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是一位不喜歡重複創作的小說家,幾乎從不寫續書後傳。金庸每部小說的故事彼此都是獨立的,其他作品的主人公就算登場也屬於「打醬油」,比如《飛狐外傳》的陳家洛,幾乎不推動劇情。
但《神鵰俠侶》卻是個例外。以郭靖、黃蓉為代表的為《射鵰英雄傳》人物不僅在《神鵰俠侶》裡戲份極多,而且還是劇情重要推動者,有些重大的劇情衝突甚至直接繼承了《射鵰英雄傳》的故事。
比如楊過一生坎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父親楊康的所作所為,但沒有看過《射鵰英雄傳》的話,就很難理解楊過在《神鵰俠侶》的遭遇。那麼幾乎從不寫續書後傳的金庸為什麼寫了《神鵰俠侶》呢?
1955年,金庸在《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上連載《書劍恩仇錄》,成為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之一。金庸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都是在《新晚報》、《香港商報》上連載的。
1959年,金庸先生因為某些原因與之前合作的報紙分開,與朋友創辦了《明報》。《明報》剛創立時是家默默無聞的小報,唯一的招牌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必須用小說為《明報》打開市場。
在之前報紙連載的幾部金庸小說之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射鵰英雄傳》,至今都是流傳最廣的金庸小說。當時很多「射鵰迷」都希望金庸續寫《射鵰英雄傳》,看到郭靖、黃蓉在射鵰結束後的故事。
於是金庸決定在《明報》上為《射鵰英雄傳》寫後傳,把「射鵰迷」引過來購買《明報》。這部為了從老東家和老朋友那「搶人」的「射鵰後傳」就是《神鵰俠侶》,成功地讓大量「射鵰迷」購買了《明報》。
因為《神鵰俠侶》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所以金庸在《神鵰俠侶》後再沒有寫過續書後傳性質的小說。唯一與《神鵰俠侶》性質相近的《飛狐外傳》則是與《神鵰俠侶》同時在《明報》連載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