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最黑暗時代,人類認知的空白,宇宙歷史的斷代史

2020-12-05 騰訊網

(【宇宙誕生日記】欄目內容較多,我們會以連載的方式介紹,本篇是第二期。篇幅較長,如果不能一口氣看完,建議先收藏後看,感謝你閱讀本文!)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這是《聖經·創世紀》裡的開篇,雖然來自於神學,但是依然可以啟發科學。至少神學和科學在這一點達成了共識:光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元素」。

尋找最早的光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致力於尋找宇宙中的第一道光,那道「神創造的、最早的光」。通過哈勃望遠鏡,我們已經看到了133億光年外的星系,也就是133億年前的星系,這是我們看到的最遙遠也是最早的星系。

這個133億光年的距離,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我們在【科學有道理】系列欄目裡介紹過,今天再提一次,那就是天體的紅移。簡單來說,就是都卜勒效應。天體傳到地球的光,本質上是電磁波,由于波源在遠離我們,所以波長會加長,導致光譜會偏紅,這就是紅移。通過紅移值z(計算方法如下,其中λ是觀測到的波長,λ0是原波長;f是觀測到的頻率,f0是原頻率),可以推導出這些天體的距離。

很容易知道,z=0的時候,λ=λ0,也就是說,這個點就位於我們腳下,所以距離我們也是0,說白了就是地球,或者說太陽系(以至於銀河系)。通過這個紅移值,科學家計算出了那個星系的距離是133億光年。

根據科學家現在的研究,宇宙的年齡在普朗克衛星的修正之下被認為是138.2億年。也就是說,在這個星系之前,宇宙還經歷了5.2億年左右的歲月。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繼續發展望遠鏡的觀測技術,繼續觀測到更久以前的宇宙呢?

很困難。也許能,但是會有一個極限。也就是說,到了某一個年代,無論我們用多大口徑的望遠鏡,只要不是革命性的技術提升,就無法看到那時候的宇宙。

這個是當然的,距離越遠,看起來越困難。而且,由於宇宙在膨脹,還額外增加了觀測的難度,其亮度會以(1+z)^2 的規律衰減。對於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說,觀測紅移值為7的天體基本上已經到極限了。這個距離的天體,大約是宇宙誕生後5.2億年的天體。

比較離奇的是,儘管紅移值為7的宇宙,我們目前不可能觀測到,但是紅移值為1100的宇宙,我們還是能觀測到的。別看這個紅移值的區別好像很誇張,但其實時間間隔也是也還好。1100的紅移值,大約是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的時候。這是由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功勞,讓我們見識到了最最原始的宇宙。

所以,這個中間的宇宙階段,也就是大爆炸後38萬年到5.2億年(也就是說z在7~1100之間)的宇宙階段,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這個宇宙階段,就是宇宙的黑暗時代。

宇宙黑暗時代

我們前面講過,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由於溫度實在太高,到處都充斥著「熱鍋上的光子」,它們根本安心不下來。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它們終於「冷靜」了。重子開始結合,形成了氫原子(佔了約92%),其餘為氦,也有極少量的氘、鋰,沒有更重的元素了。

當所有的原子都結合完畢,這個宇宙突然「懵」了:我的人生還有啥追求?粒子都老實了,我是不是該安度晚年了?

我們知道,原子整體是不帶電的,電子安心地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在氫原子的周圍,還是氫原子、氫原子、無數的和它一毛一樣(當然這個說法未必嚴謹,但是好理解)的氫原子。大家都很穩定,「井水不犯旁邊井裡的水」。

就像我們說的,原子不帶電,也不發光,什麼也不做,不吸收也不發射譜線。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宇宙歸於沉寂。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看不到來自這段時期宇宙的任何光。別說可見光,就連紅外線、微波等各種電磁輻射都檢測不到。

比包大人還黑。

可能宇宙不想白過這一生,證明它不是個膚淺的宇宙。

不過,大家黑,才是真的黑。

黑暗中的微光

正所謂「是銀子總會花光的,是原子總會發光」的,這些氫原子,終究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蛛絲馬跡。一頭漆黑秀髮的宇宙,終於褪去了髮際線,露出了一點「光芒」……

這就要從原子結構說起了。

我們知道,氫原子的本質,就是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質子和電子本身都在不斷地旋轉,叫做自旋。它們的自旋有兩個方向(我們用正和反來表示),所以它們的相對狀態有兩種,要麼同向,要麼反向。

