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最大的短板並非英語,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不以史為鑑,又如何開創未來呢?
日本首相菅義偉今天起首次出訪,目的地是東南亞國家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在輔助安倍的那些年,他沒有體現出太多自己的政治風格,尤其在外交方面鮮有舉措。因而這一次,菅義偉的「外交首秀」受到全日本關注。
菅義偉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
但苦心打造外交新形象的他,卻在出行前引發了不少質疑:啟程前一天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向臭名昭著的靖國神社供奉祭品,讓人懷疑其與鄰國相處的「誠意」;日前在推特上向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川普夫婦發去慰問,被吐槽「英語太差」……
外交,果然是日本首相最大的短板嗎?
看看「前任」安倍晉三,日本首相可真不好當:那些曾讓「前任」茫然無措的國際難題,「現任」恐怕一個都躲不開。
1
英語太差?
戴著棒球帽,傻傻兩個人,笑得好甜......安倍和川普打高爾夫球的合影還在網上流傳。
於公,菅義偉似乎有義務延續這份安倍好不容易建立的「日美首腦友情」。畢竟為了討大統領歡心,前任不惜打飛的去紐約相會,陪打高爾夫摔跤還要自嘲,遇到「握手殺」也要做好表情管理......
他也是這麼做的。在川普推特宣布確診新冠病毒第二天,不太玩推特的菅義偉就「及時」送上了關心。「看到您和第一夫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我很擔憂。希望你們儘早戰勝病毒,回歸日常生活……」
發送者是日本首相,對象是美國總統,語言是英語。乍一看,似乎是很平常的「禮尚往來」。
但沒過幾天,這條推文就引發了一場熱烈大討論:這屆日本首相的英語...好像不行啊。
網友們給出的理由似乎有這麼幾個:
第一,推文在表示「很擔憂」的時候,使用了英語的過去式「I was worried」。「這容易被理解為現在已經不擔心了。」有日本議員聲稱接到美國朋友的建議,「日本首相還是使用恰當的英語為好」。
第二,推文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情感色彩,行文既缺乏特點也過於簡單。「這樣的英語,像是通過機器簡單把日語翻譯成英文。」最近參加自民黨外交小組會議的一個議員吐槽。
第三,既然是寫給美國人的「溫暖慰問信」,為什麼還要接著翻譯一個日語版?難道是怕日本人民看不懂「首相的英語」嗎......
對於種種吐槽,菅義偉方面目前沒有什麼回應。但他的推特主頁上,寫著一行字:本帳號由菅義偉事務所運營——也就是說,這本來不是首相本人寫的咯?一些網友頓時「心領神會」。
日本外務省的負責人低調表示:「將建立輔助機制應對。」但另一方面,官房長官加藤勝信在7日記者會上回應說:「菅義偉首相用心發去慰問。關於寫文,據我所知,外務省當然也接到了商量。」
那麼,這個「日本首相英語太差」的鍋到底該由誰來背呢?
2
擔憂有因?
