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理論無法解讀西部文學

2020-12-14 澎湃新聞
8月24日,上海思南文學之家吹進了一股強勁的西北風。來自西部大漠的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部文學代表作家雪漠攜首部自傳體長篇散文《一個人的西部》和最新長篇小說《野狐嶺》,與文學評論家陳思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資深編輯曹元勇一起,對談「西部文學的自覺與自信」。

「西部文學」的提出已有三十年,但直到今天,似乎仍是一樁理論懸案。三位嘉賓從雪漠近期創作談起,圍繞西部文學展開了對談。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雪漠。

提到西部,曹元勇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地理上的西部,包括西藏、新疆、甘肅等;再者是文化的西部,西部文化非常複雜,寧夏、甘肅、內蒙古、西藏這些地方的信仰思想都不一樣,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維吾爾文化、漢族文化。到了西部你會驚嘆於眼前的世界,也會感嘆自己缺乏享受那樣多元文化的能力,因為你不了解。雪漠在《一個人的西部》中提到『涼州賢孝』,一種當地說唱形式的地方戲,我們就從來沒聽說過」。

「第三是精神上的西部,西部每個地方可能都有不同信念,甚至一些神秘的東西,這在中原地區其實也有,但我們較少書寫,西部作家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更多。我看《一個人的西部》,雪漠父親身上那種『老天給什麼,老子都能承受住』的這樣非常樸素的信念也很觸動人心」。

「還有就是文學的西部,從西部立場出發的文學。中國現在有影響力的一批大作家,其實還是與『尋根』有關。1980年代改革開放,因為經濟原因,我們在追著美國、西歐、日韓走,文學上也是,很多作家寫作也在追隨,包括各種流派,包括魔幻現實主義。今天回頭再看,會發現這樣是有局限性的,反而是走『自覺』道路的成功了,包括莫言、張承志、雪漠這樣的,從一開始就沒有跟著所謂西方最流行的現代派走。用西方的現代、後現代文化的一套理論來看待他們的時候,是無法理解的。」

雪漠另一部長篇小說《西夏咒》出版時,曾有評論認為這是中國西部的《百年孤獨》。曹元勇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其實這就是西部土地上生長出的先鋒樣式,包括《野狐嶺》。我們在自己的體系中找不到標準,就只能用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來詮釋了」。

西部文學中強烈的精神性,可能是與東部文學最明顯的差異性之一。「西部文學的精神是與那個地方的天、地融為一體的東西,這個你在北上廣編不出來。我們今天可以一起講究喝茶、講究咖啡、講究美食,但西北人不會這麼做,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在貧窮的狀態下,人需要靠精神維持,因而他們精神上的東西就會非常強。雪漠跟張承志是中國當代西部文學作家當中最有精神性的」,陳思和說。

在《野狐嶺》中,人物之一馬在波與一個革命者在沙漠中爭執,兩人追求不一樣發生了爭執,革命者說「別去找了,找到是空,不找也是空」,馬在波反問「既然都是空,那你革命做什麼,今天反清朝是這樣,反明朝也是這樣,為什麼還要革命」。陳思和回憶小說中的這一情節給他帶來的觸動:「兩人鬥嘴,突然間把人生許多執著破除了。現在我們倒是可以為了一點事情爭天奪地,吵架了無非就是要多講最後一句話。人生有許多執著,這種執著可以鼓勵我們去奮鬥,但不要被它束縛住了。雪漠的作品中有很多這樣的一層一層的東西,慢慢體會非常有意思。」

西部文學在當代文學中仍處於被遮蔽的狀態,現代都市文化可以容納下西部文學嗎?陳思和認為未來的「文學大家」應該出於西部,不能用東部文化去改造西部文學。「東部城市、都市文化正在走向碎片化,西部因為生活方式不同,它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思維,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呈現,這種哲學在中國非常重要。我覺得以後的『文學大家』應該是出在西部。我們現在看小說文本,覺得故事要有頭有尾,要有高潮。但是西部的文學好像常常沒有這樣做,為什麼?西部太大,好比你從早到晚在沙漠中走,走了一天一夜還在沙漠,這就會產生另一種文學,不是靠故事支撐。我們對西部文學敘事背後的精神力量都講不清楚,頂多就講一句『他們富有詩意』。好比張承志的《心靈史》,這到底是小說還是史詩?我們首先應該去解放自己,生長出一種新的審美系統,就能解讀它們了。」

