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2020-12-21 戴建業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

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這三四十年來,我國農村的小孩大多是「留守兒童」,除春節外,他們一年也見不著幾次父母,不少小孩甚至不認識自己的父母。

兒童不認識自己的父母?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有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小孩一兩歲就不得不外出打工,兒童對自己父母沒有印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如果不是媒體約稿,我不會寫這方面的內容,一是說來傷心,二是寫來敏感,三是寫後也無解。

但既然說起,就無法放下。

對其他地方的留守兒童,我不太清楚,這裡只談談家鄉的留守兒童

我上的農村小學雖然簡陋破舊,但離家不到一公裡,上學幾分鐘就能到校,回家吃飯十分方便,更用不著住宿。計劃生育幾十年來,村裡生孩越來越少,「超生」簡直形同違法,而且好像還成了道德汙點,「超生遊擊隊」小品風行之後,「超生」的年輕女性羞恥得抬不起頭。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青壯年紛紛南下打工,農民一夜都變成了「農民工」。過去中青年男性在家守著老婆孩子,現在為了生計都「拋妻別子」,不少家庭夫妻都扔下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也有少數農民工夫婦,把小孩帶到了打工的城市,這部分孩子就成了「流動兒童」,因打工的父母居無定所,這些小孩也只好「隨波逐流」。粗略估計,我農村老家的兒童95%以上是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

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留待下篇聊,這裡談談留守兒童。

父母的陪伴對小孩成長至為關鍵,小孩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開始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溫暖。只有他們從小感受到人間的愛和溫暖,長大後才會把愛與溫暖奉獻給世界;小孩從小要是覺得世界像個冰窖,他們將來回饋世界的就是冷漠甚至冷酷;沒有得到過別人愛的孩子,成人後也不知道如何愛別人

記得我小孩幾個月大的時候,白天在我和他媽媽懷裡最容易入睡,一覺醒來發現周邊沒人就會大哭。估計他並不是一個特例,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安全感。安全感是小孩對外在世界的主觀感受,久而久之積澱為小孩的無意識。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遇事能從容不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時常焦慮煩躁,稍有不順便反應過激,平時往往也疑神疑鬼,對人對事都退縮膽怯。

俗話說,「三歲知大,七歲知老」。此話當然不能看得過於絕對,它只是強調及早關愛和教育孩子,從小使他們養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人格的養成和習慣的形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就像小樹易於扶直,大樹便難於矯正一樣,要從小著手培養小孩樂觀陽光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毅力,更重要的是從小養成他們的愛心。

一兩歲以後,也是培養小孩智力的關鍵時期。比如在一兩歲咿呀學語的時候,是小孩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語言不只是涉及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影響他們的思維和想像。人與動物的首要區別就是語言,有了語言才有思維,才有想像。教小孩學語言必須不斷重複,需要我們極大的耐心。除非對小孩有無私的愛心,否則就不會有這種耐心;除了小孩的父母,又有多少人有這種無私的愛心呢?

稍大一點後,小孩閱讀興趣的培養,思考能力的訓練,求知慾的激發,獨立人格的形成,等等,沒有一樣能離開父母的陪伴。

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打開,第一批農村青壯年像潮水一樣奔向東南沿海,他們的身份由農民變成了「農民工」。「農民」是出身時給他們刺下的烙印,「工」則標明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說,哪怕他們在工廠做工,可身份還是「農民」,哪怕他們在城裡工作生活,可他們還是不屬於任何城市的「鄉下人」。要是守著鄉下那幾畝田地,他們可能連自己也養不活,更別說養家餬口了。那些年輕父母,不得不狠心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隨著打工潮背井離鄉。現在有微信電話可以經常與家人聯繫,一二十年前只能靠寫信報平安。父母一年回不了幾次家,有的一年只有春節才能見兒女一面,不少兒女根本不認識自己的父母,用一雙驚恐的眼神盯著爸爸媽媽。這些年來被拐賣的小孩中,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出現人身事故的小孩中,絕大部分也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基本營養也無法保證,甚至連人身安全也常亮紅燈,思維、想像、語言、興趣的培養,完全是一種精神奢侈,什麼人格獨立和文化視野,更無異於莫大的諷刺。

