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謝晨
日前,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上海市兒童文學研究推廣學會承辦的第七屆「上海好童書」頒獎典禮在上海國際童書展期間舉行。深圳作家袁博的動物小說《飢餓的猿人》獲得兒童文學類獎項。袁博應邀出席頒獎典禮,並在頒獎典禮上作為唯一的獲獎作家代表發言。
上海好童書獎以中國兒童圖書出版發源地上海冠名,每年面向全國範圍評選優秀童書,涵蓋兒童文學、繪本、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四類童書。主辦方高度評價了袁博作品《飢餓的猿人》,頒獎詞盛讚這部作品是「具代表性的史前動物小說,謳歌了猿人時代如黑暗中微弱的火苗般的文明萌芽」。
《飢餓的猿人》是一部動物小說,但並非常規意義上的動物小說。《飢餓的猿人》是袁博創作的一部自然史動物小說,其中不僅包括了對於動物故事的描述,還包括了對於動物在自然歷史變遷中境遇的反思。
在頒獎典禮發言中,袁博談到,人類有進入文明社會後長達一萬年的人類的歷史,地球自然萬物的歷史卻已經長達數十億年,而人類歷史與自然萬物歷史的交匯點就是人類的祖先——猿人的故事。《飢餓的猿人》立足於人類文明發展史與自然歷史的交匯點,以動物小說的形式反思人類的昨天。
《飢餓的猿人》這部動物小說寄託了袁博對於原始人類的思考。小說通過一個猿人族群的視角,探討在文明剛剛萌芽的時候的人類生存情況。小說反思人類演化的歷史究竟是以直線方式發展的,還是經歷了許多迴環往復、以至於衰退。在遠古時代,當人類還不能完全與其他動物區分開,還被稱作猿人的時候,人類的祖先有著什麼樣的生存需求,又有著什麼樣的生存目標。小說由兩條線索構成,一條是關於猿人與其他動物相異之處的敘事:能夠通過發明工具改造自身生活的環境;另一套是關於猿人與其他動物相通之處的敘事:飢餓是猿人生存所面臨的首要難題。
《飢餓的猿人》是浙江文藝出版社《袁博史前動物傳奇》系列叢書中的一部,該系列中的《劍齒虎家族》同樣值得關注。《劍齒虎家族:曠野求生》《劍齒虎家族:絕地反擊》《劍齒虎家族:王者歸來》共同構成了「劍齒虎家族」三部曲,這是一部以一個巴氏劍齒虎族群的生命歷程為主要線索,演繹而成的遠古動物家族史詩。半牙是大夏河劍齒虎家族的雄性首領,也是整個大平原上最強悍的雄劍齒虎,佔據了大夏河東岸最富饒的土地。作為半牙的兒子,小劍齒虎銀劍、銀鋒、銀刀從小生活在強大的家族的庇護下,既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又顯得格外驕橫。在入侵者的一次精心策劃下,遭受內憂外患夾擊的半牙被驅逐出了自己的家族,為了求生,倖存的銀劍、銀鋒和銀刀開始在曠野中流浪,於夾縫中討生活。在一次次的磨難中,它們逐漸掌握了狩獵的技藝,學會了生存的技巧,無愧於自己強者的兒子這一身份。不同的遭遇,帶給一代代劍齒虎不同的命運,但不變的是一個家族靈魂深處一脈相承的剛毅與勇氣。和人類的孩子一樣,幼小的動物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經歷許許多多的磨礪,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
袁博1991年生於深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耶魯大學福克斯國際學者、復旦大學博士。袁博曾修讀過生物科學、人類學、文學三類專業,分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三大領域,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寬廣的知識積澱和有深度的思想理解力。深厚廣博的知識儲備賦予了袁博廣闊的文學創作視野,也造就了他的作品獨有的藝術魅力與深刻內涵。
這是袁博的作品第二次獲得上海好童書獎,在此之前,袁博的動物小說《內伶仃島上的獼猴》於2018年獲得第五屆上海好童書獎。袁博的動物小說作品多次獲得文學大獎,被譽為「動物小說王子」。《內伶仃島上的獼猴》獲2017中宣部優秀兒童文學出版工程獎、第十屆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上海好童書獎、首屆廣東好童書獎、首屆大鵬自然童書獎。《火烈馬》和《狼群的覆滅》獲2014年冰心兒童圖書獎,《獅子的心》和《野牛的故事》獲2015年冰心兒童圖書獎,《星宿海上的野犛牛》獲2014年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袁博動物小說系列》獲「十三五」國家重點規劃圖書。《特暴龍生死錄》獲評首都圖書館第四屆閱讀之城「2017年請讀書目」。《獅子的心》獲評2015年月度「中國好書」、獲首屆廣東省有為文學獎「平湖杯」兒童文學獎、第九屆深圳青年文學獎。《星宿海上的野犛牛》獲2019年度勞動者文學十大好書。《鳥飛蘆葦蕩,人跡紅海灘》獲首屆大自然兒童文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上海好童書評選中,由張錦江教授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戰疫銘記:中華童詩童畫選》獲特別獎。在這本特別的童書中,中國各地的孩子用自己的所見所感書寫描繪不同尋常的世界戰疫,其中收錄了深圳小學生創作的53首童詩和53幅童畫。在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田洪明的部署和推動下,來自福田區各學校選送了優秀童詩達2000多首,其中47首童詩、47幅童畫入選《戰疫銘記:中華童詩童畫選》,成為福田教育系統同心戰疫,福田少年為全民戰疫發聲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