曹元勇也認為,文學發展至今有其多種多樣的形態。西北有雪漠、西南有阿來,新疆也有李娟這樣的文字。文學有自身的生長的規律,尤其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學本身具備一種反叛和抵抗的自然的天性。

「我們首先應該去解放自己,生長出一種新的審美系統。我們的閱讀審美受西方文化影響,但我們接觸的西方也很局限,讀者也不了解南非文學、阿拉伯文學,都是德國法國的西方、美國、英國的西方。但其實還有東歐、有巴爾幹半島,他們也有無數大師和思想家,文明是多級的。」陳思和強調,「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只有一本《百年孤獨》,也是很可怕的。」

「西部文學需要北上廣這樣大城市平臺的關注,但不是被改造。從西北吹來的這陣硬朗雄壯之氣,對中國文壇是有好處的。我認為現在西部文學還遠遠沒有得到重視,沒有得到應該屬於它的榮耀。」陳思和說。

澎湃新聞:

《一個人的西部》是你的自傳,如何想到在這個年齡就開始寫下回憶錄?

雪漠:

這本書從文學上來看,是一個文學青年的成長史,但又不止是這樣。寫《一個人的西部》的機緣是不期而遇之的。我不喜歡總是回憶過去,也不喜歡外界的幹擾,算是有一點拒絕外面的世界和聲音,所以閉關獨居20多年,訓練自己化除雜念,深入內心極致就有智慧而出。

但因為兒子結婚遵照風俗要回老家請客,我必須得回憶過去,該請誰,不該請誰。回憶中仿佛整個事件都被打開,在那個赤貧的年代下,30多年間世事變幻,朋友們各有不同命運,巨大的滄桑感撲面而來。如果把這個過程、這麼多種命運記錄下來,可能會給讀者帶來啟發。我寫作得非常快,30年感悟的衝動非常強烈,很多文字就這樣流出,不由自主。尋找一種活著的意義,這是我寫作的意義。

《野狐嶺》講述了百年前西部最有名的兩支駝隊在野狐嶺神秘失蹤。

澎湃新聞:

《野狐嶺》講述了百年前西部最有名的兩支駝隊在野狐嶺神秘失蹤,故事中的「我」通過召集幽魂,從各個不同角色,呈現了真相的各個不同側面。這與你之前的小說又有很大不同。

雪漠:

《野狐嶺》不是那種人們熟悉的小說,而是另一種探險。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像扣在弦上的無數支箭,可以有不同走勢和軌跡,甚至不同目的地。因為這個故事是由很多幽魂敘述的,我有意留下了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淡化了小說的主題,因為一旦有了明顯的主題,你的想像力就會受制於它。只要讀者願意,可以考證和演繹它。

《野狐嶺》的主要內容,如涼州英豪齊飛卿的故事,我醞釀了很多年。在三十多年前,我剛工作時,就想寫這個故事。寫《野狐嶺》前,除了我調往齊飛卿的家鄉任小學老師外,我還採訪了書中提到的馬家駝隊的子孫,採訪了很多那時還健在的駝把式,了解駝道和駝場的一切。

這本書中還有關於木魚歌、涼州賢孝、關於駝隊、駝把式等許許多多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農業文明的一些東西,這是和我以前的小說「寫出一個真實的中國,頂個一個即將消失的時代」一脈相承的。

涼州賢孝

澎湃新聞:

你的幾部長篇小說中,容納了諸多西部土地上的傳說、風俗、歷史故事,你是如何獲得這些素材並融入作品中的?