在宇宙黑暗時代,一半的氫原子是同向的質子-電子組合,另一半是反向的質子-電子組合。而這兩個粒子似乎就喜歡「對著幹」,前一種情況的電子在漫長的歲月裡會發生翻轉(實際上是一種躍遷),變成和質子自旋方向相反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能量的釋放,釋放出光子,這個光子的波長為21釐米,因此被稱作21釐米線,又叫氫線。

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讓那個黑暗的時代現出了一絲光明。因為這個波長的光(雖然由於宇宙膨脹帶來的都卜勒效應使一部分氫線波長被拉到2米),屬於微波的範圍,它可以很好地進入地球的大氣層,被我們檢測到。

這個躍遷的概率其實極小,只有2.9×10^ 15每秒,換算一下,就是平均每一個電子需要接近1100萬年才能發生翻轉。好在,宇宙的時間和原子數量豈是一個區區15次方就比得了的?因此,對於我們來說,依然有足夠的觀測對象,讓我們了解那個黑暗時代。

絕佳觀測地點

不過,這個氫線也不是那麼容易觀測的。我們首先要有足夠強大的設備,雖然人類構建了大量的望遠鏡,但其實每一臺都是利用不同的原理來觀測宇宙,而為了觀測宇宙的黑暗時期,我們必須要有收集微波的望遠鏡。其次,我們也要屏蔽地球磁場等各種因素帶來的幹擾,才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譜線。

最合適的地點,大約就是月球背面了。由於背向地球,月球背面被月球巨大的身體幾乎完美地保護了起來,避免了地球磁場的幹擾。因此,月球背面一直是天文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觀測地。

巧了,月球背面就有一臺探測器——嫦娥四號。不過,負責探索黑暗時代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的夥伴——中繼星鵲橋號。

鵲橋號上搭載了兩顆實驗小衛星,可以收集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同時,嫦娥四號上也攜帶了一個接收器,與鵲橋號搭配,獲得幹涉效果,來觀測宇宙黑暗時代。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介紹,接下來我國還要在月球軌道部署一個「衛星編隊」,全面開展對宇宙黑暗時代的探索。

除了我國之外,美國自然也是有這個決心的。很早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考慮在月球背面建立一個大型觀測系統,名為是「黑暗時代月球幹涉儀」( DALI)——由數十萬天線構成的跨幅達48公裡的巨大望遠鏡。不過,目前來看,這項計劃還沒有正式開始實施的樣子。

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並沒有一直沉寂下去。儘管在黑暗中度過了幾億年,但宇宙還是慢慢甦醒,慢慢點亮了。那麼,宇宙究竟是怎麼「復活」的呢?在【宇宙誕生日記】第三期的文章中,我們會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感興趣,煩請點擊一下關注,第一時間閱讀下一期文章,也可以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感謝支持!