我家鄉的留守兒童不只沒有父母陪伴,事實上爺爺奶奶也不在他們身邊。

這幾十年的計劃生育,農民生育原本就銳減,加之有些孩子隨父母到外地「流動」,小學入學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少,有的一個班只有十幾個人。對於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政府來說,十幾個人一個班過於「奢侈」,各地的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剛開始是合併小學,使得很多孩子上學要走遠路。後來上學的孩子不斷減少,合併後還是十幾個人的小班。這時各地開始「教學條件」驗收檢查,各行政村小學的辦學條件,無疑達不到上級的驗收標準,縣裡就順水推舟地撤掉村級小學,全部併到鎮裡的「達標」小學。

這使得很多低年級小孩也要住讀,城裡小學、幼兒園的小孩,僅僅中餐的飲食就常出問題,在農村小學住讀孩子很少人關注,整個星期都吃住在學校,他們的夥食營養只有天知道。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父母的愛,現在又被隔絕在爺爺奶奶視野之外,一周只有一天多時間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再說,看守老宅的爺爺奶奶,他們要下地種田養活自己,又要當孫兒孫女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本就沒多少文化,何況又已年老多病,能讓孫兒孫女不出人命就謝天謝地了,還要讓他們培養第三代的想像和思維,那真的是黑色幽默。

最早的留守兒童已經三四十歲了,第二三代留守兒童也成了「農民工」。他們小時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嚮往城市的現代生活,但在城裡卻沒有現代的生存技能。他們長年生活工作在城裡,但還是戶籍上的「農村人」;雖然是城裡人眼中的「農民」,但他們又不安心於農村,而且不會也不願幹農活。這樣,許多人小時候是農村的留守兒童,現在成了社會上的流浪漢,留守兒童成人後的犯罪率較高。他們小時候和城裡兒童一樣,本來也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可惜因無人澆灌養護而過早凋謝,不僅沒有成為「社會棟梁」,反而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第一代農民工把小孩丟在家裡,主要是戶籍制度把農村小孩卡在城外,如今的農民工把小孩丟在家裡,主要是貧窮使這些小孩徘徊於城外。過去是農村小孩沒有「資格」進城,現在是農村小孩沒有「資本」進城。城市白領的小孩入託也要求人,外地農民的孩子入託更要喊天,這些小孩只能「留守」農村,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命中注定」!

留守兒童的問題應如何解決?

