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北京世紀富凱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古錢幣、機制幣、銀錠專場,拍賣了一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分銅幣(第0356號)。此銅幣被PCGS公司評級為MS64BN,估價是70000元—100000元。可惜,雅昌藝術網查找不到成交價。這種拇指大小(圖1),重量只有2克左右的銅幣,按拍賣師估價是35000—50000元一克,相當於當時黃金價格的150—200倍。
圖1
當然這只是個案。目前,公博評級公司XF狀態的一分銅幣(如圖1),收藏交易價格大概是2000元左右一個,那也是黃金價格的二三倍。
這麼值錢的銅幣,不要看其小,真還有點耐人尋味——
版式難以分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分銅幣直徑大約是18毫米,正面上方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8個字,中間以鐮刀和鐵錘圖案,襯託著一個大「1」字。背面上方有一個五角星,中間豎書「一分」兩個字,左右是兩邊谷穗和麥穗,下方是谷穗和麥穗及其連接的飄帶。
按照《中央蘇區貨幣文物圖鑑》(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4年6月)介紹,雕刻一分銅幣鋼模的只有陳志美師傅一人。據時任蘇維埃中央造幣廠廠長的謝裡仁同志回憶:雕刻鋼模要先將「馬金鋼」鍛火燒紅並讓其自然冷卻,減弱其硬度,再將圖樣貼在「馬金鋼」上,直接敲鑿。然後,將雕刻好的鋼模,用車床將周圍的邊車圓,再煅燒淬火,增強其硬度。由於鋼的質量差和淬火技術達不到要求,一個好的鋼模能用兩天,差的只能用一天。所以,中央造幣廠在製作銅幣時使用了很多鋼模。
眾多鋼模雖然只是陳志美師傅一人雕刻,且每次雕刻都有統一的圖紙,但這麼一個還沒有拇指大的一分印花鋼模,靠人工一錘一鑿敲打出來,真不是那麼容易的。
按照邏輯推理,人工雕刻鋼模不可能像現在電腦雕刻,每個都一模一樣,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版式,不同鋼模印製出來的幣,形成不同的版式。
從收藏實踐看,陳志美師傅確實是雕刻技術精湛,圖案、字體、間隔、距離很難發現其差別,高度一致。就連馬齒都一樣,正面上方都有一個小馬齒(圖2),背面9點處一個小馬齒與一個大馬齒粘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特大馬齒(圖3)。凡是能看清楚的正面都是96個馬齒(包括一個小馬齒),背面都是88個馬齒(連齒作一個算)。
圖2
圖3
正面中間大「1」字有斜線裝飾,凡是能夠數清楚的均是32條斜線(圖4)。背面的五角星、「一分」兩字及其兩邊的嘉禾包括下方的飄帶,都很難分辨出差別來。
圖4
更加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埃字和共字。凡是品相好,能夠看清楚的幣(不包括印花模糊的),其埃字的三角形裡面,都有一條細小的斜線(圖5);共字第二橫左邊有一條小尾巴線條(圖6)。從圖5中間圖可以看出,埃字的中間有一條較長的30度左右的斜線;右邊圖埃字的右邊又有兩條橫線。說明圖5這三個幣不是同一版式,是三個版式,但三角形裡面的斜線卻是一樣的。共字的情況也相同,從圖6左邊這個共字看,幣的底板完好;中間這個共字左邊有一條長斜線;右邊這個幣,共字周圍有多條線條。且不論這些線條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個幣不是同一個版式,也是三種版式,但小尾巴線條一樣。所以,這兩個字的情況,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是自然裂縫形成的,還是一種特殊的暗記?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但,經常更換鋼模是肯定的。換了不少人工雕刻的鋼模,為什麼還能做到如此統一,真耐人尋味。
圖5
圖6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分銅幣從1934年2月5日開始,到同年10月10日主力紅軍長徵,總共245天。期間換了多少鋼模,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但,換了不少人工雕刻的鋼模,為什麼還能做到如此統一,很耐人尋味。
疊影原因不明
機制幣的疊影是印花過程中由於鋼模的挪動,兩次或者兩次以上重複印花形成的。疊影現象種類繁多,有平面上、下、左、右移位;單面旋轉移位;正、背面錯位;雙面旋轉移位;翻面旋轉移位,等等。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圖片:
圖7 鋼模往下移動,兩次印花所形成的雙線字
圖8 鋼模往右移動,兩次印花所形成的埃字兩個三角形
圖9 鋼模正面與背面同時往右移位,兩次印花所形成的疊影圖案
圖9 鋼模正面與背面同時往右移位,兩次印花所形成的疊影圖案
圖11 鋼模平面旋轉30度復打,形成兩個大「1」字
圖12 鋼模平面旋轉150度復打,形成兩組麥穗圖案
圖13 此幣印花完成之後,翻過來又印一次花,形成既有正面圖案,又有背面圖案
單個幣的疊影現象比較容易理解。可能某種原因鋼模的偶然移動所製作的作品。這種偶然形成的趣味幣,是收藏愛好者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也許每一個都是孤品。
但,研究發現一些疊影幣並非孤品,看看:
圖14 這5個幣競同樣圖案,都是鋼模左下移位。每次印花時鋼模移動角度位置怎麼可能一模一樣?
