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蒂芙尼藍、星巴克綠……這些大家熟知的顏色已經成為消費者心中的品牌認知。而對於紡織品而言,顏色更是表達個性和時尚文化的核心要素。顏色的應用、品控和交流貫穿著整個紡織品的價值鏈。然而在紡織品設計和生產中,如何實現對面料顏色的高效精準管控及數位化傳輸交流成為一大全球化難題。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張瑞雲教授科研團隊以顏色數位化技術為紡織行業注入新動能,助力紡織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該項目「紡織面料顏色數位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斬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圖說: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張瑞雲教授科研團隊 採訪對象供圖
顏色數位化,顧名思義就是用數據賦予顏色一個可全球通用的識別ID,好比是顏色的「身份證」。張瑞雲教授告訴記者,可不要小瞧顏色,顏色雖然可見,卻很難用肉眼完全分辨,也無法用語言進行準確表達。同一塊面料顏色,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知效果。面料的材質、組織結構等也會對面料顏色產生較大影響。採訪中,張教授指著身上的一件白色羽絨服說,光是最簡單的白色,由於光譜反射率不一樣,就可以有上百種不一樣的白色,這讓紡織企業如何精準分辨?
作為紡織產業大國,我國年產紡織面料達1000多億米,然而在企業的面料開發中,對於顏色的表達卻大多依賴於工廠老師傅的「經驗談」,面料的開發周期由於需要人工配色和實物試樣,往往需要花費七到八天時間,對顏色缺乏科學化管控。
面對紡織企業普遍存在的這一難題,張瑞雲教授團隊從源頭上開始探索,自主研發了全光譜染料的反射光譜體系和高覆蓋色域體系,創建了混色和單色的光譜匹配模型,確保了混色樣品和單色面料的高度匹配。功夫不負苦心人,團隊創新研發的紗線與面料精準配色技術,不僅實現了面料顏色的預測,還使樣品一次配色準確率提升95%以上,配色從此告別「經驗談」,走向智能化。
「紡織面料顏色數位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還有大用處。都說眼見為實,在紡織面料企業生產過程中,往往顏色的確認與溝通是必不可少的。而隨著全球化布局的加速,中國紡織企業在美國、越南等世界各地均設立了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如何將面料樣本傳遞,單憑EMS寄樣不僅很難實現快速反應,地域和設備差異也難以讓顏色得到準確的讀取。當企業方將這一老大難問題擺在張瑞雲教授面前時,她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重任。
張瑞雲奔波於上海和山東兩地生產一線做調研,然後回實驗室裡,數據測試一遍遍校正,無數個日夜實驗室那盞燈一直亮著。要知道織物的結構、紋理、材質等都會對顏色的仿真和影像化呈現產生影響,許多實驗的過程就是無數次失敗的過程。「張老師帶領團隊開展科研工作那股『偏執』的勁頭令人佩服,」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2017級研究生徐露告訴記者,大數據背後是枯燥而繁複的工作,張老師那種嚴謹踏實、一絲不苟的學術態度影響著身邊的人,在她的帶領下團隊攻克了技術瓶頸,開發出以虛擬樣品代替實物加工的高仿真系統,解決了異地異介質面料顏色傳輸再現的一致性難題。
最終,該項目構建的數位化紡織面料高效雲平臺,集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於一體,以高還原、高信息容量的設計信息大資料庫代替實物進行存儲和傳遞,實現了紡織面料上下遊產業鏈及跨區域生產企業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並在全球布局的生產工廠和重要客戶間實現顏色的數位化傳輸,推動了紡織行業全球化產業鏈布局的發展。
談到這次獲獎的心得,張瑞雲教授概括了兩個字的制勝秘籍:跨界。記者了解到,張瑞雲教授自1987年考入東華大學(時名中國紡織大學)本科學的是紡織品設計專業,讀碩士時研究方向轉為服裝CAD方向,而讀博士時研究方向又進一步延伸到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在紡織上的應用。正是這種多學科交叉的學術背景為她打開了科研求索的新世界,讓她玩得轉「數位化」,又hold得住「顏色」,最終在攻克紡織面料顏色數位化關鍵技術上發揮出了獨特優勢。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