天知道。

2019年6月1日

劍橋名邸楓雅居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_留守兒童調查報告_搖籃育兒百科
    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裡缺陷,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上述的轉變導致了傳統遊戲的「去魅」與留守兒童「精神家園的迷失」。遊戲工業脫離「遊戲共同體」精神而「製造」和「生產」,在再生產利潤的同時也構造出農村留守兒童沉迷遊戲的時代景象。「遊戲沉迷」被認為是一系列心理反應的綜合過程,它始自遊戲「吸引」,成型於「依賴」,得自於對時間的「霸佔」。
  • 留守兒童的假期|暖心行動 讓留守兒童有了安全感
    央廣網北京7月24日消息(記者季盈盈 陳瑜豔 賀威通 德州臺公維勇 平原臺王帥 劉倩 運城臺張強 柯城站陳嵐 常山臺夏天谷)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暑假來了,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他們當中的很多孩子一年裡和父母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且不說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的說法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撐,農村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本身有其複雜的社會原因,把轉型期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單歸罪於網路遊戲,不僅有失偏頗,在科技越來越發達,數字生活已經成為日常一部分的今天,視其為洪水猛獸、一禁了之,更是因噎廢食。正如人民日報近日撰文《防的是沉迷而非網遊 妖魔化網遊不理性》中認為,沉迷遊戲的危害不在於「遊戲」,而來自於「沉迷」。我們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網遊。
  • 情系留守 美育童心 打開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新模式
    針對留守兒童得不到適當照護、缺乏親情關愛的問題,今年6月2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二審稿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與未成年人和被委託人至少每月聯繫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情況,並給予未成年人親情關愛。7月3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向社會公眾公開徵求意見,一石激起千層浪。
  • 湯廣全:「留守兒童」何謂?
    湯廣全:「留守兒童」何謂?  內容提要:二十多年來,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成果豐碩。但「留守兒童」的涵義似是而非,界定不清,邏輯不彰,有必要進行理性的「清思」,即何為「留守」、兒童為何「留守」、兒童用什麼「留守」,藉此追蹤「留守兒童」在根本上意味著什麼。
  • 百姓故事 | 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結合關注多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及實戰經驗,李光敏發現,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
  • 丹心賦彩繪鄉土——陳遠鑫留守兒童系列油畫作品淺評
    作為一名來自鄉村的油畫家,陳遠鑫決定通過自己的畫筆,去描摹鄉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讓留守兒童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履行一名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藝術擔當。從2008年起,陳遠鑫多次回到老家上猶縣石角屋場,與孩子們接觸,細心觀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抓住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瞬間,創作出了一個系列的留守兒童油畫作品。
  • 六枝特區第三幼兒園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
    中國涼都網訊 留守兒童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為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六枝特區第三幼兒園鄭曉丹園長要求教師要做好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要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地成長環境,切實為留守兒童解難事、做好事、辦實事,做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 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 「媽媽工廠」留下媽媽 讓留守兒童告別留守
    改變農民工「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媽媽工廠」留下媽媽 讓留守兒童告別留守新學期開學了,清晨6點,家住武漢黃陂區王家河街的黃紅霞就起床了,準備好早餐,喊起兒子一起吃過之後,她把兒子送進了就讀的小學。上午7點半,她準時來到工廠,一天的工作開始了。
  • 浙江仙居:留守兒童的別樣中秋
    2020年9月22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第七小學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情暖中秋」系列活動,為孩子們帶去濃濃的溫暖和關愛。 活動現場,學校請來了月餅製作師傅,手把手教孩子們製作月餅,老師為孩子們講述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節目表演、連線父母、非遺兔子燈比賽等,讓留守兒童渡過一個快樂的中秋佳節。
  • 留守兒童體育世界:「報紙足球」踢出「留守夢」
    原標題:留守兒童的體育世界:「報紙足球」踢出「留守夢」  「我能抱回家嗎?我睡覺都想摟著它!」11歲的小銘煜對懷中的新足球戀戀不捨。  曾經,小銘煜的「足球夢」只是一個舊報紙和膠帶揉成的「報紙足球」,輕輕的紙團承載著這個留守兒童全部的體育世界。
  • 童心港灣:留守兒童的心靈棲息地
    據介紹,除了遊戲外,活動室裡還有圖書角、心理諮詢室、心語牆、悄悄話信箱,「我們有267名在校生,其中留守兒童有176名,童心港灣是專為他們打造的一個溫馨的家,學生們可以在這裡遊戲、讀書,表達心理訴求。」邱曼說。據悉,臨泉縣有230多萬人口,每年約有80萬人口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和親情的滋潤。
  • 留守兒童系列之我沒有媽媽
    後來從班上其他老師那裡了解到原來小羔是留守兒童,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小張老師還是覺得不解:班上學生有差不多一半是留守兒童,可他們並沒有小羔這種情況啊。小張老師決定找小羔聊聊。他告訴小羔,中午吃完飯後去辦公室找他。小羔來的時候小張老師正在批改作業。
  •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童年時期的農村留守經歷讓這個淳樸的姑娘飽嘗了心酸,走出大山後的她立志要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初中時期,她開啟了愛心助學之路,一路上溝溝坎坎、跌跌撞撞,她打工賺錢資助留守兒童上學,自己卻省吃儉用,一塊錢都要掰開花;利用寒暑假時間支教農村小學,自費為學生購買圖書、無償捐贈善款……幾年下來,助學之路上由一個人的艱辛變成了一個團隊的幫扶,愛心之舉更是獲得了海內外人事的讚譽。
  • 蕭縣建成60個留守兒童之家
    蕭縣建成60個留守兒童之家 2012-08-22 17:27:43   來源:宿州新聞網
  • 藝術關愛留守兒童系列展覽「鄉村美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隆重召開
    6月2日下午,由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策劃、主辦的「藝術關愛留守兒童」系列展覽之「鄉村美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展覽開幕式及座談會在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召開。教育專家、藝術家、鄉村美術老師、少年宮美術老師、慈善機構、熱心企業家代表以及暨南大學志願者團隊百餘人共同研討如何提升鄉村兒童審美教育水平。
  • 朱溪:留守兒童有個「快樂家」
    朱溪鎮「兒童之家」裡,兩個孩子在下圍棋。12月11日下午一放學,9歲的周以昕在老師的帶領下,與班裡的小夥伴們來到鎮政府邊上的兒童之家,「搶」了包水晶泥玩了起來。周以昕是仙居縣朱溪鎮中心小學二年級學生,父母都在縣城務工,平時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 家長微信群讓會同地靈小學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懷化新聞網訊 針對農村學生留守兒童日益增加,如何做好留守兒童工作,讓外出家長務工放心,留守兒童學習安心,學校教師教學舒心,最近會同縣地靈小學90班率先在本校開通的家長微信聯繫群,讓全班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受到全體家長的熱烈好評。會同縣地靈小學是一個典型的偏遠農村公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