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開泰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是一個典型的褒義詞。
紅一方面軍中也有三「楊」開泰,是周恩來同志在抗美援朝時期,對楊勇、楊成武與楊得志三位將軍的溢美之詞。三「楊」均授銜上將,三「楊」之一的楊勇,不僅戰場上所向披靡,生活中也發生過很多的趣事。
楊勇上將是湖南瀏陽人,家住文家市集鎮中街。
這座小鎮底蘊深厚,有著700多年的研製花炮的經驗。
當地的居民,多以爆竹製作為生,早年的楊家,也是憑著爆竹混口飯吃。
楊家不是大戶,可相比於窮苦人家來說,生活還算過得去。
在楊勇出生前,他的父母親已經生了兩個哥哥,他是家中的第三個娃娃。
1913年10月28日——楊勇的生日。
他們家當時還在做爆竹,一直到楊勇9歲的時候,才轉行。
其父母靠著多年來的積蓄,租用了三畝農田,用來種糧食,並開起了粥鋪,維持營生。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楊勇到了讀書的年紀。
可由於天性使然,他小的時候很皮,對學習不大感興趣。
而他最愛的,就是和小夥伴一起玩爆竹,上體育課時玩,下課放學也玩。
除了這樣,他還喜歡和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經常自己當「司令員」,把爆竹當成弓箭、步槍和炮彈,展開一場激烈的打拼。
正是因為一群男孩子常常玩正義與邪惡對抗的遊戲,再加上楊父年輕時參加過清末萍瀏醴起義,楊勇受此影響,慢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楊勇13歲,在裡仁學校就讀,接觸到了童子軍,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其中。
一邊求學,一邊反抗反動派,1930年,在考入瀏陽縣立中學一年後,他因父親生病,被迫輟學。
同年秋天,他就被作戰部隊給調走了,兩個哥哥也一起加入了紅軍。
他們這一走,楊家可遭了大劫難。自1927年之後,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抓共產黨員和紅軍幹部,連紅軍的家屬也不放過。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楊家房屋被燒,粥鋪被砸,楊母多次被抓起來,虐待的不成人樣,兩個嫂嫂也險些喪命。
經此一事,楊父臥病在床被活生生地氣死了,楊母則帶著最小的孩子——楊莉華逃往江西,遠離故土,一直到風頭過了,才動身折返。
這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楊勇毫不知情。
直到有一日,楊勇遇到了同鄉的一位小戰士,聽他的描述,楊勇才得知父親早已逝世,母親也不得已背井離鄉的消息。
從小到大一直是調皮大王的楊勇,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
可是,即便這樣,他也沒辦法脫離部隊,去找母親,因為戰事吃緊,片刻都耽誤不得。
半生戎馬,楊勇共歷經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等戰事,累計負傷五次,和他名字裡的那個「勇」字,相得益彰。
如同楊勇一樣的人,他們被人們稱為鐵漢,把自己對親人、戰友的柔情放在了後面,把對老百姓的愛意放在了最前面,這是讓人感動的地方。
經過了內憂外患,新中國成立,一座以人民之名建立的國家,在亞洲這片土地陡然崛起。
在建國倒計時響起,劉鄧大軍經過江西、湖南時,楊勇終於可以重回他的家鄉去看一看。
參軍後,他總共就回了兩次瀏陽,一次是剛加入部隊那會,一次就是1949年4月下旬。
此次他回鄉,已褪去了兒時的青澀與懵懂,不願搶著「司令員」的角色,反而想要低調一些。
十裡八鄉的群眾聽到了楊勇回鄉的消息,想要夾道歡迎一下,都被楊勇拒絕了。
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年邁的母親。
當他踏進久未見到的房屋,屋子仍有被火燒的痕跡,但被嫂子翻新的很好看,母親在後院給辣椒水施肥澆水。
母子倆相見,老母親眼眶泛紅,話到了嘴邊居然說不出口。楊勇先喚了一聲「媽媽」,楊母才顫抖地回了一句:「伢咧,你回來啦!」
多年未見,楊勇已經娶了一位美麗的妻子,名叫林彬,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楊母甚感欣慰。
一家人閒坐在一起,聊了聊這麼多年的變故,感慨物是人非。
由於公務繁忙,他是被特批回家鄉的,所以只待了六天。
在這六天裡,他幫母親換了新的蚊帳、被褥,宴請了教師同學,還看望了昔日犧牲戰友的家人,去了父親的墳前祭拜。
那位早就故去的友人,是楊勇打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周政財。
兩人長大後又因為同樣的志向,參加了紅軍,可是周政財卻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犧牲。
這位戰士的家人並不知道他已經犧牲,楊勇必須親自上門,告訴他們。
事實很殘忍,可是也不能讓他們懷著空想,等待一輩子,卻等不回來一個人,這樣更加絕望。
楊勇說,周政財是腰部中彈才救不回來的,那時,他已經當上了團政治部主任,深受組織的認可。
說完,他為周政財的母親、兄弟姐妹遞上一張由他親筆書寫的烈士證明,並將組織給他的400元交給了烈士親屬們。
爾後的幾天,他時常去安葬父親的地方走走看看,想起十幾歲的時候,父親支持他鬧革命,他的心裡五味雜陳。
望著寂靜無言的石碑,他哽咽道:「爹爹,統伢子回來看您啦!」說罷,便鞠了三個躬。
短暫的六天過去了,楊勇看到了熟悉的音容笑貌,吃到了味道不曾改變的母親做的菜,十分滿足。
可仗還在打,他不能久待,即使萬般不舍,但還是向母親辭行了。
楊母告訴他,不用擔心家裡的情況,好好帶兵吧。
楊勇聽從母親的教誨,這一走,又是十年。
好在,解放軍為窮苦人打的天下終於迎來了「春天」。
在北京安家後,楊勇第一時間派人將母親接到了北京。老人家在大城市呆不慣,待了兩三年,就吵著要回老家,楊勇只好順從母親的想法。
在一眾將領中,楊勇是為數不多,忠孝兩全的上將。
很多人,沒來得及盡孝,父母就駕鶴西去了。
好在,楊勇沒有留下太多的遺憾。老人家在歸鄉的第三年去世,不少人提出葬禮要大操大辦,未獲得楊勇的肯定。
他說,自己是黨員,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不可以被舊習俗捆綁住了,就花兩百塊買棺木,只要母親能入土就好。
我想,楊母一定會贊同他這種做法吧。
赤膽忠心的楊將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毛澤東同志贊他:「文武雙全,真是個好同志!」這就是楊勇將軍的鐵漢柔情,對母親,對戰友,對老師,對同學。
本文由劉明生說長徵【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