雪漠:

這需要作家對書寫的土地有深入的了解。第一,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相關資料,包括歷史、地方志、筆記記載等。第二要尋找到這個地方講故事的人,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很多個,他們可以讓這塊土地上的很多東西鮮活起來。許多東西不是文字記載的,而是一代代人口口相傳而來,是一種群體記憶,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很多作家可能就是因為沒有找到,所以作品內容缺乏活力和連接。在寫《野狐嶺》之前的十來年,我一直在積累相關的故事,尋找這些人。寫《獵原》之前,我跑遍涼州,多次前往草原和大漠,採訪了上百位獵人和牧民。第三就是去當地生活,我會有意識地在一個地方住很長時間,去感受土地的脈搏。這些你都做到、經歷過後,你的靈感自然會噴湧而出,不需要刻意編故事,而是所有的故事向你湧來。你去看許多作家作品,是能感覺到哪些作品是噴湧出來的,哪些作品是擠牙膏一樣擠出來的。

澎湃新聞:

你的小說爭議很大,《西夏咒》、《無死的金剛心》出版時,喜歡的讀者認為作品中斧頭劈出的粗糲讓文本充滿力量,但是叫罵聲也有。你怎麼看待這種爭議?

雪漠:

不要緊,哪怕這世上所有的人都在乎和讚美你,等這一茬人死後,你仍是下一茬陌生人,批評聲也一樣。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留下讓下一茬人也記住的東西。再者,我認為讀者有批評也很好,他們在批評你的同時,可能他們自己會注意不要犯上他們所批評的缺點,這很好。之前很多不喜歡我作品的批評家,還和我成為了朋友,哈哈,當然他們還是繼續批評我。

澎湃新聞:

《無死的金剛心》是一部很特別的作品,寫了被譽為「雪域玄奘藏」的藏傳佛教香巴噶舉派祖師瓊波浪覺的一生經歷。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犯了很多小說不能犯的忌,比如充溢於字裡行間的思想。

雪漠:

對傳統小說規則來說,寫思想是犯忌的,都說思想會腐朽,生活之樹卻可以常青。但在我眼中,那些「忌」,正是我作品的魂。如果不寫這些,還不如扔了筆去曬太陽。我要寫的就是這種死不了的魂,無論啥規則,要是做不到這一點,我便要打碎它。不要希望我拿腔拿調地寫一部四平八穩、循規蹈矩的小說,世上到處都有這種東西,要是想看它們,走進任何一家書店,隨便抽一本小說就是。我不願意浪費自己的生命去遵循別人的標準,我有自己的標準。

澎湃新聞:

你的一些小說甚至有些不像小說,對你本人和作品的定位外界也各說紛紜,有說你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徵主義,也有說是魔幻主義的,你怎麼看?

雪漠:

