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誕生日記】欄目內容較多,我們會以連載的方式介紹,本篇是第二期。篇幅較長,如果不能一口氣看完,建議先收藏後看,感謝你閱讀本文!)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這是《聖經·創世紀》裡的開篇,雖然來自於神學,但是依然可以啟發科學。至少神學和科學在這一點達成了共識:光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元素」。
尋找最早的光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致力於尋找宇宙中的第一道光,那道「神創造的、最早的光」。通過哈勃望遠鏡,我們已經看到了133億光年外的星系,也就是133億年前的星系,這是我們看到的最遙遠也是最早的星系。
這個133億光年的距離,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我們在【科學有道理】系列欄目裡介紹過,今天再提一次,那就是天體的紅移。簡單來說,就是都卜勒效應。天體傳到地球的光,本質上是電磁波,由于波源在遠離我們,所以波長會加長,導致光譜會偏紅,這就是紅移。通過紅移值z(計算方法如下,其中λ是觀測到的波長,λ0是原波長;f是觀測到的頻率,f0是原頻率),可以推導出這些天體的距離。
很容易知道,z=0的時候,λ=λ0,也就是說,這個點就位於我們腳下,所以距離我們也是0,說白了就是地球,或者說太陽系(以至於銀河系)。通過這個紅移值,科學家計算出了那個星系的距離是133億光年。
根據科學家現在的研究,宇宙的年齡在普朗克衛星的修正之下被認為是138.2億年。也就是說,在這個星系之前,宇宙還經歷了5.2億年左右的歲月。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繼續發展望遠鏡的觀測技術,繼續觀測到更久以前的宇宙呢?
很困難。也許能,但是會有一個極限。也就是說,到了某一個年代,無論我們用多大口徑的望遠鏡,只要不是革命性的技術提升,就無法看到那時候的宇宙。
這個是當然的,距離越遠,看起來越困難。而且,由於宇宙在膨脹,還額外增加了觀測的難度,其亮度會以(1+z)^2 的規律衰減。對於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說,觀測紅移值為7的天體基本上已經到極限了。這個距離的天體,大約是宇宙誕生後5.2億年的天體。
比較離奇的是,儘管紅移值為7的宇宙,我們目前不可能觀測到,但是紅移值為1100的宇宙,我們還是能觀測到的。別看這個紅移值的區別好像很誇張,但其實時間間隔也是也還好。1100的紅移值,大約是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的時候。這是由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功勞,讓我們見識到了最最原始的宇宙。
所以,這個中間的宇宙階段,也就是大爆炸後38萬年到5.2億年(也就是說z在7~1100之間)的宇宙階段,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這個宇宙階段,就是宇宙的黑暗時代。
宇宙黑暗時代
我們前面講過,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由於溫度實在太高,到處都充斥著「熱鍋上的光子」,它們根本安心不下來。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它們終於「冷靜」了。重子開始結合,形成了氫原子(佔了約92%),其餘為氦,也有極少量的氘、鋰,沒有更重的元素了。
當所有的原子都結合完畢,這個宇宙突然「懵」了:我的人生還有啥追求?粒子都老實了,我是不是該安度晚年了?
我們知道,原子整體是不帶電的,電子安心地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在氫原子的周圍,還是氫原子、氫原子、無數的和它一毛一樣(當然這個說法未必嚴謹,但是好理解)的氫原子。大家都很穩定,「井水不犯旁邊井裡的水」。
就像我們說的,原子不帶電,也不發光,什麼也不做,不吸收也不發射譜線。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宇宙歸於沉寂。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看不到來自這段時期宇宙的任何光。別說可見光,就連紅外線、微波等各種電磁輻射都檢測不到。
比包大人還黑。
可能宇宙不想白過這一生,證明它不是個膚淺的宇宙。
不過,大家黑,才是真的黑。
黑暗中的微光
正所謂「是銀子總會花光的,是原子總會發光」的,這些氫原子,終究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蛛絲馬跡。一頭漆黑秀髮的宇宙,終於褪去了髮際線,露出了一點「光芒」……
這就要從原子結構說起了。
我們知道,氫原子的本質,就是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質子和電子本身都在不斷地旋轉,叫做自旋。它們的自旋有兩個方向(我們用正和反來表示),所以它們的相對狀態有兩種,要麼同向,要麼反向。
在宇宙黑暗時代,一半的氫原子是同向的質子-電子組合,另一半是反向的質子-電子組合。而這兩個粒子似乎就喜歡「對著幹」,前一種情況的電子在漫長的歲月裡會發生翻轉(實際上是一種躍遷),變成和質子自旋方向相反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能量的釋放,釋放出光子,這個光子的波長為21釐米,因此被稱作21釐米線,又叫氫線。
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讓那個黑暗的時代現出了一絲光明。因為這個波長的光(雖然由於宇宙膨脹帶來的都卜勒效應使一部分氫線波長被拉到2米),屬於微波的範圍,它可以很好地進入地球的大氣層,被我們檢測到。
這個躍遷的概率其實極小,只有2.9×10^ 15每秒,換算一下,就是平均每一個電子需要接近1100萬年才能發生翻轉。好在,宇宙的時間和原子數量豈是一個區區15次方就比得了的?因此,對於我們來說,依然有足夠的觀測對象,讓我們了解那個黑暗時代。
絕佳觀測地點
不過,這個氫線也不是那麼容易觀測的。我們首先要有足夠強大的設備,雖然人類構建了大量的望遠鏡,但其實每一臺都是利用不同的原理來觀測宇宙,而為了觀測宇宙的黑暗時期,我們必須要有收集微波的望遠鏡。其次,我們也要屏蔽地球磁場等各種因素帶來的幹擾,才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譜線。
最合適的地點,大約就是月球背面了。由於背向地球,月球背面被月球巨大的身體幾乎完美地保護了起來,避免了地球磁場的幹擾。因此,月球背面一直是天文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觀測地。
巧了,月球背面就有一臺探測器——嫦娥四號。不過,負責探索黑暗時代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的夥伴——中繼星鵲橋號。
鵲橋號上搭載了兩顆實驗小衛星,可以收集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同時,嫦娥四號上也攜帶了一個接收器,與鵲橋號搭配,獲得幹涉效果,來觀測宇宙黑暗時代。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介紹,接下來我國還要在月球軌道部署一個「衛星編隊」,全面開展對宇宙黑暗時代的探索。
除了我國之外,美國自然也是有這個決心的。很早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考慮在月球背面建立一個大型觀測系統,名為是「黑暗時代月球幹涉儀」( DALI)——由數十萬天線構成的跨幅達48公裡的巨大望遠鏡。不過,目前來看,這項計劃還沒有正式開始實施的樣子。
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並沒有一直沉寂下去。儘管在黑暗中度過了幾億年,但宇宙還是慢慢甦醒,慢慢點亮了。那麼,宇宙究竟是怎麼「復活」的呢?在【宇宙誕生日記】第三期的文章中,我們會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感興趣,煩請點擊一下關注,第一時間閱讀下一期文章,也可以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感謝支持!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