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時尚、都市建築、妙趣橫生的細節、戲劇性的畫面、絢麗的夜景,都是我們捕捉的目標!街拍要求我們更加熟悉自己手中的相機,目光尖銳、視角獨特,以迅捷的反應記錄真實生活!
1.選擇制高點俯拍大場景
選擇制高點俯拍,有利於表現建築的空間、層次以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場景非常宏大。由於建築物具有不可移動性,選擇拍攝位置對於畫面效果的表現有著很大的影響。
想要表現宏大的場景,最佳的方式是選擇制高點俯視拍攝。可以登上電視塔這樣的整座城市的制高點,也可以通過高樓大廈的窗口拍攝。這樣的視角有利於表現建築的空間、層次以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在拍攝時,要注意使用小光圈,清晰地表現遠近的建築細節。
2.廣角鏡頭納入更多的環境
採用廣角鏡頭甚至魚眼鏡頭拍攝,能夠納入更多的環境,輕鬆表現建築的空間感和延伸感。
廣角鏡頭是指鏡頭焦距在24mm~35mm之間的鏡頭,用廣角鏡頭拍攝,能夠將視野中的建築完全呈現在畫面上,輕鬆表現建築的空間感和延伸感,非常適合表現建築宏大的氣勢。另外,也可以使用16mm甚至焦距更短的魚眼鏡頭,通過誇張變形,產生戲劇性的效果。
3.發掘線條中的形式美
以對稱構圖將線條優美的橋梁安排在前景中,不但增強了畫面的線條美和層次感,並且能夠很好地起到集中觀眾視線的作用。
拍攝建築要注意觀察和發掘線條的韻律和美感。在構圖中應儘可能充分利用線條的形式美, 增強畫面的縱深感,突出被攝主體,從而提高畫面的藝術感染力。
4.用前景增加視覺趣味
以富有季節性的花草樹木做前景,可以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渲染季節氣氛,有力地烘託主題。
拍攝建築時,想要避免畫面表現過於直白,最佳的方式是用前景襯託主題。可以圍繞建築四周走走,把樹木、花草、雕塑等納入前景。不但能夠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還能起到平衡畫面、突出主體的作用。例如以富有季節性的花草樹木做前景,可以渲染季節氣氛,這樣的前景對主題是有力的烘託。
5.搭建畫框集中視線
以路邊的圍欄搭建畫框,拱形的線條讓畫面富於變化,透過這個「框」去觀察建築,起到集中觀眾視線的作用。同時,虛化的畫框也很好地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
利用門廊搭建畫框,強烈的明暗對比加深了觀眾對主體建築的視覺印象。
拍攝建築時,周圍雜亂的環境會干擾、分散觀眾的視線,如果單獨拍攝建築又會顯得直白、單調。除了前面介紹的納入前景,尋找一個能夠排除雜亂環境幹擾的天然畫框,也能夠集中觀眾的注意力。樹木、通道、門、窗戶等都是常用的畫框。優秀的畫框一般是通過形狀、色彩、對比以及自然的前後關係等來完成對被攝主體構圖的輔助。
6.用仰拍表現建築的高大
採用廣角鏡頭低角度仰拍,大樓仿佛直插雲霄,向上匯聚的線條表現出強烈的空間感。
想要表現建築的高大雄偉,仰拍是最佳選擇。由於仰視拍攝時拍攝點低於拍攝對象,鏡頭向上仰起,常常會使地平線處於畫面之外。而背景中的天空佔據畫面相當大的面積,誇張了被攝對象,使其具有巍峨之勢。