我覺得我什麼主義都有,和我自己表達的內容有關係。我感受到的是一個博大的世界,表達出來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世界豐富了,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也豐富,也就出現了很多所謂的主義,如果一定要說主義,我應該是理想主義,我的作品都有理想主義的色彩,有烏託邦夢想,總希望未來比現在更美好,也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係的後現代轉折
    內容提要:從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到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出現了文學理論趨從於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批評化的後現代傾向,突出了文學研究的實踐性、功能性和當下性。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強調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各自的差異性和特異性,而卡勒《文學理論》則以「理論」反過來整合文學理論,將文學理論的貢獻隱含於「理論」之中。卡勒概括了「理論」的四個特點,其中每一條都與批評形態的重建密切相關。這一變化造成了這兩部《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重視程度的懸殊、解釋模式的轉變和閱讀方法的差異,從而昭示了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係的後現代轉折。
  • 「後現代之後」西方文學理論的宗教轉向
    無獨有偶,英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代表人物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也在數年後做出類似的判斷:「後現代之後」全球文學理論進入了一種「後理論」的時代。威利斯提出「否定神學」或「超神學」,將人類對上帝的情感體認歸源於否定主義的「不是什麼」。
  • 「元現代」:當代中國文學理論新特徵
    20世紀西方學界針對純文學或嚴肅文學研究所採取的現代性理論和方法多從前現代(性)、現代(性)或後現代(性)等角度去探究文學的發展態勢,在上述種種新的社會和文化現象面前漸漸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即使在其本土也已經不時地出現「失語」現象。40餘年來,將其移植於中國的話語實踐更加表明,這種西方線性式的理論並不如人意。
  • 文學理論:生命意義的文學解讀
    之後的文字,都是作家對木棉花生命意義的解讀:木棉雖然很脆弱,生命短暫,但它盡情展現生命的美麗,熱熱鬧鬧的花開花落;木棉違反了花與葉的辯證關係,獨擋風雨的侵襲又守住了生命的質量,它是真正的紅花,是花中的君子;木棉花擺脫世俗,不與俗豔爭寵,不矯揉造作,奮不顧身地衝向雲天,在天幕上跳起優美的舞蹈,是高潔而空靈的舞者。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現代小說」既是中國文學文體的不斷裂變與重構,也是小說文體的返本與開新。從「林譯小說」到魯迅小說,從梁啓超到胡適,中國近現代作家批評家對「現代小說」所作的不同闡釋,及其對小說文體所進行的多樣探索,構成「現代小說」的複雜形態,同時,現代小說觀念與創作也表現出「型類的混雜」的特點。中國「現代小說」在回到小說本體的同時,又突破中國古代小說和西方小說的理論局限,最終構建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理論。
  • 說書匠解讀之後現代主義文學
    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範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 2018漢語言文學考研方向解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是近幾年的熱門專業,它的考研方向有八個,具體該如何選擇,考生要依據自身情況謹慎對待。下面對各個方向進行詳細解讀,供各位考生參考!  2018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方向解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5010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專業簡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一門複合型的學科。其研究立足於吸收傳統世界文學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學科界限,把世界文學、歐美文學納入全球整體格局中,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 維根斯坦與後現代解釋學理論
    關鍵詞:後現代解釋學;語言遊戲;語境論;語用論;解釋 20世紀中葉,在人類理智哲學運動發生重大「解釋學轉向」的同時,解釋學本身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歷史演進過程,這一過程「在人文科學的各個學科中,在社會學、文學理論、歷史、神學、法學以及自然科學的哲學中,都留下了它的痕跡」,對當代西方哲學的重新定向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2018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方向解讀:中國現當代文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是近幾年的熱門專業,它的考研方向有八個,具體該如何選擇,考生要依據自身情況謹慎對待。下面對各個方向進行詳細解讀,供各位考生參考!  2018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方向解讀:中國現當代文學  050106 中國現當代文學  專業簡介: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注重學理研究與現實問題的緊密結合。
  • 聚焦「後理論」時代的比較文學研究