undefined

相關焦點

  • 淺談人類對宇宙認知的改變,「熱寂論」是否會是宇宙的最終結局?
    隨著人類的科學逐步發展,我們對身邊的一切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從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一個球形,再到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第一次登月,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逐步深入。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的疑問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其實縱觀人類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因為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人類一直在不斷尋找著「答案」。我們想知道周圍的一切為何存在,也想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
  • 假如宇宙存在「黑暗森林法則」,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究竟安不安全?
    ,但是宇宙那麼大,根據費米悖論,宇宙一定存在外星高等文明,而且數量還很多,如果宇宙真的存在外星高等文明,那麼黑暗森林法可不再是虛構的了,而是有可能真實存在的一種法則,如果宇宙真的存在黑暗森林法則,對人類文明威脅有多大呢?
  • 2020深空石器時代宇宙藝術展
    2020年8月1日,由紐約DIP藝術基金會,九天微星,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深空石器時代(Stone Age of cosmos) 將全球首個衛星與當代藝術結合的展覽首發到宇宙太空環境中展示。這是第一次摒除國籍的區別將全球10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在太空中展出。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科學家的回答顛覆人類認知
    浩瀚的宇宙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很多神秘感,於是人類開始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宇宙,隨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多,我們越感到人類是多麼的渺小,不得不敬畏宇宙。要問人類對宇宙最感興趣的可能就是宇宙的起源了,宇宙是如何來的?
  • 宇宙是人的思想,時間是它的代名詞,宇宙或是人類創造?
    生命或是宇宙起源?人類創造了宇宙,時間創造了人類?時間是人類賦予宇宙單純的解釋,是指物質與時空。原先的宇宙或許是一個點,經歷過一次爆炸,慢慢的就產生了宇宙,然而宇宙卻一直在擴張,可以意味著宇宙其實是一直在爆炸。
  • 人類何以撥動宇宙的琴弦
    1915年11月25日綻露的「引力場方程」(通稱廣義相對論),實為愛因斯坦奠基的現代物理學宮殿中最璀璨的明珠。她的橫空出世,把歐洲科技界,特別是天文物理數學領域自哥白尼時代激發出來的探索宇宙奧秘之熱情引入到一個波瀾壯闊、高潮迭起的新紀元。正如探源博大精深中國哲學,如果不洞悉《周易》;尋找宇宙運行規律,如不明察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理論,同樣不可思議。
  • 宇宙中流浪的人類史詩-大宇宙時代
    小說分類:未來科技作者:zhttty創作狀態:完結總字數:158.08萬字官方簡介:無盡的星空,無垠的星海,那裡並不是什麼樂園,而是充滿著黑暗與危險這是我們的時代,這是大宇宙時代!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地球即將滅世,主人公姚源和一部分人類通過宇宙飛船逃出了地球,開始在宇宙中流浪,掙扎的故事。大宇宙時代的第一個大情節是逃離地球。第二個大情節是在一顆外星星球上採集資源時遇險。
  • 《大歷史:從宇宙起源到人類文明》
    最近一段時間,認真拜讀了徐鳴的新作《大歷史:從宇宙起源到人類文明》(以下簡稱《大歷史》),該書以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文筆,趣味盎然地撥開了曾經困惑著我們的一個又一個科學疑雲,令人豁然開朗。《大歷史》既是一部歷史書,也是一部科普書,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多學科交融解讀歷史科學。與傳統史學顯著不同的是,《大歷史》從宇宙大爆炸的原爆點「奇點」出發,生動描述了宇宙膨脹、星系演化,銀河系、太陽、地球先後誕生,進一步聚焦到地球上生命孕育和人類進步。
  • 萬物皆芻狗,芥子納須彌——評《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那麼今天,人類和宇宙又是什麼關係呢?人類在天地間扮演著什麼角色?《天外天》這本書或許會帶給你一些啟發。宇宙在大概寂靜了137億年以後,終於在銀河系的邊邊角角,一個名為太陽系的系統中,孕育出了人類。人類最初的確如老子所言,不過是宇宙漫長生命周期中的一隻芻狗。不出意外,人類將和寒武紀那些生命力極強的三葉蟲或是白堊紀的爬行動物一樣,在短暫的輝煌後走向滅亡,甚至來不及抬頭看向天空。
  • 極簡宇宙史:認知邊界的擴張
    到了90年代,美國還向太空發射了哈勃望遠鏡(上圖所示首行第三張),這個望遠鏡在人類歷史上可謂功不可沒,它相當於為人類開啟了所謂的「上帝視角」,去觀看整個宇宙的演化及各種天文現象。美國的夏威夷島有一座山叫作Mauna Kea,是當地的土著神山,同時也是天文觀測的聖地。西方國家在那裡建造了兩個口徑在10米級的凱克望遠鏡,兩個望遠鏡做得幾乎一模一樣(上圖左下角)。