如果配合廣角鏡頭拍攝,由於透視關係,建築會變得下寬上窄,近大遠小,給人一種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視覺效果。以這樣的方法拍攝時,要注意使用小光圈拍出建築清晰的線條和層次感。
7.用剪影強化建築的輪廓
日出、日落的光影和色彩能夠很好地渲染畫面氣氛,輪廓鮮明的剪影讓畫面顯得簡潔而有力度。
拍攝建築還可以用剪影方式突出建築的輪廓和線條。選擇日出、日落的時段,針對天空亮度均勻的區域測光,然後鎖定曝光值重新構圖拍攝。日出、日落的光影和色彩能夠很好地渲染畫面氣氛。輪廓鮮明的剪影讓畫面顯得簡潔而有力度。
8.運用倒影增添感染力
倒影使建築得以延伸、重複,帶來畫面的變化和朦朧美,增添畫面的感染力。
無論是拍攝建築還是風光,周圍有水景時,要特別注意倒影的運用。倒影可以使建築得以延伸、重複,擴大畫面的表現範圍。同時,帶來畫面的變化和朦朧美,為畫面增添感染力並帶來視覺快感。
9.用長焦鏡頭刻畫細節
建築的細節能夠帶給觀眾更加直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取景範圍,以組圖的形式將它呈現在觀眾眼前。
每一棟建築都有著它獨特的細節之美,無論是色彩、線條還是精美的雕刻,都是值得納入鏡頭的畫面。因此,除了拍攝建築整體的外形,還要注重用長焦鏡頭刻畫細節。這些細節能夠帶給觀眾更加直觀、真實的感受。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取景範圍,以組圖的形式將它呈現在觀眾眼前。
10.在特殊的天氣中拍攝
霧中的建築若隱若現,有著豐富的層次感和朦朧美,能調動起人們的好奇心。
遇到霧、雨、雪等「惡劣」的天氣,很多人都會放棄拍攝,避免外出。其實,在這樣的天氣中往往能夠拍攝到特別的照片。不論是大霧瀰漫、狂風暴雨還是大雪紛飛,都會在畫面上產生特別的環境氣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11.拍攝代表地域特徵的標誌
拍攝街道的指示牌要注意納入周圍的環境,這幅作品採用對角線溝通,以延伸的曲線增強畫面的活力,拓展觀眾的視線。
在都市的大街小巷中穿行時,只要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新鮮的。特別是代表地域特徵的標誌,比如門牌、街道的指示牌等。將它與周邊的環境融合在一起,能夠起到簡介和說明的作用,整理照片和遊記時,也便於你回憶和查找相片。
12.發掘特徵鮮明的景物
一處小小的景觀,將琴臺路古風古韻的文化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拍攝街景要善於發現與眾不同、特徵鮮明的景物。如成都的琴臺路,古建築密集、文化氣息濃厚,當你發現了這座川劇裝扮的雕塑,就一定不能錯過。用廣角鏡頭仰拍,納入特徵鮮明的背景,梨園古韻立即呈現在畫面上。
13.在街景中尋找形式美
成都是一座悠閒的城市,當以對稱構圖、延伸的線條將街頭舒適、整齊的桌椅納入畫面時,它靜靜地向觀眾呈現出老成都人的生活狀態。
拍攝街頭小景還要善於從線條、色彩中尋找形式美。水平線條可以使視線上下移動,產生開闊、伸延、舒展的效果;斜線條會使人感到從一端向另一端擴展或收縮,產生變化不定的感覺,富於動感;曲線線條流暢、舒展,使畫面輕快活躍。在攝影中,色彩也是重要的設計元素,強烈的色彩往往能成為一個優秀構圖的視覺中心。
拍攝街頭小景時,講究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段,把場景中的各種元素組合、搭配,就能為觀眾呈現一幅視覺效果更好的作品。
