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海口6月9日消息(中央廣電總臺央廣記者吳媚苗 央視記者馬力)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海南,一些科研人士和志願者們近兩天來積極參與放流和海底環境整治。
「送小魚兒回家!」在海口市,市民王女士帶著兒子一邊喊著,一邊將一桶魚苗倒進了滑道,幾十隻小魚苗順著藍色滑道進入大海。
6月8日,海口市西秀公園海灘舉行了一次場名為「感恩海洋,大愛海南」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主題公益活動,向社會各界人士發出保護海洋倡議,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傳遞海洋環保知識,弘揚海洋精神,傳播海洋文化。活動根據增殖放流地的海域特點,選擇了紫紅笛鯛、紅鰭笛鯛、金鯧魚作為本次活動的放流對象,共計放流10萬尾。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劉維在現場介紹稱,增殖放流應選擇當地原有的物種,避免一些雜交種和外來物種對漁業生態造成一定損害。此外,應儘量選擇不是捕撈的時候或者不是捕撈的地點,避免在溫差比較大的時候放流,魚苗的死亡率會比較高。
「活動現場設置了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海洋環保知識展示、趣味親子活動等一系列保護海洋環境的環節,吸引市民前來參與」海航志願者協會物流分會會長李俊向記者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呼籲全社會形成一種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氛圍,用實際行動將這種保護海洋環境的理念持續傳遞開來。」
此外,在世界海洋日期間,在海南省的分界洲島,一些民間環保志願者穿上潛水服、背著氧氣瓶繼續在海底清理棘冠海星。據介紹,棘冠海星生長在珊瑚礁周圍,以珊瑚蟲為食物,繁殖能力強,需要打撈上岸暴曬才可致死,對珊瑚礁具有威脅,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增強,環保人士增多,棘冠海星對珊瑚礁的影響持續減弱。
據悉,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奮進新時代 揚帆新海洋」。世界海洋日自2009年正式確定以來,持續號召各國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體味海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審視日益嚴峻的海洋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