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浴火重生新唐山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7日 07:53 來源:人民日報
| |
河北唐山市麗景琴園小區一角。記者 王方傑 攝 |
人民日報消息:
生機勃勃,廢墟上崛起現代化新城
美麗別致的建築,川流不息的車輛,寬闊的馬路,濃密的綠樹,五色的鮮花,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城市。
7月26日,漫步唐山街頭,記者無法想像,30年前這裡曾發生一場痛絕人寰的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秒,天空電閃雷鳴,一場突如其來的7.8級大地震,頃刻之間把百年唐山夷為平地。242769人喪生,164851人傷殘,7200多個家庭消失,4202人成為孤兒。可計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以上,用於救災和重建的投資難以計算。
唐山地震被稱為「20世紀全球十大災難」之一。當時,甚至有西方媒體預言:唐山從地球上被永遠「抹掉了」。
但唐山並沒有消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大力支援下,英雄的唐山人民戰天鬥地,發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歷經「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在一片廢墟上再造了一個更加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新唐山。
一幅幅房倒屋塌、廠毀礦廢、滿眼廢墟的圖片,掛在唐山抗震紀念館裡,定格在30年前;一座生龍活虎的現代化新城矗立在世人眼前,展示著讓人難以置信的人間奇蹟。
2005年,唐山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26億元,分別比地震前增長25.5倍和55倍!市區建成面積達到200平方公裡,比地震前擴大了兩倍多。今天的唐山,其經濟總量雄居河北第一!
抗震精神,唐山發展的不竭動力
「沒有黨中央的關懷,沒有解放軍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就沒有唐山的恢復和重建。對此,唐山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也不能忘記。」這是唐山人的心聲。
在唐山遭受滅頂之災的危難關頭,黨中央、國務院緊急部署,動員全國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災。唐山大地震後,舉國上下全力支援唐山,來自各地的10萬名解放軍官兵、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10多萬建築大軍以及數十萬噸救災物資,給唐山帶來了生的希望,也給唐山的重建奠定了堅實基礎,演繹了無數感天動地的故事。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長期革命鬥爭與實踐的結晶,是唐山重生的強大支撐和崛起的思想之魂。大革命時期,革命先驅李大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開灤工人階級「特別能戰鬥」;解放後,唐山西鋪村靠「三條驢腿」組織起「互助社」,被毛澤東稱讚為代表「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的「窮棒子精神」;沙石峪人「萬裡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被周恩來譽為「當代愚公精神」。
這種與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的抗震精神,給了唐山新生的無窮力量。震後20天,唐山造出了第一臺機車。震後28天,煉出了第一爐鋼。震後一年,被國外認為至少20年才能復產的開灤煤礦全面恢復生產。震後兩年,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基本達到震前水平;震後10年,新唐山重新拔地而起。又經過10年振興,唐山的發展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唐山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如今,唐山成為河北省改革開放的「領頭羊」,經濟總量佔全省1/3強,被譽為全國最具活力的18個城市之一。
協調發展,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綠草如茵,碧波蕩漾,鮮花芬芳。沒人知道,美麗如畫的南湖公園,原來是一個墳墓、雞舍、豬圈亂建,蚊蠅亂飛、臭氣燻天的垃圾場。
「為了改造南湖公園,唐山10年累計投資2億多元,相當於1976年唐山市的全部財政收入。」唐山市城管局局長唐風崗感嘆。
如今,南湖公園佔地300多公頃,其中水面達38公頃,是唐山市民度假休閒的遊樂園。2004年,南湖公園獲得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十五」時期,唐山累計投資近500億元,使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燃氣氣化率、集中供熱普及率、汙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100%、98%、56.6%和81%,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從去年開始,唐山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困難群眾生活無保障等問題。全市投資3.17億元,改造農村危舊校舍22.4萬平方米,一舉消滅了農村中小學所有危房,對全市135所沒達到省標準的衛生院全部進行了改造;投資1.42億元,開始改造建設101所區域性敬老院。
從2004年起,唐山對全市農村低保戶每人每年發放800元補貼,今年又將標準提高到1000元,所需資金由市縣兩級財政全部承擔;對供養1.79萬名農村五保戶的4900萬元經費,也由市縣財政負擔。今年,唐山全面推行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從2003年起,唐山還從群眾最關心、要求最急迫的問題抓起,以道路硬化、村莊綠化、院街淨化和沼氣池建設為突破口,積極創建文明生態村。迄今為止,全市共投入資金17.8億元,創建文明生態村2996個,佔全市農村總數的52%。
調整布局,再造一個新唐山
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的搖籃,唐山曾誕生過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現代煤井、第一條標軌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重新崛起之後,唐山怎樣重鑄輝煌?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張和說:「我們要用藍色思維改寫煤都歷史,從而走向精深、走向集約、走向沿海,實現城市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和產業布局的重大變革。」
河北是中國第一鋼鐵大省,唐山是河北第一鋼鐵大市,佔全國鋼鐵產量1/8強。但在前幾年,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技術含量低的問題,已成為唐山鋼鐵行業的發展瓶頸。為了整合鋼鐵產業,唐山將鋼鐵企業從「九五」末的195家減少到30家。今年,唐山鋼鐵公司兼併承德鋼鐵公司、宣化鋼鐵公司,一躍成為產能過千萬噸的全國第二大鋼鐵企業。
目前,唐山是中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國家特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唐山年產陶瓷2.84億件,出口創匯連續多年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京唐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300萬噸,躋身我國沿海港口20強。
「千萬不要小看了曹妃甸。」唐山市發改委主任辛志純強調,「如果說,100年前開灤煤礦的建成,奠定了唐山市成為中國近現代工業搖籃的基礎,曹妃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將使唐山走向海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市。」
幾年前,曹妃甸還是渤海灣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沙洲。目前,曹妃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已被列為河北省「一號工程」,成為「十一五」期間全國最大的項目建設集群。在未來的5年裡,這裡將投資1500億元,建成大港口和1500萬噸的鋼鐵、1000萬噸煉油、460萬千瓦的大鋼鐵、大化工、大電力基地。
「到『十一五』末,僅曹妃甸工業區,至少能給唐山帶來50億元的稅收,但這遠不是最重要的。用不了10年,曹妃甸將成為促進環渤海地區騰飛、加強東亞地區國際合作的強大引擎。」辛志純說。
根據唐山市的規劃,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突破5萬元。到2015年,唐山將在河北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洪波湧起,大潮激蕩,一個更加美好、更加繁榮的新唐山呼之欲出。(人民日報記者 王方傑)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