14.關注街頭的人文景觀
老成都的特點是悠閒的慢生活,院落代表著一種傳統的休閒文化。
行走在悠長的巷子裡,屋中有院,院中有樹。藤椅、老者、悠閒的神態,把老城的生活鮮活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街景體現著一個城市最市井的民間文化,一些老街更是代表著城市往昔的縮影,一個記憶深處的符號。拍攝街頭小景時,也要注意在畫面中納入人,把老城區市民化生活的場景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表現鮮活的生活氣息。
15.慢速快門動中有靜
設置為1/60秒~1/30秒的快門速度,對準拍攝主體半按快門,跟隨他移動鏡頭,待主體移動到預定構圖背景時,按下快門,並繼續跟隨主體移動相機。
只要畫面上存在移動的主體,就能夠拍出動靜結合的效果。將拍攝模式設置為快門優先,設置1/30秒甚至更低的快門速度。保持相機穩定,按下快門鍵。在慢速快門下,移動的人群、車輛自然會富有動感,表現出都市人潮湧動,緊張忙碌的氣氛。快門速度不同,動與靜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表現需要調整快門速度。
16.呈現迷人的藍調天空
在夜幕降臨時採用「鎢絲燈」白平衡拍攝,可以使天空呈現出迷人的藍調色彩。
在拍攝夜景照片時要注意把握拍攝時機。在晴朗的日子裡,天將黑未黑時是最理想的拍攝時段。這個時段大概有15分鐘,天空中常常會呈現出醉人的藍色,與夜晚的燈光交相輝映,如夢如幻。
在拍攝時,要使用三腳架、小光圈、低ISO,這樣才能保持穩定並獲得最佳的畫質。更重要的是,將白平衡設置為鎢絲燈模式,可以強化天空的藍色,表現出更迷人的畫面色彩。
17.表現車流動感的軌跡
使用1/10秒甚至更慢的快門速度拍攝,由於快門速度慢,而車流快,照片中的車流自然就變成了夢幻般的光軌。
車流的軌跡是城市夜景的必拍主題,在慢速快門下,車流劃出的一道道光軌匯集在一起,如行雲流水一般。拍攝車流,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位置越高、視野越廣,效果也越好。因此,可以選擇在過街天橋或者高樓上拍攝。
最好在有紅綠燈的路口拍攝,紅燈會滯留大量機動車,一旦轉換到綠燈,就會出現絢麗的車流。將相機設置為快門優先,使用1/10秒甚至更慢的快門速度拍攝, 使用三腳架、小光圈、低ISO,保持穩定拍攝。由於快門速度慢,而車流快,照片中的車流自然就變成了夢幻般的光軌。快門速度越慢,光軌也越長。
相機設置
1優化校準
一般使用「標準」就可以,建議將「標準」的銳度調+3,對比+1,飽和度+1,這樣可以使照片「更銳」,拍人像時建議銳度調+4,風景建議銳度調+7。
2D-Lighting
關閉建議在大光比環境下使用高動態HDR,是按照不同曝光拍多張照片,再進行合成,效果要好的多,不過有可能會顏色失真。
3M檔
如果你是出去旅遊或者是要隨時抓拍的情況,就儘量不要用M檔了,改用A檔,因為A檔是光圈優先,你只用調整光圈,機器會自動調整快門速度達到Ev平衡,使你的照片很少欠爆過爆。
4測光
一般情況下,白天用範圍或者中央評價測光就可以,夜晚最好用點測光。
5ISO
此值越大,快門就會越快,ISO提高一倍,快門就快一倍。但是噪點就會增加,白天400,室內1600-以上,夜晚6400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噪點控制還是很不錯的!
