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件國寶回歸:流失到海外的每一件中國文物,雖遠必追!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9年8月23日深夜, CA168次航班緩緩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終於回到祖國懷抱。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研究鑑定,該組8件青銅器被整體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9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將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屆時,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將作為今年最新的追索返還工作成果,在展覽中予以重點呈現,為公眾獻上回歸後的「首秀」。

從深埋地下兩千多年,到被盜墓賊盜掘出地面;從在中國的大地上,到輾轉走私出境;再從異國他鄉回到它出土的地方,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回歸之路太過艱辛,首秀也來得太遲。

然而,它們還是流失文物中的幸運兒。因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而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共有1000萬件左右。只看流失總量已經讓人痛心不已,何況其中有大量價值連城的國寶。積貧積弱的年代,國寶流失令國人痛心疾首;同樣令人憤懣的是,近年來還有大量的古墓被盜掘,一批批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為了一點錢,就敢刨開老祖宗的祖墳,把承載著重要歷史信息的文物賣給外國人,這樣的行徑,其性質之惡劣與其受到的法律懲處相比,無怪乎網友抱怨法律太仁慈了。

文物保護難,流失到國外後追回更難。此次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回歸,是我國政府在國際公約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到日本的文物,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這一成功範例,再一次在向關心中國文物流失的國人宣告:流失到海外的每一件中國文物,雖遠必追。較之於追回過程中的花費,文物的價值無法衡量;較之於追索過程的辛苦,與對得起老祖宗想比根本算不上什麼。

現在的中國已經擺脫了落後挨打,再不會眼睜睜看著內外強盜無恥掠奪中國文物而無動於衷了;現在的文物追索人員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經驗、配備了先進的裝備,不再為苦於證據不足、外國法律不通而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有越來越健全的國際公約和國家間合作做依靠,有更多關心支持流失文物回歸的強大輿論來支持,追回流失文物之路正越來越通暢,包括美國、義大利在內的不少國家都主動向中國返還查獲的走私文物。

寇能往,我亦能往。什麼瞞天過海,什麼暗渡陳倉,只要認真起來,文物走私者的卑劣伎倆註定會敗下陣來。以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回歸為例,今年3月初,一現身東京文物拍賣市場,國家文物局就啟動流失文物追索預案,組織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各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和湖北省博物館等專業力量,開展文物鑑定研究、進行考古資料比對、核查文物進出境記錄,迅速鎖定該組文物應源自湖北隨州曾國墓葬,並掌握了文物為近年遭盜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據。在外交努力與刑事偵查合力推動下,日本拍賣機構公開聲明中止文物拍賣;經過文物部門和公安機關多方施加壓力,今年7月,文物持有人終於同意將該組青銅器上繳國家並配合公安機關調查。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中的文物,每一件的回歸都值得高興。但還需要做的,是在研判文物流失案例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切實有效的文物保護方案,依法加大文物盜掘、走私出境的打擊力度,不讓其流出國門。保護文物,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未來負責,更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賈亮

