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深夜, CA168次航班緩緩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終於回到祖國懷抱。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研究鑑定,該組8件青銅器被整體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9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將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屆時,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將作為今年最新的追索返還工作成果,在展覽中予以重點呈現,為公眾獻上回歸後的「首秀」。
從深埋地下兩千多年,到被盜墓賊盜掘出地面;從在中國的大地上,到輾轉走私出境;再從異國他鄉回到它出土的地方,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回歸之路太過艱辛,首秀也來得太遲。
然而,它們還是流失文物中的幸運兒。因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而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共有1000萬件左右。只看流失總量已經讓人痛心不已,何況其中有大量價值連城的國寶。積貧積弱的年代,國寶流失令國人痛心疾首;同樣令人憤懣的是,近年來還有大量的古墓被盜掘,一批批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為了一點錢,就敢刨開老祖宗的祖墳,把承載著重要歷史信息的文物賣給外國人,這樣的行徑,其性質之惡劣與其受到的法律懲處相比,無怪乎網友抱怨法律太仁慈了。
文物保護難,流失到國外後追回更難。此次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回歸,是我國政府在國際公約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到日本的文物,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這一成功範例,再一次在向關心中國文物流失的國人宣告:流失到海外的每一件中國文物,雖遠必追。較之於追回過程中的花費,文物的價值無法衡量;較之於追索過程的辛苦,與對得起老祖宗想比根本算不上什麼。
現在的中國已經擺脫了落後挨打,再不會眼睜睜看著內外強盜無恥掠奪中國文物而無動於衷了;現在的文物追索人員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經驗、配備了先進的裝備,不再為苦於證據不足、外國法律不通而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有越來越健全的國際公約和國家間合作做依靠,有更多關心支持流失文物回歸的強大輿論來支持,追回流失文物之路正越來越通暢,包括美國、義大利在內的不少國家都主動向中國返還查獲的走私文物。
寇能往,我亦能往。什麼瞞天過海,什麼暗渡陳倉,只要認真起來,文物走私者的卑劣伎倆註定會敗下陣來。以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回歸為例,今年3月初,一現身東京文物拍賣市場,國家文物局就啟動流失文物追索預案,組織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各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和湖北省博物館等專業力量,開展文物鑑定研究、進行考古資料比對、核查文物進出境記錄,迅速鎖定該組文物應源自湖北隨州曾國墓葬,並掌握了文物為近年遭盜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據。在外交努力與刑事偵查合力推動下,日本拍賣機構公開聲明中止文物拍賣;經過文物部門和公安機關多方施加壓力,今年7月,文物持有人終於同意將該組青銅器上繳國家並配合公安機關調查。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中的文物,每一件的回歸都值得高興。但還需要做的,是在研判文物流失案例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切實有效的文物保護方案,依法加大文物盜掘、走私出境的打擊力度,不讓其流出國門。保護文物,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未來負責,更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賈亮
監製:尹文勝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