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智庫圓桌論壇:以文化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

2021-01-16 中國日報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1日電(見習記者 高鑫 記者 楊月 孫釗 宋莉 趙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闡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文化擔當如何鑄就?怎樣以「文明互鑑」的力量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地?12月19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國家畫院、正道智庫、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主辦、《國家智庫》《中國智庫》編輯部協辦的「2017中華優秀文化論壇」在北京召開,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同志向論壇致信祝賀。本次論壇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擔當」為主題,同天舉辦「『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智庫圓桌論壇」。論壇上,數十位文化學者、專家圍繞「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的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華優秀文化論壇在京舉辦。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

為何重視文化自信

從「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到「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

今天,文化自信為何如此受重視?

文化立世,文化興邦。談到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時代意義,專家們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以及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其值得國人自豪的是,中華文明體系數千年來從未中斷傳承,且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呂鳳鼎指出,中華文化已成為華夏兒女團結奮進、共同走向繁榮富強的堅固紐帶,成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與世界共建美好未來的有力載體。新時代,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發揮好文化藝術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此時研究推動構建人類共同體的中國文化擔當,很及時、很重要,很有意義。」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副秘書長、河北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白石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文化建設亦有新要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要有所擔當。「我們將通過探索志願服務、建立志願服務組織和帶動志願者積極參與境外孔子學院建設等方式,努力傳播中華文化。」他說。

「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智庫圓桌會議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孫釗攝

中國文化魅力何在

「文化自信」有深厚根基。因為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也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根基。

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於源遠流長、豐富深厚。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玉蟾宮管委會主任陸文榮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體現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魅力,是提振人文情懷的智者洞見,既充滿理性精神,又飽含人文情懷。不僅是「和而不同」,中國駐德國原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盧秋田提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同舟共濟」「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念,都非常適用於當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於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中國美協原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詹建俊說,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和氣派,最有魅力。他介紹,油畫是一門源於歐洲的藝術,但經過幾代藝術家的辛勤傳播,其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優秀部分。依託民族文化精神,中國美術作品以飽滿的中華韻味,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了光彩。

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蹟,這已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種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文化。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部原副部長於洪君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社會的寶貴貢獻,當然要發揚光大。同時,我們也要傳播現代文化。」他解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向世界展示好中國的國家形象——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四個形象側重點不同,所以一定不能忽視對中國現代文化的傳播。

提高文化軟實力,「一帶一路」牽手文明互鑑

好酒也怕巷子深,中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中國目前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們文化軟實力的表現與物質硬實力的日益強大並不相稱。

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他還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提高文化軟實力,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中國駐東加王國原大使、北京外國語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高善海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要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使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原解放軍總參謀部某部副部長、少將、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學術委員徐光裕也提到,要認真研究世界文明的隔閡、衝突、排它三大問題,找到癥結所在,將各國智庫的力量利用起來,分門別類地理順和解決各種矛盾,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提高文化軟實力,要創新人文交流方式。「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鑑,音樂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揚琴是起源於中東的外來樂器,今天20多個國家還有這件樂器。所以在我看來,藉助揚琴走上世界的音樂舞臺,跟同宗不同體系的各種樂器進行深度的交流,就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傳播中國音樂文化的生動實踐。」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劉月寧多年來致力於用音樂溝通中國與世界。「十九大之後,我們計劃將揚琴帶進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用音樂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將中國聲音傳到更多地方。」她說。北京外國語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牛麗則從性別的角度提出,建議給中國女性更多機會,讓她們走向國際,展示中國女性的風採。

  劉月寧在論壇上發言。中國青年網記者孫釗 攝

提高文化軟實力,要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偉大的時代都是開放的、包容的時代,文化文明的先行應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要推手,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我們不強推自己所謂的『模式』,而是要走進其他國家普通老百姓中間去,讓對方在真實、普通的生活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中華文化散發出的魅力。」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傅夢孜說,歷史上的長安,曾相當於今天的紐約,那個時候各種文明文化的交流非常頻繁,比如天主教、基督教還有佛教、儒教、道教都並存,各色人等都可以和睦相處,是非常開放包容的時期。今天,「一帶一路」國際認同度不斷提高,朋友圈不斷擴大,在展現中華文化風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呈現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闡明「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從而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當我們真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中說的那樣,能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們一定能以文化擔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上,貢獻中國智慧,一定能讓中國文化之花,開遍世界!

