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記得讀一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2020-09-05 潮平兩岸闊1900

失望或者欣喜的面具背後,可能就是深深地絕望。

史鐵生是中國作家,散文家,出生於北京,少年時赴延安插隊,因雙腿癱瘓返回北京。後來又發展為腎病。可以說史鐵生的一生都在和病魔作鬥爭,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專業生病,業餘寫作」,著名作家韓少功對他的評價是: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裡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像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史鐵生是個肢體不完整的作家,所以他比更多地人關注生和死的問題,關注宗教和信仰,關注人類的精神家園,特別是他的名篇《我與地壇》,讓我們看到了史鐵生對於周圍,對於母親的愛,對於自己內心世界深深地凝視和思索。

走投無路的史鐵生發現了這個離家不遠幾近荒棄的廢園。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但卻又不能忘。」

---------史鐵生《我與地壇》

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而言,史鐵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對於生存於當下的我們而言,尤其顯得意味深長。全社會在一味地追求成功,心浮氣躁,忘了要腳踏實地,忘了要一步一個腳印,才有可能一點一點的接近成功。史鐵生的作品,對於我們而言,是個反向參照,更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讓我們驚醒,讓我們思索,讓我們沉吟許久,也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已經擁有的,還想要擁有的,所有的物質和精神層面問題。

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裡,史鐵生用樸素動人的筆觸,講了他的精神家園,他在園子裡面的思索,思考,探尋和答案。史鐵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在最風華正茂的年齡,雙腿高位截癱,在他一生追求的寫作生涯即將達到最輝煌的頂峰時,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卻離他而去。命運為何對他如此的不公?史鐵生苦苦思索,在他的《病隙碎筆》中講過,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的戲劇」需要各種角色,你只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常常戲謔說,他的角色就是:專業生病,業餘寫作。

一 簡潔的結構和深刻的主題

全文的結構很簡單,第一部分自然是講自己和地壇結識的緣起,雙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無處可去,只有搖著輪椅到地壇逃避這個正常人的世界,「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個園子裡,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

這是個居於鬧市卻很少有人問津的荒園

」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他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第二部分講到自己到去地壇,都是獨自一個人去的,那他的母親呢?引入她的母親。這兩段結構順理成章,簡潔無比。第二部分講到和自己相依為命的母親,通過對母親的追憶,來表達對母親深深地愛和愧疚之情。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地壇,由地壇把兩者串了起來。他很長時間,其實根本就不理解母親,在自己的兒子二十歲時,二十歲啊,最狂妄地時候,忽然就癱瘓了,她一定希望那癱瘓的是自己,而不是她最親愛的兒子!原來她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作者思考並提出了三個深刻的命題:1.關於生和死;2在死亡到來之前,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呢?3.為什麼母親,在他最親愛的兒子即將「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永遠地離開了自己?在極度失落和彷徨後,他明白了,也是他終於說服了自己,死亡是個一定會如期而至的節日,不用急於求成。在死亡來臨前,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做些什麼呢?寫作!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為了在別人眼裡也能有個位置,有哪怕一點點光彩!而他的朋友更是深深地影響了他,「寫作!為了讓自己的母親為自己驕傲!」。但是就在他的文學獲得成功之前,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卻先走一步,沒有看到他的成功,這是為什麼呢?上帝為什麼這麼殘忍?後來,他以自說自話的形式解答了,原來是上帝看她太受苦了,就早早地召她去了。

二 充滿哲理和思辨的語言,真摯動人的情感

文章的語言充滿了哲理和思辨的味道,在最好的,最有激情的年華,作者忽然失去了代表自由的雙腿,他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從他的角度再來打量這個世界,往往與眾不同。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並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這像是作者的喃喃自語,也是他情感和理智世界的自問自答。但毫無疑問,充滿了哲理和思辨的味道。

作者對母親的追憶之情,躍然紙上,充滿了真摯動人的情感。

在多年後,他才意識到自己當年總是獨自去地壇,卻從沒有關注過母親的感受,做為一個母親看到自己的殘疾兒子,每天自己搖著輪椅車去一個荒棄地古園,擔心有意外,想阻止吧?又不能。因為她知道讓兒子呆在家裡結果會更糟,但又不緊跟著可憐的兒子一起去,她擔心傷害孩子的自尊,所以她從不勸阻孩子,總是幫孩子上輪椅車,目送孩子搖著車拐出小院。

