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甘肅數萬非遺文創「入市」助逾千貧困戶增收

2020-08-21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資料圖) 劉玉桃

  2020年5月28日,掐絲琺瑯畫甘肅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研究員李海明用長千餘米仿金絲創作作品《說法圖》,其用3000多米仿金絲、歷時3年創作,作品長4.5米、高2米,其內容包括人物95個、瑞獸2隻,掐絲勾勒出的人物神態、服飾、動作等栩栩如生。

  過去長期「束之高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走進民眾的日常消費生活,並使這一文化瑰寶成為「文化產業」而經久不衰,成為近年來各界熱議的話題。

  文化資源大省甘肅,歷來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隨著官方對「非遺+扶貧」工作的大力扶持,僅2019年該省建設各級各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當年累計吸納就業47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同時,累計組織培訓381期9738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受訓2980人次,開發非遺文創產品64861個,訂單訂貨量23.5萬元,學員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等部委相繼出臺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政策,並於2018年將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和積石山縣列為全國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依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設立了兩個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非遺文創實現「線上+線下」熱銷

圖為裕固族拔棍表演。(資料圖)楊豔敏 攝

  慶陽香包是甘肅省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55歲的甘肅慶陽人劉蘭芳作為該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依託「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帶著4000多名來自慶陽周邊貧困地區的繡娘們,把過去作為贈品相送的香包掛件,縫出拖鞋、肚兜、藥枕、抱枕、絲巾、包包、鞋墊等,越來越實用,銷往海內外。

  劉蘭芳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截至2019年,自己帶團隊售出約20萬個香包,價值近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最多每名繡娘增收3萬元。

  甘肅甘谷縣的「麻鞋郭大姐」同樣帶著鄉鄰姐妹們,鑽研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對甘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甘谷麻鞋進行工藝創新,推出「千層底麻鞋」,並開始做跨境電商,外貿訂單已籤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記者14日從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獲悉,該省許多非遺產品在線下熱銷,目前全省還有200餘家非遺店鋪已上網銷售,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當天,這200餘家非遺網店共接到訂單12271單、銷售總額1222312元、產品銷售總件數18717件、網店訪問總流量8085.7252萬人次。

  此外,在2020年「非遺購物節」期間,甘肅省相關非遺企業還加入了淘寶613非遺傳承人商家群,幫助48家省級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各大線上平臺共開設67家網店進行銷售,並協調聯繫京東、快手、拼多多開設甘肅非遺委託代銷店鋪,將未上線的其他43家省級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產品,按委託代銷產品的形式推動上線銷售。

  開展校園「非遺教學」扶貧又扶智

圖為甘肅慶陽繡娘夏燕燕介紹幫她脫貧的「非遺」產品 。(資料圖)魏建軍 攝

  甘肅省文旅廳非遺處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甘肅有西北民族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文理學院、隴東學院等4所高校參與文旅部非遺研培工作,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開展教學。近5年來,各高校共舉辦研培21期,培訓學員748名,其中50%以上的學員來自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兩州一縣)貧困地區。

  比如,西北民族大學舉辦唐卡培訓、古建築修復、木雕等培訓班,蘭州交通大學舉辦「絲綢之路染纈臨夏對口扶貧培訓班」,蘭州文理學院舉辦2019年「非遺+扶貧」培訓和巡講活動,對來自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等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傳承人群共計60人,以非遺傳播和市場營銷為重點開展培訓,培養了一批「非遺+扶貧」帶頭人。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於2018年4月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當年開始招生,目前在校學生221人,其中「兩州一縣」學生51人。

  今年8月4日,由蘭州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四期絲綢之路染纈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班已開班,西北民族大學、蘭州職業技術學院也將在下半年陸續開班,計劃針對剪紙、雕刻類等非遺傳承人群開展研培教學。