責任編輯:張博

版權聲明:凡本網文章下標註有版權聲明的均為中國青年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使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相關焦點

  •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述講話表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基於歷史和現實給出的「中國答案」,展現的是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聯合國決議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標誌著這一理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同。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夠逐漸在全球取得共識,也正是因為它反映了大多數國家、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
  • 文明交流互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年來,文明交流互鑑的思想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五年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進一步豐富文明交流互鑑的思想內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
  •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
    12月11日,「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大學七一路校區舉行。本次研討會分「文明對話視域下跨文化傳播的多學科審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中的區域性考察」和「『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的多維度思考」三場分論壇。在開幕式上,河北大學黨委楊立海副書記指出了會議主題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並介紹了河北大學近年來的發展、學校現狀和新聞傳播學院發展歷程。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與跨文化交流
    在當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推動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跨文化交流的內涵與現狀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溝通,集中表現為交往各方在文化上的互動、互學和互鑑,它不是文化交流任何一方的獨角表演,而是文化交流各方的對話和合唱。
  •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四)未來,一定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踐行于波瀾壯闊的中國外交,契合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真誠願望和崇高追求。「一帶一路」建設,在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的過程中,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了國家間的政治互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鋪墊穩定之基。政策溝通,戰略對接,求同存異,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具有的鮮明特徵。
  •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明:從「兼濟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欄的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為此,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邀請相關智庫專家,錄製「『一帶一路』光明談」系列視頻訪談,側重從文化視角對「一帶一路」建設進行解讀。訪談文章和視頻將在光明網、光明日報客戶端等持續推出,並在光明日報《智庫》版開闢同題專欄,摘錄精華觀點。具體實施由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光明網理論部負責。【「一帶一路」光明談①】「一帶一路」與中華文明 ——從「兼濟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本期導讀:「一帶一路」與古老的中華文明有什麼淵源?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如何處理不同文明間的關係?
  •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明:從「兼濟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光明談①】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明  ——從「兼濟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期導讀:  「一帶一路」與古老的中華文明有什麼淵源?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如何處理不同文明間的關係?
  • 以亞洲智慧推動文明互鑑
    「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鑑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反映了亞洲和世界各國的普遍願望。
  • 「一帶一路」與民心相通論壇在德黑蘭召開 學者暢談出版合作和文化...
    他表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民心相通,需要搭建更多坦誠交流的平臺,本屆「一帶一路」與民心相通論壇的舉辦正逢其時,為各國學術思想碰撞和多元文明交流交融提供了一個平臺。郭衛民說:「出版業交流合作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增進民心相通、貢獻『一帶一路』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第九屆世界社會主義論壇於2018年11月2~3日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主題是「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李殿仁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處理對外關係、加強同世界各國合作的基本遵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人類謀求幸福的共同願望,也是人類休戚與共的責任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聯合體」、人類解放思想有淵源關係。
  • 於洪君:對外傳播既要傳播傳統文化,也要理直氣壯傳播現代文化
    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孫釗)12月19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國家畫院、正道智庫、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主辦、《國家智庫》《中國智庫》編輯部協辦的「2017中華優秀文化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擔當」為主題,同日舉辦「『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
  • 中外專家呼籲超越意識形態差異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刁海洋)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8月31日舉辦國際高端智庫雲端論壇,論壇以「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各國應堅持團結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堅持開放包容,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堅持求同存異,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秩序公正合理;堅持責任共擔,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宋濤表示,維護中美關係穩定不僅事關中美兩國人民利益,也關乎世界和平發展大局。
  • 時評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天下為公的光明大道
    這是張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反映全人類普遍願望和共同心聲的中國智慧蘊藏的獨特魅力,撥雲見日,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所彰顯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擔當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氣魄,同一些西方大國和政客在面臨國際格局深度調整期暴露出的「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自私自利和狹隘片面形成了鮮明對比,孰優孰劣,高下立判,孰上孰下,公道自在人心。
  • 習近平「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系列講話十大高頻詞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豐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高峰論壇上的系列講話傳向世界各地。本文通過綜合梳理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的演講、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以及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閉幕辭,梳理出十大高頻詞,帶您一一解讀。1、「合作」128次「合作」是習近平在本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及最多的詞語。
  • 人民日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要優化發展夥伴關係,最大限度解決南北之間和地區內部發展失衡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為世界經濟全面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   (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 開啟文明互鑑的嶄新時代——迎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  題:開啟文明互鑑的嶄新時代——迎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系列述評之五  新華社記者  在世界版圖上,兩條始自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壯闊而恢弘。  一條陸路,一條海路。縱觀人類文明進程,絲綢之路以其跨越歷史時期之長、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而享譽世界。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2013年,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開啟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鑑的嶄新時代。三年多來,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努力,人文交流蓬勃開展,各國人民情誼不斷加深,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促進,推動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 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中國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應平等對話、互學互鑑,共同推動構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多彩世界。
  • 劉虹飛:淺論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步。近六年的實踐表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有利於加強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有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全國頂級智庫專家共話「一帶一路」,《絲路匯客廳》第三季乘風啟航!
    《絲路匯客廳》在這裡做啟動儀式是非常好的機緣,節目讓世界了解到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貢獻,讓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做得更好。」   聚焦生活在中國的『絲路使者』,見證疫情之下關於『合作、健康、復甦、增長』的絲路故事;並將《絲路匯客廳》拓展成為國際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的品牌活動,為繼續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傳播『一帶一路』好聲音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文明互鑑:網上文化交流共享」論壇 推動網絡文化產品交流互鑑
    論壇簡介   由共青團中央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的「文明互鑑:網上文化交流共享」論壇,圍繞網絡文化相關內容,邀請各國文化和青年事務官員、社會組織負責人、網際網路公司高層、創新型文化企業負責人、網絡文化領域學者及青年文化創業者分享各國扶持網絡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