監製:尹文勝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陳履生: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有多難
    現在海外有很多博物館或者私人機構收藏並展示的中國文物,其數量之多,文物的稀有程度、價值之高是相當驚人的。而從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的過程來看,每一件的故事都不盡相同,因為在這樣一個流失的過程當中,包含著中國社會曾經有過的滄桑歷史,否則一個有尊嚴的國家,是不可能讓自己國家中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物流失到國外。
  • 雖遠必追!持續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的罕見文物順利回國
    11月18日,國家文物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歷時10個月,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這批文物的回歸,為我國政府持續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 流失海外文物為何頻頻拍出高價?用"國寶"名義忽悠中國買家
    出於愛國情懷,一些富有的中國人赴海外投資回購流失文物的熱情空前高漲,有一種海外淘寶,讓藝術品回家的味道。有文物專家表示,十二生肖獸首工藝粗糙,藝術價值不高;其最大價值僅在於其為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罪證。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更是指出,十二獸首是「外國人做的水龍頭」,被稱為國寶「更是欠妥」。
  • 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為何回歸難?
    時下,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難。山高水迢,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數以萬計的國寶級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祖國,著實令很多人傷透了心。「只有與流失國寶面對面的時候,對於歷史的回憶,殘缺的藝術及其依舊微芒綻放的文化之光,才會有徹底的覺悟和生動的靈感,這不啻為一個悲喜交加的魂魄打擊。」
  • 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的故事:歸來
    近期,國家博物館推出了「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如同漂泊的遊子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這些文物各自有一段漂泊海外的經歷,嗣後或是通過收購,或是通過捐贈,或是通過返還,回到了故土,今日齊聚在國家博物館。文物的散與聚,折射出的是國的衰與興。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已有15萬餘件流失海外文物回歸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上官雲 範思憶)17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伯遠帖》、《五牛圖》、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亮相。
  • 差一點,這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就流失海外…
    近日,一批差點流失海外的珍貴國際級文物,在我們的國土上順利地展出。而令這些「國寶」重見天日、並回歸我們中國人視野的,卻並非考古專家,而是一群普通的警察!  而由於盜墓賊將盜掘出土的文物弄到手後立即便會轉手倒賣,導致已經有一些被盜掘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無法追回。
  • 馬首回歸,細數中國文物的流失!
    160年前,圓明園慘遭焚掠,從此下落不明的馬首銅像,於2020年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這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十二生肖是中國的國寶,但是,在外國侵虐者來到中國時,這些寶藏便也流落到國外,這些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財產啊!
  • 至今「流失海外」的五大國寶文物,尤其最後一件,至今無人能仿製
    【至今「流失海外」的五大國寶文物,尤其最後一件,至今無人能仿製】1、遼金時期的漆木南海觀音像,現展覽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這座高2.4米。寬1.6米的龐然大物,當你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會感到非常震撼,它雖然體型巨大,但是雕工是如此精緻、細膩,佛面的表情蘊含了佛教的大慈大悲。
  • 海外回歸中國195件文物開展眾國寶集體亮相(圖)
    中新社發應妮攝  人民網文化頻道6月13日綜合消息近五年來從海外回歸中國的5批195件文物6月12日在北京歷代帝王廟首度集體公開亮相,從中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在成功追索文物回歸背後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國新聞網:海外回歸中國195件文物開展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介紹,保護文化遺產和促進流失文物歸還原屬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期望。
  • 流失海外的5大文物,一把是青銅古劍,一件價值6億元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我國的文物流失非常嚴重,或者說只知道我國的文物流失是在近代動蕩時期;其實我國文物流失最嚴重的時期屬8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後被盜的古墓超過20萬座,古墓中被盜出土的文物基本都是流失海外,但到底流失了多少國寶級文物,無人知曉。
  • 中國3大逆天文物,一件是遠古「手機」,一件意外流失日本
    作為一個古老的國家,中國留下的文物是非常之多的,也有不少是被評為象徵中華歷史的國寶級文物。在這些國寶級文物中就有3件非常的逆天,不過有一件早已流失日本,如今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國寶。曾侯乙編鐘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是最令人不解的,也是中國歷代文物中最珍貴、最逆天的。
  • 68件文物從英國回家:中國還有多少頂級國寶流失海外?
    不過,與大量流失到海外的文物相比,這只能是滄海一粟——光是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裡,就收藏著3萬多件來自中國的各類文物,以及6萬餘種珍稀文獻和書籍資料。大英博物館那麼,截至目前,中國到底有哪些頂級國寶流失海外
  • 合理補償有利於流失海外文物回歸
    今年初,我們曾發現國寶圓明園銅兔鼠首在國外待拍賣而不能追回。因此,在堅持依法追索的同時,動員、鼓勵捐贈、歸還是我國政府一貫的立場和可行的辦法。通過與境外友好機構和人士,包括愛國華人華僑、收藏家的溝通、合作,我們促成了多批流失文物歸還中國。其中的要點,就是「合理補償」。
  • 68件文物從英國回家:中國還有多少頂級國寶流失海外?
    1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中國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歷時10個月,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文物追索回國。」  68年流失文物,終於從英國回家,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兒。
  • 盤點中國遺失的物件國寶級別的文物,每一件都是鎮國之寶!
    各位看官,本場說書內容:中國古代歷史、文物。中國華夏文明悠悠五千年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其中就有許多的珍貴文物,但是這裡面有很多東西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流失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些遺失的文物,這裡面的每一件都可以說是鎮國之寶!
  • 海外流失文物回歸冷思考
    馬首銅像的「回歸」,儼然被演繹成了一次「文物回歸事件」。然而,在這個單個故事的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整個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之痛。  海外流失文物回歸冷思考  「價格炒上去了,虧的是國家」  圓明園馬首銅像「回家」的日程確定了下來,人們的憂慮終於可以畫上一個句號。
  • 此地文物件件都是國寶,絕大部分流失海外,它卻機緣巧合得以回國
    只是因為當時中國正處於災難深重的舊社會,無人管理,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國寶流失海外。甚至到了後來,中國學者要了解這些文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得不通過懷履光所著的《洛陽故城古墓考》和日本人梅原末治所著的《洛陽金村古墓聚英》。很多人至今以外這些強盜是中國通,甚至認為他們比中國學者更了解華夏文物。
  • 第142期|穿越百年,8件河南國寶的流失與回歸路
    龍門石窟究竟有多少文物流失到海外?具體數目如今已不可考,雖然《古董局中局》《盜墓筆記》等奪寶探險類影視劇大大刺激了現代人對這類題材的興趣,但中國文物流失的真實歷史,又有多少人洞悉?國寶們,歡迎回家王處直墓浮雕石刻、秦公墓地金飾片、皿方罍(léi)……一場穿越時空的「遊子」聚會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600餘件曾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齊聚「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展現70年來我國流失文物回歸工作的不凡歷程與豐碩成果。
  • 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從1949到2019
    這是一條文物回歸之路,是一條中華民族夢圓之路:  9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70年回溯,流失文物漫漫回歸之路,見證的正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