史鐵生的輪椅孤單地搖出了這個院子,直到母親去世後,他才想到,比他更孤單、更難過、更可憐的是他的母親。

作者自己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傷痛裡,哀嘆命運對他的不公,從沒有關注過自己的母親。她其實比自己更苦更可憐!在母親去世後,他才想到自己有一次,已經搖車出了小院,忘了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還站在原地,還保持著送他的姿勢,看到他回來她竟然沒有反應!等到再次送他出門,她竟然在喃喃自語,「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很多年後,他才明白母親真地是左右為難,真的是無奈啊。但母親是個理解孩子的母親,知道孩子心裡的苦,能做的只能是自我安慰,暗自祈禱,給孩子提示,那喃喃自語是懇求,也是囑咐。母親在他不在家的日子裡,又是怎樣地不安呢?母親一定做過最壞地準備,但是她還是放孩子出去,因為她知道,「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園子裡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母親的苦,沒對孩子說過,因為她從來沒說過:「你為我想想!」而自己對於母親又做了什麼呢?從作者與一個作家朋友的對話能看得很清楚,那個作家說,自己學寫作最初的動機是為了他母親,為了讓她因此而驕傲!作者良久無言,因為這也是他的心裡所想,樸素而單純。而自己的母親又有個殘疾地孩子,她受了更多地苦,她肯定更希望孩子能有本事養活自己,能出名是更好地證明啊!而殘酷地事實是,自己沒有做到!因為自己的作品獲獎之時,母親卻早已經離開人世了!作者自此很長一段時間,整天又跑到地壇去,苦苦思索,上天為什麼竟這樣殘酷?!在她的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走了!有那麼一會兒,他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還有,自己還是那麼地不懂事,沒有體會到母親心裡的苦。在母親實在放心不下,到園子裡來找他時,他竟然藏了起來。母親視力不好,戴上眼鏡,像是在搜尋海上的一條船,而自己看到了母親卻不應聲,任由她著急,看著她的背影滿懷失望充滿擔心的緩緩離去…….這或許是男孩子的倔強或者羞澀?但給作者帶來的是無盡地悔恨,但無論如何,已經來不及了,無法彌補了,成為了永永遠遠地遺憾了。

三 細節描寫生動感人,充滿詩意。

從作者的眼中,看到「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一切真實而自然,動靜相宜,畫面仿佛就在眼前,呼之欲出。

靜,有時候是寂寞,有時候是欣喜因為能聽到自己有力的心跳。

它也有自己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應該很熱烈。

最充滿詩意的表達體現在作者描寫園中四季的時候,把春天比喻成早晨,如果是樂器,那就是小號,如果用聲音來表達,那麼就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如果用園中的景物來表達春天,它就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又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的串串楊花。。。。。。

有句話,太殘酷。但是確是客觀存在的。

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生中最難忘的精神家園,因為在那裡,他接受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原諒了」上帝急急召走母親的「魯莽」行為,明白了自己在「死亡」那個節日到來之前,應該做什麼,也真的給我們留下了能一窺其精神世界的《我與地壇》。

謹以此文紀念史鐵生先生,感謝他讓我們能一窺死亡之真諦。

從這個角度來講,他是幸運的,畢竟他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你,我,我們有嗎?