  • 宇宙真的如此寂靜黑暗嗎?
    《三體2:黑暗森林》在三體人眼中,地球上的人類也就如這蟲子般渺小,但如蟲子般的人類,在面對三體危機時,決定奮起反抗。書中沒有對面壁者選拔機制進行深入的描寫,但其實我們不用質疑,因為在面對人類整體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聯合國及行星防禦理事會對面壁者的選擇必定是慎之又慎。當然,歷史也證明,每位面壁者對末日之戰的形式及勝敗都做出了精準的認識與判斷,他們的確具備成為面壁者的心智及能力,可惜另外三位面壁者的努力到頭來僅僅收穫三體世界一句簡單的評語:「主不在乎」。
  • 宇宙最終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如果人類活到那時候該怎麼辦?
    這一紀元是指的宇宙從出生開始,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然後隨之產生的第一顆恆星之前的紀元,這段紀元大約是四億年的時間,當然,這個紀元早就已經過去了。恆星紀元。這一紀元是在無數個恆星遍布宇宙中度過的,恆星主宰了宇宙,星辰布滿了整個星空,生活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我們的幸運了。那麼這個紀元會在什麼時候結束呢?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將所有的光「熄滅」的
    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產生了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分解了宇宙中像霧一樣的氫氣黑暗並不總是缺少光。也可能是光無法走得很遠。就像最亮的車頭燈會被濃霧遮住一樣,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也會被它們周圍的環境所籠罩。天文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宇宙黑暗時代,他們正在慢慢解開它是如何以及何時結束的謎題。最大的挑戰是天文學家依賴於光。沒有它,任何事物的直接觀察證據都很難獲得。即便如此,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的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直接證據,證明宇宙迷霧消散的時間點,讓新生宇宙的光線得以暢通無阻地傳播。
  • 宇宙擁有無數恆星,為何我們人類看到的太空,卻是黑暗的?
    自從我們人類誕生之後,就對廣袤無垠的宇宙充滿了好奇。世界各國,都存在著一些古人所繪製的星宿圖。他們甚至還為這些星體起了名字。近代以來,人類這種對宇宙的好奇,不斷地激勵著人類發展航天技術。為的就是走出地球,真正的可以接觸到廣袤無垠的宇宙。
  • 宇宙黑暗的秘密,為何恆星的光不會照亮宇宙?科學家給出答案
    縱使說,宇宙看起來是那麼的漆黑,除了那一點點星光之外,似乎宇宙就是一團黑暗。恆星發出的光好像對於宇宙的黑暗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根本就不起眼。或許會有一些人感到疑惑,為什麼宇宙總是那麼黑暗呢?為什麼宇宙之中沒有光呢?那些恆星不是很多嗎?它們發出的光怎麼沒有點亮宇宙呢?講實話,這宇宙黑暗的問題咋一看很無聊,但實際研究起來會發現這是一個科學的問題。
  • 如果人類是宇宙唯一智慧文明,我們是繼續探索宇宙還是保持現狀?
    於是,很多人對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產生了懷疑,在很多人看來,地球生命以及人類的存在,其實已經是外星文明存在的最好證據。科學家通過進化論認知到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也認知到了人類的起源。那麼地球生命的起源很複雜嗎?其實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一點都不複雜,在40億年前,地球生態系統形成之後,有機物在海洋的溫泉位置開始演化形成了早期的簡單生命。
  • 宇宙「黑暗時代」發生了什麼?真的完全看不見?答案就在21釐米線
    如果宇宙中沒有光,生物也就沒有眼睛,我們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暗的存在。黑暗將會毫無意義。——c.s.劉易斯我們知道微波背景輻射(CMB)發生在宇宙年齡只有38萬年的時候,此時大爆炸殘留的輻射(光子)向任何方向同時發出,均勻的充滿了整個宇宙。但在CMB之後的宇宙經歷了神秘的「黑暗時代」!
  • 為啥人類要探索宇宙?背後的原因讓人害怕,也很無奈
    地球,是生命的開端,就算時間不短的流逝,在未來,這個宇宙中看似平凡的行星也會永遠被人類銘記,就算是人類消失,這顆星球做出的貢獻也會被後續的文明傳播,這是因為在人類目前可以探查的宇宙範圍內,仍然沒有發現其他文明,地球似乎就是宇宙的主角。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 黑暗森林法則是不是真的?人類向宇宙發射信號會遭到攻擊嗎?
    就像黑暗森林那樣在我國鳳毛麟角的世界級科幻作家中,劉慈欣的地位當之無愧的第一,而他最優秀的作品《三體》在科學愛好者眼中的影響力也相當深遠,就算不是科幻迷也常常能圍繞著相關的熱詞嘮上幾句,比如什麼「降維打擊」啦,「面壁者」啦,當然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概念必然是「黑暗森林法則」關於此法則,我想還是原文解釋得更加生動,這裡我直接引用了
  • 宇宙時間軸展現了整個太空、地球、人類和生命的歷史
    生命不過是蒸汽,宇宙漫無邊際,其歷史渺遠難測。如果諸位看一眼我們所在宇宙的時間軸,就會發現人類出現至今的時間在整個時間軸上不過短如瞬息。你能試著去想像這個時間軸的範圍有多大了嗎?而這樣廣大宇宙所涵蓋知識的多少難以用語言去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