圖15 這5個幣也是同樣圖案,都是鋼模左上移位
圖16 這5個幣又是同樣圖案,都是鋼模右下移位
從圖14、15、16三組圖片可以看出,疊影現象有時候並非出自偶然,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相同疊影的幣?從理論上說,每次印花時鋼模的移動的角度及其位置,應該是不同的,隨機產生的。雕刻師不可能雕刻出這種毫無意義的疊影圖案,隨機產生又不可能每個幣的疊影圖案都一模一樣。究竟什麼原因會產生如此現象?真耐人尋味。
底紋讓人困惑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分銅幣與五分銅幣和貳角銀幣不同,有一種非常特別的現象,就是大多數在幣的底板上有不同的底紋圖案。這種底紋是指分布於銅幣上線條陽文,即線段形狀突起和交叉編織陽文。錢幣收藏愛好者習慣性地把這些底紋稱之為「拉絲紋」。
看看:
圖17 不同角度的直線紋
圖18 交叉紋
圖19 網狀紋
圖20 圖內紋
圖21 同心紋
圖22 魚形紋
圖23 短線紋
圖24 弧線紋
圖25 橢圓形陽紋
從多年來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分銅幣的實物和大量圖片研究,底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同一個版式中,底紋的形狀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同一種底紋出現在多個幣上。
2、同一版式錢幣上的底紋有的比較清晰,有的則比較模糊。
3、底紋不但分布在一銅幣的正面上,背面也有拉絲紋出現。
4、底紋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向。
5、底紋不但有直線,還有同心圓彎線和其他圖案。
6、原始底紋與後破版紋交織在一起,有同時存在的現象。
根據不同底紋圖案現象,對一分銅幣鑄造工藝的逆向推測是:
拉絲紋的這種在同一版錢幣上的一致性表現,我們可以知道這種紋理完全是來自於印花模具,應是模具的自身紋理在具體銅幣底板上的表現。而模具的自身紋理又應該是來自於模具的打磨。當鋼錠經過打磨以後,通過雕刻師刻上文字圖案,就成了鋼模,而刻文字圖案的地方的打磨痕跡自然消失,所以反映在銅幣上這些拉絲紋大多數在底板上出現;而文字圖案中出現的拉絲紋,估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鋼模原拉絲紋比較深,圖案不足以蓋過;一種是鋼模用久了,沿原來拉絲紋開裂破版,深透至圖案。
按照邏輯推理應該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分銅幣的鋼模,在雕刻以前可能有加工打磨,這種加工打磨是沿鋼模平面縱向橫向交叉挫磨的。文字圖案出現有拉絲紋則屬於印花鋼模由於在一開始打磨時,在鋼胚上留下的凹槽太深,儘管雕刻師在鋼胚上雕刻了字或者圖案,字或者圖案的深度沒有超過打磨凹槽的深度,從而印製出來的銅幣留下了這種凸起的拉絲紋。
至於圖24的弧線紋和圖25的橢圓形陽紋,完全是鋼模破裂所致。鬼斧神工,往往無所不在,千奇百怪,增添了錢幣圖案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符不符合上述邏輯推理?希望寄託於同仁們的繼續研究佐證,解開我這一多年的困惑。
(原創不易,如覺得此文不錯,歡迎轉發分享,衷心感謝您的支持)
作者簡介:
洪榮昌,筆名:紅歌,中國收藏家協會紅色收藏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中國紅色收藏》雜誌主編,《中國錢幣》雜誌特聘審稿專家,龍巖學院中央蘇區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龍巖市檔案館榮譽研究館員,武平縣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武平縣慈善總會終身榮譽會長,中國紅色收藏鑑定師,評估師。
從事收藏幾十年,涉及郵票、錢幣、蘇區文物、毛澤東像章等。出版過《紅色票證》《紅色貨幣》《紅色收藏》《紅色糧票》等專著。曾在北京、福州、遵義、廈門等地舉辦蘇區紅色文物展覽。其個人事跡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網、人民網、中紅網等多家新聞媒體介紹過,享譽全國。已出版的著作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全國各大圖書館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等海外知名圖書館收藏。幾十篇學術論文被英國劍橋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雜誌、網站刊登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