6光圈
此值越大,所產生的光圈越小,那麼光圈越大,說明光線能更多的到達cmos上,也就能得到更快的快門,光圈大一倍,快門也會快一倍。同時,大光圈,會得到淺景深,也就是說背景虛化越厲害。
另外,光圈的定義是建立在人眼是1.0的基礎上計算的。一般來說,拍攝風景時,光圈都要在f8-f11之間,近景要f4左右。
7焦距
焦段越小,拍攝的畫面場景越大,反之場景越小。同時,隨著焦段的增加,景深越小,背景也更容易虛化。
拍攝技巧
1拍靜止小東西的特寫
拍靜止的小東西的特寫,如花、鳥、蟲:用A檔,光圈最好在f5.6或以下,焦距最好50以上,儘量在1m以內拍攝,使背景虛化!光線好的話,iso100,光線不好的話,iso最好400以內。
2拍人
基本都是使用較大的光圈(f5.6以內)、50mm以上的焦距,拍攝距離視全身、半身、大頭照而定,使背景虛化,使用A檔!光線好,iso100,光線不好,iso400以內。
3拍景
A檔,使用適當的光圈,f8以上吧,焦距隨便,但是,一般廣角端都有畸變,酌情使用。
4拍夜景
上三腳架,M檔,自定義白平衡或白熾燈,f8以上的光圈,小光圈可以使燈光出星光的效果;iso200以內,儘量使曝光時間加長,這樣可以使一些無意走過的人從畫面消失,不留下痕跡,淨化場景。
5拍煙花
使用快門線,B快門,長時間曝光,可以拍出多煙花重疊的效果。
6拍運行的東西
光線好的情況:A檔,光圈大小酌情處理;使用f8以上的光圈得到大景深效果,使用小光圈得到淺景深的效果;
想拍很有動感的效果,可以使用S檔,快門1/30左右,對焦按快門的同時,鏡頭以合適的速度追著對象移動,會出很動感的效果。
光線不好的情況:只能酌情處理了,再加上使用追拍。
7拍流水或噴泉
使用S檔,1/50左右的快門速度,可以拍出緞子的效果,使用較快的快門,可以拍出水滴的效果!
8夜間人像留影
上三腳架,調節白平衡,自動或自定義白平衡;iso100-400;A檔,光圈f8左右,使用慢速同步閃光,後簾閃光模式;此時,閃光燈會閃兩次,按下快門閃一次,曝光結束前會再閃一次,所以在閃兩次前,人不要離開。這樣拍出來可以使人物清晰,背景霓虹也很漂亮,不至於背景曝光不足而過暗。
9光圈優先技巧
1)不管拍啥.除非要保持安全快門,不然別開最大光圈拍。
2)拍風景請儘量使用F8——F11的光圈。
3)拍人物及靜物特寫可使用最大光圈縮1——2級之光圈。
4)安全快門請儘量控制在焦距倒數以上.廣角端快門也要在1/30秒以上比較保險.若快門不足請提高光圈或ISO。
10測光方式
1)測光不要對著天空,不要對著最暗的地方.要去抓中間值。
2)依照你拍的題材,善用測光模式(權衡測光.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
3)若遇到測光抓不準的時候,請對身邊灰色的東西曝光鎖定後再來拍攝。
4)儘量別對白色或黑色物體測光,不然就請記得黑要減EV、白要加EV。EV 即曝光補償,曝光補償也是一種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見在±2-3EV左右,如果環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調整為+1EV、+2EV)以突顯畫面的清晰度。
拍攝環境比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閃光燈無法起作用時,可對曝光進行補償,適當增加曝光量。進行曝光補償的時候,如果照片過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當於攝入的光線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過亮,要減小EV值,EV值每減小1.0,相當於攝入的光線量減小一倍。
被拍攝的白色物體在照片裡看起來是灰色或不夠白的時候,要增加曝光量,簡單的說就是「越白越加」,這似乎與曝光的基本原則和習慣是背道而馳的,其實不然,這是因為相機的測光往往以中心的主體為偏重,白色的主體會讓相機誤以為很環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這也是多數初學者易犯的通病。
由於相機的快門時間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並非總是能達到2EV的調整範圍,因此曝光補償也不是萬能的,在過於暗的環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時要考慮配合閃光燈或增加相機的ISO感光靈敏度來提高畫面亮度。一般的說,景物亮度對比越小,曝光越準確,反之則偏差加大。
首先,我們需要界定攝影師這個概念。
攝影師現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界定比較模糊,定義也很寬泛,有的情況下我們管以攝影為職業或者以攝影為專業的人叫攝影師。但是現在攝影的普及化發展,有的情況下如果你有一臺相機,甚至是手機,在拍攝的時候也會被稱為攝影師。我們先不考慮什麼條件下才能被稱為攝影師,而是我們需要認清一個情況,就是現在的攝影技術都是建立在電子和數位技術基礎之上的數字攝影,而拍攝照片這個過程,只是數字攝影整個流程的一個環節而非全部。如果你希望能夠系統掌握數字攝影,稱為更加有專業能力的能夠被稱為專業性更高的,或者是愛好攝影程度更高的攝影師的話,你就需要掌握PS的使用,因為PS是數字攝影后期調整和處理的重要工具,這個工具也不限於PS一種。
其次,攝影師為什麼還要懂後期?
