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小米第一代手機發布,以1999元的價格橫掃當時的國內手機市場。之所以用「橫掃」一詞,主要在於當時的高端機基本上都是維持在四五千元的水準,而雷軍直接把價格降了一半,顯然對它們產生了巨大衝擊。後來,小米手機以高配低價迅速打開市場,逐步成為國產手機市場中的一匹黑馬,彼時格局還是「中華酷聯」為主,小米相比起來,只不過一個小廠商而已。
然而,就是這樣的小米,在那個時候國內許多傳統手機廠商並沒有幾個能看懂它的模式。當然了,傳統手機廠商看不懂,那麼做網際網路企業肯定可以看得懂,譬如最早看懂小米模式並且試水的奇虎360。聊到此,不得不佩服老周的過人之處,他總能以銳利的眼光迅速找到對手的弱點,但由於他決心不夠堅定,才真的錯過了這一波大機會。
2012年,也就是小米剛發布第二代手機小米2的時候,其勢頭明顯已經起來了。而周鴻禕為了截胡,打起了免費的大旗,正如當年他的360安全衛士一樣,憑藉著免費策略大殺四方,將傳統殺毒廠商打的無還手之力。所以在智慧型手機上,周鴻禕還想著照搬當年殺毒軟體的例子,實現逆襲。他拉攏一大批手機廠商,以接近成本價供應,自身並不深入產業鏈,也不貼牌,重點負責網絡流量及售賣,內置360的APP產品。不過,最後失敗了。
在360特供機銷量慘澹,合作廠商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這個產品可以說基本宣告解散。反觀2014年的小米則繼續一路狂奔,甚至用6112萬臺銷量,拿下中國市場第一寶座。只是,此時傳統手機廠商們不再沉睡,都已經醒悟過來,紛紛發力網際網路手機:華為的榮耀、中興的努比亞、酷派的大神等;其中不乏有各個領域的人也前來宣稱做手機:教英語的羅永浩,講相聲的王自健等。
很顯然,他們發現了智慧型手機是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重要入口,但360在移動網際網路方面幾乎顆粒無收,旗下拳頭產品的360衛士不再如PC端那樣強悍,也延伸不了瀏覽器到搜索的三級火箭,曾經最大的應用商店360手機助手,也開始被百度、騰訊等應用商店超越。眼看著要掉隊,周鴻禕這時候才想起要做重新做手機。
2015年初,奇虎360和酷派聯合成立了一家手機公司,名曰奇酷手機。儘管當時酷派大神的互聯手機做的還不錯,可壓力很大,加之酷派的老闆郭德英已萌生退意,2014年年底奇虎360以4億美金入股大神手機,佔股45%。最後樂視又來攪局,以21.8億的資金拿下酷派集團18%的股份,360的老周很憤怒。最後經過一系列的談判,360終於控股大神,開始獨立來做手機業務。
身為網際網路廠商,360擁有多款APP,說白了在網際網路服務的能力上其實還是很強的。然相比小米來說,它的網際網路服務卻不盡完美,比如最重要的第三方支付沒有,因此這樣的生態實現了不了閉環。同時,360的產品大都是工具型的產品,不能深挖用戶的價值,沒有用戶時長,談不上用戶價值。
後來,360手機繼續照搬小米模式前進,過程裡加上了自己的一點特色,那就是安全。360手機沒有線下渠道,只能依靠線上營銷,遇到的問題是流量大,轉化率並不高。另外,360手機同樣主打性價比、打造屬於自己的粉絲用戶群體、不斷迭代的360 OS,前段時間發布的N5更是把性價比做到極致,遺憾的是性價比、線上銷售目前來看早已不再奏效,否則OV不會崛起,小米也不會跌落神壇。
再者從粉絲量、定製OS上,和小米、魅族等比較並算不上太大的優勢,線下渠道跟華為、OPPO等來說同理不具備明顯優勢。畢竟,如今的消費者不再喜歡用性價比去衡量一款手機,思維模式的變化促使用戶願意付出合適的價錢入手他們認為合適的產品,故360所延續的這種小米模式不被看好在情理之中。
最後,聊聊360手機在國際化方面。在國內手機廠商紛紛出海,取得不錯的成績之際,360手機不說布局寥寥,但也不多。不難看出,在這個出海的大風口下,360手機貌似又缺席了,結合上次在網際網路手機的風口上,360可謂再度失去時機。
正所謂,機遇比努力更重要。360手機2016年銷量僅為500萬臺,市場份額微乎其微,若不做到前五名、不賣到5000萬臺,這註定是存在高危險係數。總之,360手機算得上「起了個大早,卻趕個晚集」,進一步來說,要想在激烈的智能機紅海市場中突圍並非易事。特別是在市場份額越來越集中的情況下,要麼突圍,要麼成為一個小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