這不是菅義偉近來第一次在外交場合「秀」英語。6日下午,他在接待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三國外長時,就說了一句英文的自我介紹:「我是菅義偉,歡迎來東京。」
但微妙的是,一些日媒在報導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引用英語,而是用日語中的片假名來「音譯」。
懂日語的,感受一下畫風:「アイム・ヨシヒデ・スガ、ウエルカム・トゥ・トーキョー」
當用這串日本人可能都讀得費力的日語假名來表達英語發音,可謂十分「傳神」——這真是非常地道的日本式英語了——怎麼念都是日語。《東京新聞》報導指出,隔著口罩都能看出首相緊張的神情,他力圖打破不擅外交的形象。
說起來,從議員、媒體到網友,廣大日本人民如此操心菅義偉的英語水平,不得不說是有原因的。
第一,面子問題。英語似乎一直是日本人的「死穴」,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的一份報告曾指出,日本人託福考試的平均分在亞洲排「倒數第二」。
「英語力」,日本人對英語的「在意」,從這個被專門創造出來的專有名詞上就得見一斑。
這種在意,有現實的一面。近年來,日本企業不斷湧向海外投資,一個龐大的「海外日本」需要會說英語的人才;另一方面,隨著日本少子化進程不斷加快,引入外國勞動力增加,本土服務業國際化程度加深。但與此同時,日本民間一直有聲音擔憂英語及其背後的西方文化「霸權」將導致日語及日本文化的式微。在一些書店,呼籲停止英語學習的《國家的品格》一書,與英語學習輔導書一起居於暢銷榜前列,形成有趣的比照。
第二,前車之鑑。日本外交官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因為英語水平問題差而鬧出過笑話。
2013年5月,在聯合國反對虐待委員會一場國際會議上,一名模里西斯的代表批評日本司法制度,諷刺日本在審問嫌疑人時不允許律師在場的規定「有點像中世紀的做法」。結果日本人權事務特使上田秀明把諷刺當了真,立即辯解道:「日本現在已經不是中世紀國家了,日本是這個領域裡最先進的國家!」上田的話引起鬨堂大笑,「不服氣」的他甚至在外交場合直接要對方「Shut up」(閉嘴),讓在場的不少外交官驚訝,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一度成為熱議話題。
自2016年起,日本外務省對門下精英的英語水平有了具體的量化標準,要求新職員的託福成績達到100分以上(或者雅思7分以上)。報導稱,此舉意在讓職員在一開始就有較高英語水平,方便外交談判。
第三,大國野心。日本人覺得一個能跨國交流的首相能更好地體現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前首相安倍晉三曾用英語在美國國會進行演講,儘管說得不是很流暢。此外,前首相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的英語也都較為流利。
而在本屆內閣中,公認英語較好的是新任行政改革擔當大臣、前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和現外務大臣茂木敏充。相比之下,菅義偉的英語讓不少日本人「著急」。
3
一片灰色?
其實,與其說日本人在擔心菅義偉的英語,不如說在擔心日本外交的未來。
一方面,長期注重內部事務的菅義偉的確相對缺乏外交議題的歷練。安倍的傳記作家哈裡斯曾說,在擔任首相不到8年的時間裡,安倍進行了81次出訪,「在國際舞臺上留下了大腳印,而菅義偉可能很難做到這一點」。另一方面,在日本著名評論家船橋洋一看來,新首相可能引發缺乏戰略眼光的擔憂。
8年前就開始「玩」推特的菅義偉,至今的主頁背景圖,是一片灰色......在外交上也似乎同樣缺乏「背景」。經過這個「被吐槽英語差」的風波,菅義偉也許要感慨一句:外交真是不簡單。
今天,他開啟就任首相後的首次外訪,前往越南和印尼。這兩個國家也是2012年安倍第二次執政時首次外訪的目的地。可以預料,打出繼承安倍路線的菅義偉仍然會努力在安倍勾勒的外交底版上留下自己的特色。不過,他的性格似乎決定了,不太可能在外交上製造「石破天驚」的事件,而是更具有實用主義傾向。
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能否在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情況下,真正實現日本的外交戰略自主?如何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下,平衡日本的外交站位?……以上種種,都非常考驗菅義偉的手腕。
菅義偉能帶來什麼不同嗎?
在日本前防災相小此木八郎——菅義偉的政治恩師、已故眾議院議員小此木彥三郎的兒子看來,「不管是擔任官房長官還是首相,或許不會有什麼不同。這就是菅義偉的特色。」
其實,日本首相或者說日本外交最大的短板,從來不是英語。
身處大國博弈的夾縫中,日本的外交選擇很難有什麼變化。
但最大的短板,卻來自它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這麼多年,日本對歷史的認知仍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深刻反省。看看新首相履新首月便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就知道日本在取得亞洲鄰國的認可上依然遙遠。
這些年,菅義偉的前任安倍的足跡,已經告訴了人們答案。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撰稿 深海星
責編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