相關焦點

  • 我與地壇:靈魂缺席時代,不可不讀史鐵生
    靈魂缺席時代,不可不讀史鐵生博集天卷2016年12月重磅上市!讀史鐵生,如同讀我們自己,走失的心會安定下來。我看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那日何日?我記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棄的心情,仿佛我已經消失,已經不在,唯一縷輕魂在園中遊蕩,剎那間清風朗月,如沐慈悲。於是乎我聽見了那恆久而遼闊的安靜。
  • 讀史鐵生這兩本書,多處被感動哭: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句話不管我什麼時候讀,都會為史鐵生老師難過一下。我很歡史鐵生的文字,每次讀的時候,一邊感慨好喜歡,一邊對他會產生一絲絲同情,雖然,我很不想用同情這個詞面對他。我會想,他為什麼會被安排這樣的人生,我會想,如果他沒殘疾,會走上文學之路嗎?是他的殘疾助推他取得文學上的成就嗎?助推這個詞不太好,但我想不出更恰當的。
  • 《我與地壇》朗誦會催淚 史鐵生胞妹史嵐:讀作品是最好紀念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22日晚,史鐵生《我與地壇》主題朗誦會亮相南坪少數花園。著名表演藝術家郝鵬壽用極富感情的演繹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不少觀眾甚至眼眶溼潤,聽到落淚。
  • 再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頭條品書團#記不清自己第一次拜讀史鐵生《我與地壇》這本書的具體年月了,只記得當時讀完後強烈的震撼感,特別是書中同名的這篇文章,讓我尤其感動,以至於讀完後久久不能從某種情緒中釋懷。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史鐵生不分白天或是黑夜、天晴還是雨雪,沒有季節、時間、早晚的分別,獨自一人在園子裡躑躅徘徊,扶輪問路,每一棵大樹下都停留過,每個輪椅能上去的地方都上去過,踏遍了地壇的角角落落。
  • 我想要淺淺的幸福——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我遇到了一本好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聽說它的名字已經很久了,看到它的一剎那,我有一種久違的欣喜。看著那大海一樣深藍色的書皮,看著那八個淺藍色的字「《我與地壇》史鐵生著」,仿佛隱含著某種寂寞和孤單。
  • 生命的真正內涵-史鐵生《我與地壇》
    捧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道不盡的感悟,一個人的生命竟然可以那樣的堅韌不拔!《我與地壇》通過兩條線索展開:一條線索是史鐵生因雙腿殘疾喪失生活信心而日漸消沉,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走進地壇,通過與地壇的接觸體悟到自然的偉大和生與死的永恆,從而了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我一直不能忘記那個場景,史鐵生的老父親彎腰檢查吊在車旁那個接尿的黃色塑料瓶,史鐵生笑嘻嘻地開了句什麼玩笑,場面很家常,很溫暖。記得看著老父親略顯蒼涼的臉容,我的心非常酸,想著他們家該進個女人了。我們三人在夜色初起的傍晚漫遊了地壇,他說與地壇很有緣分,家搬來搬去總圍繞著它。他說他經常來,除了那座祭壇上不去,其餘他都走過了。
  • 《我與地壇》:當我迷茫時,總要讀一讀
    每個人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再樂觀的人,也必定會有這一刻,我只是一介凡人,自是無法免俗。每當這時,我總想把《我與地壇》拿出來翻翻,聽聽史鐵生是怎麼說的。史鐵生,輪椅上的作家,1991年投稿小說《我與地壇》,主編認為這部作品更適合以紀實散文的體裁發表,果然一舉成名。
  • 史鐵生《我與地壇》:一篇抵禦焦慮、修心養氣的《金剛經》
    當時間跨入2020年,當這個時代、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複雜、更加劇烈、更加動蕩、更加焦慮的時候,我覺得,我終於可以為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寫點什麼了。《金剛經》我沒有讀過,對佛學也沒有什麼研究,但莫名的就喜歡「金剛經」這三個字。
  • 叩問生命的意義—再讀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有感
    第一次知道史鐵生,讀他的文章,是高中語文課本裡的那篇《我與地壇》。後來買這本散文集《我與地壇》,是因為多年前我處在人生最灰敗的時刻,彷徨、沮喪和價值感、自我認同感的削弱讓我想起了史鐵生,於是因緣際會,這本書一直伴隨著我,直到人生柳暗花明,再讀,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相約渭讀 | 史鐵生《我與地壇》
    相約渭讀 | 史鐵生《我與地壇》 2020-05-19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此岸永遠是殘缺的 讀《我與地壇》
    導讀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的散文質樸通透,蘊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譽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這部散文集選取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秋天的懷念》《合歡樹》《黃土地情歌》等史鐵生最為經典的散文。其中《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最為經典的散文之一,全文感情深厚雋永,哲理含蓄,感人至深,是史鐵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多年來他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初讀這篇文章,我並沒有想像中的震動。相反,我甚至覺得它太過冗長而繁瑣,因而讀後不久便忘卻了它,認為它也不過是史鐵生十五年來的情感與思考的雜糅。
  • 讀《我與地壇》有感而作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只有地壇因為一個作家的緣故,更負盛名。地壇,這個歷經風雨而安穩佇立的古園,承載著作家史鐵生生命歷程中不可替代的十五年。十五個春夏秋冬的流轉,史鐵生的輪椅軋過地壇的每一寸土地,坍圮的高牆、蒼幽的柏樹、啁啾的飛鳥、亙古的落日……四時變幻的景致一一鐫刻在他腦海裡。
  • 讀《我與地壇》有感_高二讀後感2000字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所寫的散文集,他在雙腿殘疾的巨大困境下,他找不到工作,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在完全巧合的情況下,走進了地壇,之後他便與地壇有了很深的羈絆,他連續十五年每天都會走進地壇,他在地壇中感悟到了人生和生命的真諦。
  • 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人生不是為了寫作,寫作是為了人生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的這一篇散文裡這樣寫道:仿佛這座古園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裡等待了四百年。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一個結果,所以生命的終結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而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告訴了我們一個關於生命開始與結束的答案,開始與結束都不是我們要去思考的一件事,這是對命運無常的所有外在責任作出了一個哲學化的審判,而面對苦難,剩下的你只有去選擇如何的活下去、怎麼的活下去。
  • 讀《我與地壇》有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很多書,但最難以忘記的,就是《我與地壇》。  這本書,是在講史鐵生殘疾後的事,他在最狂妄的年齡中,雙腿殘廢,心裡十分失落,他找到了一個可以散散心的地方——地壇。
  •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的生命沉思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建國後的散文名作,即使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它也是一篇傑出的作品,能引起人們對生命本身的思索,並且是帶著哲人與詩人的雙重身份,因為《我與地壇》的語言就是這種風格的,帶著詩語的美感與哲學的思辨,讓人覺得對生命的探索與認知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充滿了令人激動的發現
  • 史鐵生《我與地壇》| 生於往,往為終!
    許多人都讀過中學課文《我與地壇》,看到那個飽受命運折磨,抱怨世界不公,甚至對母親大發脾氣的少年史鐵生。可大家從來不曾看到那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史鐵生。也不曾看到那個被命運摁在輪椅上,精神卻傲然挺立的史鐵生。
  • 解讀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
    史鐵生以散文《我與地壇》述說他對於生命奧秘的探索與感悟,為我們透析生命存在的精神意蘊。【關鍵詞】困境 拯救 心魂一、人類的生存困境《我與地壇》寫成於1989年,它是史鐵生充滿哲思和人性化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 拾書|拉緊命運的琴弦——讀《我與地壇》
    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其實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我與地壇》是一本短小精簡的散文集,但論其內涵則是厚重無比,讀來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