    、深圳大學主辦,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深圳大學當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學身體美學研究所承辦的「2020後理論與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前沿論壇」在深圳舉行。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王寧表示,雖然我們處在一個「後理論時代」,但是理論並沒有像西方某些學者宣稱地那樣「理論已死」,它們仍然可以用於解釋當下的中國文化和社會現象。不過,王寧提醒在將西方的理論引進中國時絕對不能盲從,而要將其語境化,並基於中國的文化現象對這些理論進行質疑和重新建構。
  • 日本近代文學解讀的可能性
    講座人:陳多友講座題目:日本近代文學解讀的可能性講座語言:漢語講座時間:2017年5月12日14:30講座地點:逸夫樓第四階梯教室陳多友,男,教授,碩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外語系,1989年取得吉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南帆教授認為,文學批評解讀與作品表象之間的緊張關係是文學批評存在的理由之一,20世紀文學批評往往使這種緊張關係演變為斷裂。文學批評對作品的解讀仿佛與作品脫鉤,批評家的觀點擊穿了作品的基本框架,作品的有機整體遭到割裂。
  • 哈巴河杯·第六屆西部文學獎頒獎:在西部行走,在文學的冊頁上行走
    」「西部文學獎」是新疆文聯《西部》雜誌的雙年獎,始創於2009年,為新疆漢語言文學的最高獎,也是新疆設立的首個面向全國的文學獎。該獎項以繁榮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西部文學和新疆文學為己任,多年來追求開放性、公正性,堅持文本至上,獲得文學界的廣泛認同。此前舉辦五屆,共有七十多位疆內外作家的優秀作品獲獎。
  • 地域文化視角下的文學現象解讀
    50年代後期,巴什拉的《空間詩學》、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等經典進一步引領學人思考地域空間與人類精神居所之間的詩性聯結,此時段關乎西方地域文學的理論成果至今仍持續影響著後繼學人的研究實踐。晉南遷後,南方文學形成一派特色鮮明的文學系統,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對文學的地域性差異較前代更為敏感,劉勰即明確注意到《楚辭》與南方地域文化的關係。自南北分野後,許多人開始關注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關係問題。至唐初,南北文風不同的觀念逐漸形成系統。
  • 現代女性精神的深刻解讀:評《現代女性的精神歷程:從冰心到張愛玲》
    韓立群教授的新著《現代女性的精神歷程——從冰心到張愛玲》以開闊的視野、高遠深邃的理論闡釋、宏大的敘事,給人以啟迪和震撼。《現代女性的精神歷程》是韓先生年屆八十時的沉潛之作。該書以史家開闊的視野、睿智的學術眼光,選取了一個最為精準的視角,以現代女性及其所規定的女性主體意識為理論基點,對現代文學女性作家的相關作品進行全面關照和鞭辟入裡的剖析,從而成功地書寫了一部洗鍊厚重的現代女性文學史、現代婦女解放史、現代女性精神發展史。作者在書中聲明,女性主義文學不是女權主義者同情與關注婦女命運的文學,也非一般婦女題材的文學。
  • "西部文學研討會"在蘭啟幕 探討新時期下的西部文學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22日電 7月19日至22日,由甘肅省文聯主辦,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甘肅當代文學研究會承辦的「西部文學研討會」在蘭州舉辦。來自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九個西部省(區、市)以及甘肅各市州、各高校的文學評論家近五十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外國文學研究:理論的困擾與批評的呼喚
    ,這種外來理論入侵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將文學研究變成了表達自身觀點的平臺,而文學研究則正在被異化為那些外來理論具有有效性的佐證。這裡所謂的「理論」,主要不是指以「創新」外衣出現的各種勉強可納入「文學理論」範疇的準理論、亞理論和偽理論,而是指主要來自西方的諸多「非文學」領域的理論,包括來自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種種理論,還有更瑣碎的後殖民主義、性心理學、身體哲學、身份理論、空間理論、交往行為理論、創傷理論、疾病理論、規訓理論、資本和場域理論、新經濟批評理論、世界主義等。
  • 王敦:中文系學生熱衷理論,不讀文學作品,怎麼辦
    如果又無法代入換算,則讀起來「吃力」。切忌將理論資源梳成殺馬特造型澎湃新聞:中文系出來的學生,很多都不讀文學作品了,都去讀理論了。您是否認為這一方面是不是今天文學研究本身的問題?文學研究(尤其是現當代文學研究)過分倚重西方理論,充斥著福柯、德勒茲等一堆理論術語。
  • 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明確地提出這種創造性轉化的理念,雖然是在20世紀90年代,但在中國古代文論向現代轉型的近現代歷史上,這種努力並非只有蛛絲馬跡可尋,而是如草蛇灰線貫穿始終,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成果和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體大思精的中國古代文論巨著《文心雕龍》,曾經對近現代學者建構自己的文學理論體系起過規範作用,甚至近現代有些文論著述的體例,直接取自《文心雕龍》。
  • 文藝理論研究 談方:奇幻文學研究的一部理論經典 ——評茨維坦·託多羅夫的《奇幻文學導論》(上)
    茨維坦·託多羅夫的《奇幻文學導論》從結構主義詩學的角度出發對奇幻小說進行定義和解析,試圖發掘這一文類內在的運行機制, 其理論問世以來儘管備受爭議,但仍然以其獨創而富有洞見的觀點——如奇幻作品的「猶疑說」 定義以及對奇幻小說與詩歌,寓言的解讀方式的差異比較——成為研究西方奇幻文學的必讀經典,同時也為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提供了一個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