  多年來,甘肅各研培計劃承擔高校,幫助各級非遺傳承人提升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激發非遺傳承活力,提高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設計創作力和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非遺傳承人變從業者,助力當地精準扶貧,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截至目前,文旅部、國務院扶貧辦支持甘肅建成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甘肅省文旅廳、省扶貧辦共同認定91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市(州)認定13家。2020上半年,這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吸納就業人口619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65戶1994人,上半年組織培訓220期,培訓人數5344人次,學員月均收入接近2000元,推動文化和旅遊扶貧、扶智、扶志相結合。

相關焦點

  • 甘肅數萬非遺文創「入市」助逾千貧困戶增收
    文化資源大省甘肅,歷來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隨著官方對「非遺+扶貧」工作的大力扶持,僅2019年該省建設各級各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當年累計吸納就業47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同時,累計組織培訓381期9738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受訓2980人次,開發非遺文創產品64861個,訂單訂貨量23.5萬元,學員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
  •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縣市新聞 麻城經開區帶動區外逾千貧困戶增收
    1政務新聞/col/col3/index.html縣市新聞/col/col33/index.html 麻城經開區帶動區外逾千貧困戶增收
  • 聚焦甘肅脫貧攻堅亮點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子恆攝亮點一: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實現動態清零甘肅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精準抓控輟,多形式多途徑保學施教。率先在全國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偏遠鄉村學校教師月補助超過1000元,全力保障每一名農村學生穩定就近入學。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已實現動態清零,「有學上、上好學」目標基本實現。
  • 甘肅成縣「舊土育新苗」 官企「護航」助農多徑增收
    6月中旬,甘肅隴南市成縣陳院鎮白馬寺村郭宇查看萬壽菊長勢。 閆姣 攝中新網蘭州6月17日電 (閆姣)6月中旬,在甘肅隴南市成縣的山地裡,大片萬壽菊開得正豔,農民們按照一定標準進行採摘。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過去成縣的經濟發展一直受限,貧困戶居多。2013年,成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5.58萬人。從去年起,成縣在東西協作中對口幫扶的青島城陽區的支持下,開始在全縣全力推廣當年種植、當年見效的短線產業之一,對核桃長效主導產業進行有效補充。甘肅成縣下南山村農民在萬壽菊地裡勞作。
  • 甘肅省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吸納4700多人
    中國甘肅網6月15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張櫟 馬如娟)6月13日下午,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在臨夏州臨夏市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文旅部、國務院扶貧辦目前共支持我省建成了兩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省文旅廳、省扶貧辦共同認定91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市(州)認定13家,這10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吸納就業人口4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
  • 非遺如何助力精準扶貧?今天這場工作推進會已安排
    工作推進會現場每日甘肅網6月13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通訊員祁曉亮)今天下午,在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前提下,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在臨夏市召開。會前,參會代表一起實地觀摩了文旅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臨夏磚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典型示範點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大家在觀摩考察中相互學習、尋找差距,達到了學習交流、相互促進的目的。
  • 《人民日報》版面頭條大篇幅報導柳州:古老「非遺」助脫貧(附視頻)
    慶祝自治區成立60周年媒體聚焦柳州⑤>11月22日《人民日報》在版面頭條刊發報導大篇幅介紹我市非遺文化助脫貧人民日報版面截圖非遺是廣大群眾脫貧攻堅的重要資源 搭建培訓帶徒、宣傳展示、旅遊體驗等於一體的平臺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定西:中藥材擔當脫貧產業
    甘肅定西:中藥材擔當脫貧產業張文麗 杜 英「千年藥鄉」定西是甘肅的農業大市,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全市7縣區都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定西市漳縣2013年引進甘肅佛慈製藥銷售有限公司,加快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使當地的中藥材成了脫貧的產業擔當。
