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女子嫁給守衛邊疆的軍人成為軍嫂,這就意為著要做出巨大的犧牲,丈夫為守衛國土長久不歸,自己除了在家操持之外,還要經受獨守空閨盼夫早歸的相思之苦,飽受精神與情感上的煎熬。下面這6首唐詩就寫出了軍嫂對兵哥哥的思念,表現了她們的相思之苦。
6首唐詩說相思
唐代詩人沈佺期詩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他的這首《獨不見》寫出軍嫂對遠在天邊的兵哥哥的思念之情。
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註解】
鬱金堂:以鬱金香浸酒和泥塗壁的堂屋。
海燕:燕的一種,產於南方濱海地區,春季北飛,於室內營巢。玳瑁梁:以玳瑁為飾的屋梁。
砧:搗衣用的墊石。唐代婦女每於秋夜搗衣。
遼陽:唐時為東北邊防要地。
丹鳳城:這裡指長安。
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對」。
流黃:黃紫相間的絲織品,這裡指帷帳,一說指所搗的衣裳。
【賞析】
這是一首少婦軍嫂苦思徵戍丈夫兵哥哥不歸的抒情詩篇。軍嫂即思婦。詩以海燕雙棲起興,從環境氣氛的渲染中表現思婦孤獨的心情。首聯以重彩濃墨誇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之美。「寒砧催木葉」造句奇警。十年徵戍而「音書斷」,寫憂慮擔心之深。尾聯思婦含愁獨處,空對明月孤中住。詩中託物寄情,雖鋪陳詞彩,但格調清新,境界遼遠,氣勢飛動。
唐代詩人沈如筠名不見經傳,《全唐詩》只存其詩四首,但這首《閨怨》同樣寫出軍嫂對兵哥哥的相思之苦,讓詩人留名千古。
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註解】
雁盡書:指鳴雁傳書信。
伏波營:此處指代徵人戍守所在的軍營。
【賞析】
是一首表達軍嫂對徵戍在外的親人兵哥哥深切懷念的詩篇。首二句寫「雁盡書難寄」,而求之於夢幻亦不可得,抒發了深重的幽怨和隱恨。三四句由「愁」進而轉為「解愁」,寄託明月跨越萬水千山讓天涯人千裡共有。全詩感情真摯,情韻雋永。
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的《秋歌》寫出軍嫂對兵哥哥的思念。而這首《春思》把軍嫂對兵哥哥的相思寫得委婉含蓄,同樣感人至深。
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註解】
燕:今河北、遼寧一帶,為唐代東北邊防要地,詩中徵夫所在地。
秦:指現陝西省境,詩中思婦所居之地。
幃:帳。羅幃:絲織的帳子。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少婦軍嫂思念遠方兵哥哥愁情的詩。開頭二句即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景起興。軍嫂便是思婦,思婦觸景生情,產生「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的感情。在這種心緒下春風還無端吹來,思婦不禁申斥道:「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進一步表現了思婦相思愁悵的深情。全詩婉曲動人,形象地表現了思婦複雜心理活動和情感。
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以詩名重一時,有「詩家天子」之稱。他擅長七言絕句,號稱「七絕聖手」。他的這首七絕《閨怨》將軍嫂對兵哥哥的思念寫得委婉動人,情趣盎然。
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註解】
閨怨:言婦女的怨情。
凝妝:盛妝打扮。翠樓:少婦的居處。
陌頭:田頭道邊。
覓封侯:指從軍立功以求取爵位。
【賞析】
這首閨怨詩從「不知愁」寫起,在春日裡盛妝上樓觀賞景色的少婦軍嫂,忽然從再次吐綠的楊柳想起了丈夫兵哥哥從軍不歸已久。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遠離自己去追求功名富貴,「不知」「忽見」「悔教」諸詞,一句一曲折,詩中雖沒有刻意去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表露無餘。本詩為唐代閨怨詩的壓卷之作。
唐代詩人張仲素官做得挺大,但詩名不顯。《全唐詩》存詩三十九首,多為樂府歌詞,以寫閨情見長。下面這首《春歸思》軍嫂對兵哥哥的相思閨情寫得興味悠長。
春閨思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
【註解】
嫋嫋:細長柔弱的樣子。
漁陽:範陽節度使所轄八郡之一,唐時徵戍之地。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鄉村少婦軍嫂思戀兵哥哥的閨情詩。前二句寫春郊美景。三四句寫採桑女回味昨夜夢思遠戍漁陽的丈夫,竟然「提籠忘採葉」。語言婉曲、含蓄,耐人回味。
唐代詩人金昌緒,詩傳於世僅《春怨》一首。但就這一首足以讓千古留名,寫軍嫂對兵哥哥的閨怨相思,含蓄雋永惹人遐思。
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註解】
遼西:古郡名,在今遼寧省遼河以西地方。
妾:女子的自稱。
莫:不。
【賞析】
這首短詩寫閨中少婦打黃鶯的細節,表現這位軍嫂對兵哥哥的思念。朝思暮想不見人,只能夢中與哥哥相見。可是討厭的鳥鳴將夢給驚碎了!所以她氣惱地去打鳥兒,不讓它叫醒他的相思美夢。把少婦的相思閨怨寫得如此含蓄神奇。
結語
兵哥哥作為軍人,有保家衛國的責任,作為鋼鐵長城的一分子,人民子弟兵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軍嫂作為另一半同樣偉大,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我們在感恩兵哥哥的同時,我們同樣感恩軍嫂的奉獻!讀了這6首唐詩,我們了解了古代軍嫂思念兵哥哥的相思閨怨,進而更加體會今天軍嫂們的不易!
圖自網絡,涉權請刪。歡迎轉發評論。#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