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諾獎塵埃落定,村上春樹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中心。
遺憾的是今年的諾獎獲得者仍然不是他,而是美國詩人格麗克。
粉絲一時之間無法接受這個結果,覺得村上辜負了他們的期待,但他卻依舊一如往年的「無動於衷」。
早些年他就談到過自己對諾獎的看法:
「但凡名字叫獎的,從奧斯卡金像獎到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評價基準被限定為數值的特殊獎項,價值的客觀佐證根本就不存在。」
有人覺得他虛偽,也有人覺得他狂妄,連諾獎都不放在眼裡。
但經歷的越多越發明白,這種無視一切的態度,其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生活從來都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不解釋,不討好,不勉強,才是成年人最高級的活法。
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
廖一梅在《柔軟》中說過:「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相互理解。很多時候,被誤解就是一種常態。
貝聿銘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建築大師。
他曾經被法國總統欽定為羅浮宮重建項目的設計師,但當時幾乎所有設計院的委員都反對這個決定,但法國總統依舊堅持他的選擇。
於是,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抹黑貝聿銘。
有人到處宣傳說:「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也有人對貝聿銘的設計稿冷嘲熱諷:「這是什麼破玩意。」
法國人民在這些人的煽動下,情緒越來越激動。
一天,貝聿銘走在街上,一個巴黎女人故意對他吐痰羞辱他,但他只是一笑了之。
他沒有因為別人的誤解大發脾氣,也沒有花大量的精力去解釋澄清自己,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後來他用金字塔式的設計,讓羅浮宮成了法國人最驕傲的建築。
這份成就,正是對那些誤會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
劉同寫過這樣一段話:
「以前總是去解釋去理論,是怕,怕自己得罪人,怕自己被人滅了,怕那些不停躥動的小感受。現在不去解釋,不去理論,還是怕,怕浪費自己的時間,怕自己模糊了焦點,怕影響了品嘗現世生活的胃口。」
年輕的時候喜歡解釋,後來才明白,很多時候你的解釋未必能夠換來對方的理解。
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值得解釋。
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不在乎你的人,不必討好
蔣方舟說過:「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或者故作討喜的樣子。」
一段需要你放低姿態去討好的感情,註定不會長久;一種需要你小心翼翼的去維護的關係,註定不會牢靠。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一個令人印象極深的片段。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布萊斯隨父母搬到小鎮上與朱莉成了鄰居。
第一次見面,朱莉便對布萊斯一見鍾情,更巧的是,後來他倆還成了同班同學。
朱莉家的農場裡養雞無數,為接近布萊斯,她每天早晨都給他們家送新鮮雞蛋。
原本以為布萊斯會因此對她心生好感,畢竟,其他鄰居可是要花錢買的。
直到有一天,她送完雞蛋,剛要離開,一轉身卻發現布萊斯正準備把雞蛋當垃圾扔掉。
在她的追問下,布萊斯坦白說:
「我爸爸覺得你家雞圈髒兮兮的,怕吃了你家雞蛋會感染沙門氏菌。」
顯然,對於朱莉的付出,布萊斯並不領情。
朱莉因此傷透了心,徹底與布萊斯斷了來往。
一味的討好,並不見得能換來對方的真心相待,有些人,對他再好都沒用。
《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在表演中提到,自從自己火了以後,經常會看到很多負面的評論。
她平靜地說道,看完挺傷心的,自我反思了很多。
最後還想和那些不喜歡她的人說一句:「我也不喜歡你。」
一句「我也不喜歡你」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生活中,人來人往,有人喜歡你,自然就有人討厭你,有人關心你,也會有人不在乎你。
對此,你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必去討好他們。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人生路上,自己才是主角,他人不過是沿途的風景。
與其通過取悅他人獲得快樂,不如認真過好自己的人生。
不屬於你的圈子,不必攀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好像不論怎麼生活,我們總是被束縛在大大小小的圈子中。
為了融入群體,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們拼命的壓抑自己,迎合他人。
殊不知,不屬於你的圈子,就算強行擠進去了也沒有任何好處。
記得我上大學時,班上有個女生,因為長得胖,被同寢的室友嫌棄,每次去吃飯或者上課都刻意避開她。
但她一直想要和室友們搞好關係,平時一有時間就幫室友打水,周末就請室友吃飯。
漸漸的,她以為自己已經成為了她們的朋友,融入了她們的圈子。
直到有一天,她聽到一個同學和她室友開玩笑說:「你們現在和那個胖胖的女生關係挺好的。」
室友嫌棄地說到:「怎麼可能,只不過她太熱情,我們不好意思拒絕而已。」
她突然醒悟了,她們的圈子裡沒有她的位置。
那天以後,她不再費時間去和她們搞好關係,而是一門心思撲到專業課上,每年暑假還會進入一些公司實習。
大學四年,她就這樣一邊被室友孤立,一邊默默的努力學習。
後來,在一次同學聚會中,我們談到各自的現況。
當聽到她已經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後,我們都感到非常驚訝。
其實很多時候,低質量的社交,反而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不屬於你的圈子,就不必勉強攀附了。
把時間留給自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目中無人」,是成年人最高級的活法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來源於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活在了別人的眼裡和嘴裡。
真正聰明的人知道關注別人不如投資自己,「目中無人」才是更聰明的選擇。
就像復旦教授陳果所說:
「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點,這才是對自己的真誠與善待。」
餘生短暫,歲月不長,與其活在他人的眼裡,不如活在自己的心裡。
與其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不如守得內心清明,活得通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