  • 江寧區舉辦首屆文創夜市,展示南京非遺文化
    8月27日晚,2020全球菁英人才節系列活動——主題為「破土成才·雲上傳承」的江寧區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成果展暨首屆鄉土人才「三帶兩助」文創夜市,在龍湖南京龍灣天街西廣場舉行,通過全球網絡直播,展示江寧及南京非遺文化項目和江寧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成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新消費,推動江寧鄉土人才「三帶兩助」(讓鄉土人才發揮作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 甘肅藏區「高原犛牛」繁育基地:「肉奶雙贏」助牧民增收
    4月中旬,甘肅甘南州夏河縣良種高原奶牛(娟犏雌牛)繁育基地。 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初的20.61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0.2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6.75%下降到0.5%,8個貧困縣市在近三年內陸續實現脫貧摘帽。甘南藏區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良種高原奶牛(娟犏雌牛)繁育項目,是夏河縣助農脫貧增收的一特色產業。
  • 央視聚焦黔西南州貞豐縣四月李上市助增收,你吃了沒?
    央視聚焦黔西南州貞豐縣四月李上市助增收,你吃了沒? 6月3日,央視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在[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專題中,聚焦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十萬畝四月李進入盛果期,外地客商爭先收購,果農穩定增收的情況。
  •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 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一件件非遺文創禮物,娓娓道來一座城承載的故事。這是甘肅隴原巧手設計的「黃河人家」系列非遺文創的全新表達。非遺文創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碰撞」出的新興文化態勢。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研發團隊深度挖掘我省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設計出地域特色鮮明的系列文創商品,讓創意為非遺打開一扇窗,形成新型的非遺文創。
  • 通遼這家合作社助農增收300萬
    通遼這家合作社助農增收300萬 2020-08-10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創屋丨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 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
    為非遺插上創意之翼 一份文創禮物講述一座城的故事 一件件非遺文創禮物,娓娓道來一座城承載的故事。這是甘肅隴原巧手設計的「黃河人家」系列非遺文創的全新表達。
  • 江西婺源:非遺文化產業助民增收
    近年來,婺源縣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提升非遺魅力,將非遺傳承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招商引資、申報文化產業項目、爭取文化企業優惠政策等方式,對紙傘、歙硯、三雕等非遺產品生產企業給予用地、資金、稅收等各方面的扶持,實現了文化傳承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良好局面。
  • 甘肅臨夏:非遺磚雕產業拓寬增收路
    來源:新華網12月8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藝人在製作磚雕作品。臨夏磚雕是甘肅臨夏的傳統民間藝術,主要用於亭臺樓閣、園林、民居等的建築裝飾,以精細傳神的雕刻技藝、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而聞名。2006年,臨夏磚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甘肅臨夏有關部門和企業積極發展壯大非遺磚雕產業,通過「非遺+扶貧」模式,豐富磚雕產品類型,促進勞動力就近就業,幫助當地群眾拓寬增收渠道。
  • 甘肅臨夏:非遺磚雕產業拓寬增收路
    ↑12月8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藝人在製作磚雕作品。 臨夏磚雕是甘肅臨夏的傳統民間藝術,主要用於亭臺樓閣、園林、民居等的建築裝飾,以精細傳神的雕刻技藝、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而聞名。
  • 「學習強國」報導巾幗助貧大禮包助推貧困戶脫貧增收創新做法
    「學習強國」報導巾幗助貧大禮包助推貧困戶脫貧增收創新做法 2020-09-25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0後「清華縣長」文藝帶貨,直播助農唱響多彩理縣
    一場萬眾矚目的直播助農大戲在多彩理縣唱響,為川西高原的脫貧攻堅寫下了精彩的新篇章。面對拼多多直播鏡頭,這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80後縣長泰然自若,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大獲好評。一個多小時的直播,吸引近75萬拼多多網友圍觀,幾款參與活動的特產商品上架不久就秒空。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通過直播不僅「圈粉」了理縣的高原美食,還了解了藏羌文化,更對縣長描述的美麗風景心馳神往。
  • 湖北蘄春縣:小小艾草助增收
    李亞群在診療過程中發現,蘄艾的療效非常好,但市面上很難買到正宗的蘄艾。經過考察,她在蘄春縣蘄州鎮席盤石村流轉了350畝土地開始自己種艾草。「除了種植階段可以僱傭當地貧困群眾,帶動他們增收,我還獲準到李時珍紀念館做艾灸臨床體驗和培訓,為當地群眾傳授技術,拓寬他們的增收之路。」李亞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