩這件事,他的妻子起初也很反對。「寫詩沒有多少經濟來源,一篇稿費只有幾十元。」妻子還開過玩笑,說「只有小心眼的人才會天天寫東西」。直到後來王計兵的詩歌登報獲獎,妻子也從雜誌上看到了他的不少作品,並且獎盃也越來越多,妻子慢慢理解和支持了他。
王計兵感恩妻子的理解,他也不乏浪漫,「我知道日子過得不好,虧欠她,我就用一次寫詩獲獎的獎金,加上跑外賣的收入,奢侈了一次給她花幾千元買了一件衣服。」而這件衣服至今都是他妻子視若珍寶,衣櫃裡面最「豪華」的一件。
致敬外賣員同行:
他們的海闊天空,給了我很多靈感
「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從骨頭裡趕出火,從火裡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個地名,王莊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這首《趕時間的人》,是王計兵寫給外賣小哥的。有一次他給一家人送外賣,顧客寫的樓棟號有誤,王計兵趕到後,對方告訴他送錯地址了,拿著顧客給的新地址,王計兵趕忙跑進另一棟樓,卻還是錯的。等到外賣準確送達,王計兵整個人都跑到虛脫,但顧客卻還是責怪送得太慢。那天回到家,王計兵就寫下這首詩,既為記錄生活,也為致敬同行。像這樣描寫外賣生活、以及外賣員的詩歌題材,王計兵一年多來累計創作了二十多首。「我和同事們聚在一起,大家海闊天空地聊天,他們給了我很多靈感,這種聚在一起的感受特別美好。和他們在一起,就像一個個江湖好漢的相聚,感覺到身上特有勁」。
「天空撒豆成兵/大地水流成河/人潮退卻,如同潰兵/隱於山林/唯有一個個藍騎士/單槍匹馬,來回穿梭/如長坂坡前/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壓著半壁江山的柔弱和顫抖」
這首《暴雨如注》,就發生在今年夏天,一場暴雨突襲,他在天橋之下躲雨,而接到單的同行們,卻為了讓顧客能更早收到外賣,紛紛衝入了雨中,「就想替他們說說話,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王計兵昨日在獲獎後,談到這份工作對自己創作的幫助,「我一直喜歡寫作,從送外賣之後,思路更加打開了,它可以讓我超乎個人的行為,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觀察人群。不僅創造靈感會多一些,寫的東西會更加立體一些。
記者觀察
我們不僅要追隨頭頂的月亮
更要從平凡工作中發現生活的光芒
今年已經52歲的王計兵,從未因為自己在短視頻等平臺「火」了而放棄創作或停止送外賣,相反,他一如既往地在送外賣的同時筆耕不輟,希望用自己的詩句,激勵更多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勇敢追逐夢想。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讓筆者感動的是,王計兵這個出身農民的外賣員,每天從事「螞蟻搬家」一般的平凡工作,不僅對這份外賣工作充滿了熱愛,更可以從這份工作中找到自我,發現生活的點滴溫暖,並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送外賣我準備一直堅持下去。」王計兵說,這份工作給了他「自由感」。接到長途單,很多人也疲於奔命,而他每次接到從崑山送到上海,或者崑山送到蘇州的幫送單,都很欣喜。即便是騎一兩個小時的電瓶車在路上,他也覺得一路都是風景,「這樣的感覺特別美好,給了我自由,此時我在路上,就像候鳥搬遷一樣」。
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太多人因為生活和工作的繁重,只能顧得眼前的苟且,無暇關心詩和遠方,心中最初的那份熱愛,也早已消失殆盡。
而王計兵不論從事哪種工作,都保留並堅持了自己內心深處對文學的熱愛,平均兩三天,他就會寫一首詩。不少對文學有過熱愛的人,也可以在心情大喜或大悲時,創作一首屬於自己的詩,但能堅持那麼多年,創作幾千個作品的,卻並不多見。
和《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個瘋狂追求夢想,哪怕不惜丟下家人的斯特裡克蘭相比,王計兵卻是更加有人情味的溫暖存在,生活窘迫,就多做一份騎手的工作來貼補家用,他也有浪漫的一面:還會用自己得到的獎金為妻子買一件數千元的衣服,他也重視親情,很多詩歌都寫到了父愛和母愛。
用王計兵的話說,如果將送外賣和生活一定要打個比方的話,送外賣是一種天氣,寫詩是生命空地裡的一場雪,一場雪不會讓你的生活改變,但會讓你的生活更精彩,但終究沒有天氣,雪是下不成的。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