看了上面的描述,有些同學可能會問了,攝影師拍照不就行了,甚至還有很多同學信仰「原片直出」等等概念。其實,不往遠處說,就說攝影的上一個時代,膠片時代,一張好的攝影作品也是不存在拍攝結束就拉倒,原片直出就OK的事情。膠片時代的照片也需要後期製作,只不過製作的場景不在電腦上,而是在暗房中。進過暗房的同學們都知道,放大一張照片的過程也需要綜合研判底片的「薄厚」,在曝光時候加光減光,控制影調和顆粒等等。這些複雜的程序也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放大處好照片也需要經驗的積累。
那麼我們今天的數碼照片,是在數字成像原理上形成的,是像素和數據的結合,是光學技術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原來拍攝過程中的容易造成失誤的環節都被技術避免,但是這不代表著可以省略後期製作環節。後期過程,可以對照片的光線,對比反差,色彩,質感等諸多條件進行綜合調整,使作品照片質量更高,品質更完善。還有就是今天無論是相機還是專業的手機,都能夠拍攝RAW文件照片,這個格式的照片就是所謂的電子底片,這個格式的圖像就是想要最大限度的記錄光線和色彩信息,從而讓每個人能夠在後期編輯的時候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調整的空間,保證畫面的質量。這也是我們需要掌握數碼攝影后期的重要原因。所有這些調整都依託於後期軟體,PS就是可以後期調整照片的重要軟體,也是最好用,最專業的軟體。它可以從數碼照片數據的各個方面進行修整和調整,也可以製作創意性的圖像設計。如果同學們只是掌握了前期拍攝而不懂後期PS修圖,那就真的還是需要補課的。
第三,PS不只是換天換臉的工具。
很多沒有使用過PS的同學可能對PS有個刻板印象,就是PS是對圖片進行蓋頭畫面,移花接木的工具,當年華南虎案件PS進去一隻假老虎,都是用PS做的。其實,我們說的PS後期製作一方面有創意設計的功能,PS是可以進行增添,修改和置換的功能的。但是我們也要清楚,PS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調整照片細節和照片品質的,PS裡面的很多工具比如曲線,色階、色相飽和度、可選顏色等等工具都是可以針對照片色彩色調影調等品質調整的工具,就好比在膠片時代的暗房後期製作。所以我們需要掌握PS。
第四,萬事無絕對,也確實有可能有不掌握PS的攝影師。
在攝影中又一個領域或者說分支,就是藝術攝影,或者說是以攝影為手段進行藝術創作的攝影師。這類攝影師有些人不使用PS,更具體點說,就是他們連相機都不使用。什麼意思呢?不用相機是怎麼拍攝?其實,這些藝術創作類型的攝影師有時候跟電影導演很相似,他們只負責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或者說形成書面計劃,而具體的攝影執行和後期處理有專業的人士幫助進行,當然這個作品的創作者,還是藝術家本人。這個可能有些超出有些同學的理解,舉個例子。美國藝術家格裡高利·克魯德遜,他的作品被稱為執導型攝影,因為每一次拍攝都要像劇組一樣協調演員、設備、拍攝、後期等等條件進行拍攝,跟劇組工作一樣。而拍攝,後期則全部是由拍攝小組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換個角度來看可能藝術家本人既不使用相機,不使用後期PS,然而也拍攝出了傑出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