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市民致信觀察者網:兒子一句話讓我憂心忡忡

2020-12-17 觀察者網

【編者按:近日,香港街頭遊行示威不斷,其中多為年輕一代的身影,也讓上一輩對年輕人和香港未來感到焦慮。7月24日,觀察者網發布英國學者羅思義文章《脫歐解釋了為什麼英國在香港問題上挑釁及開始對華為…》後,一位香港媽媽致信觀察者網,講述了她對自己兒子和香港未來的擔憂。】

觀察者網的各位編輯:

你們好!

我是一個普通的香港居民,同時也是觀察者網的忠實讀者。最近發生在香港的事件在觀察者網上有很多報導,內地的網友們也非常關注。但是,作為一個香港人,我其實已經很長時間不開電視了,就是因為聽著心煩。直到最近,我發現這次的「反送中」運動竟然已經影響到了我17歲的兒子,給我的家庭也帶了影響,讓我感到非常警惕和迷茫。

兒子17歲,是一個非常專注於自己的學習、興趣、玩樂的小孩,很純品也很有個人主見,不會隨便跟風。但這次的事件,我發現他也在關注,時不時跟我說現在又正在發生什麼。讓他變得燥動起來的是元朗白衣人打人事件,隨著對於事情的關注,他表現出一種年輕人的憤怒和不安。對這個事他在家裡說得不太多,但我是他媽媽,基本明白他是怎麼想的。他常用網絡跟同學和朋友交流,應該受了一些他們的影響。

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你知道元朗白衣人無差別地襲擊市民嗎?他們是黑社會!」

編輯配圖:衝突過後的元朗街頭,警察正在巡邏

突然,我就意識到一個問題:立場。黑衣人之前也曾對警察使用暴力,咬斷了警察的手指。同樣是暴力,他卻同情黑衣人。

我對他說:「我不太相信會無差別襲擊市民,這事要等最後警方的調查報告。媒體說的市民,是不是就是黑衣人呢?」

第二天我撫著他的頭輕聲問他:「你覺得你是中國人嗎?」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愣了一下,沒有回答我。我再追問,他很輕聲地答:「是……不過有些東西是會變的。」

兒子的回答讓我很震撼,也很著急,我立即對他講:「無論什麼時候你都改變不了你是中國人的事實!」——我深深地感覺到香港的亂象已經侵蝕到了我們這樣的普通家庭,在我們和年輕的孩子之間製造了缺口,這個缺口不補上,就會像社會撕裂一樣,我們的家庭也會撕裂。

在我的記憶中,曾經那個吸引我的香港,那個人與人之間都友好有禮、出入方便、物質豐富的香港,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因為工作調動的原因,我和我先生二十幾年前一起移居香港。因為本來的生活離香港不遠,也經常出入香港,所以之前對香港是有一定了解,語言文化也相通。總的來說,香港曾經確實是很不錯的,我也一直很熱愛香港。後來我們一家又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是張維為教授說的,一出國就愛國了。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我還是選擇了回香港,但是香港已經變了。

事實上,前幾年從反水貨客、「反陸客」開始,我就感覺不安了,後來漸漸整個香港的氣氛就全變了。反水貨客那段期間,我們一家外出,拖著行李箱坐地鐵,旁邊一個女的就眼神很不友好(可能拖著行李箱的他們就感覺是大陸來的訪客吧),那樣的小事例在我身邊發生了很多。

香港人真的熱愛政治嗎?我看不是的。大多數香港市民只是單純地喜歡搬弄是非,我覺得他們充其量是一群「政治八公」和「政治八婆」。我曾開玩笑說,女人搬弄事非說人家八婆,這些搬弄政治八卦的,怎麼沒人說他們八呢?

在這一點上,香港的市民和香港的媒體是「相互成就」的。我自己和先生比較常看的是信報和雅虎,信報有點商業,雅虎相對中立,算是支持政府的網民大本營吧。另外我在朋友的推薦下喜歡上了觀察者網,看了觀網後,覺得格局高多了,很多問題都是從大處著眼的。這樣比起來,港媒和其他一些網站,倒有些「政治八卦」和小格局。

但是,在香港,大多數人更愛看的還是《蘋果日報》這樣的媒體——讀者不少,反對政府的多,非常偏激。《蘋果日報》最初是以娛樂「爆料」起家,專門挖香港娛樂圈和藝人的所謂「內幕」、「醜聞」,其實很多和事實都對不上,但是人人都愛八卦愛看揭黑幕,銷量反而一路飆升,成為媒體「巨頭」。

編輯配圖:發達的「八卦文化」在回歸前就成為了香港傳媒吸人眼球的「特色」

現在香港沒有什麼讓人感興趣的娛樂新聞了,蘋果這樣的媒體就用曝「政治黑料」來吸引眼球。而香港人依然以八卦的習慣來看政治問題,就像看香港的肥皂劇一樣,不用過腦子。慢慢地,他們的腦子也就被「洗」了。我有些親友看《蘋果日報》,說出來的觀點在我看來太「傻」了:一個在銀行工作的青年人,他對我說,香港的金融無可取代,大陸要靠香港;一個從大陸移民過來的親戚,她居然跟著罵大陸訪客素質低,人太多來香港擠佔了香港——被洗腦洗的太過於有優越感了。

昨天我聽了一下午的林憶蓮的歌,真有點懷念那個娛樂至上的香港年代啊,至少大家是一心要過好日子、去享受好日子的。

另外一個讓香港人變得如此激進的誘因是現實的困難。

當我兒子在「是不是中國人」這個話題上讓我驚訝之後,他緊接著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知道香港人的住房有多困難嗎?」

我說我知道。我先生的大學同學跟他們公司的年輕人聊天,問他為什麼參加遊行活動,那個青年的回答是很讓人震驚的:我沒人沒物,也買不起樓,不如把香港打爛了,再重新建設。

我跟兒子說,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大的怨氣?有真實的社會條件所限,也有他們的眼光格局所限,更有他們自己為自己挖的大坑。事實上,既然住房那麼差,政府做出各種規劃時,他們還要跟著別人去做種種抗議:要環保、要保護個人資產、要優先娛樂用地……

編輯配圖: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曾倡導填海造陸興建「公屋」,但是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代言人劉德華也遭受網絡攻擊

我跟兒子說:我之所以跟你說這些,是為了以後你可以生活得舒心,不會像現在這些青年一樣心裡彆扭。不對自己的國家有認同感,又沒能力在別的地方找到出路,只能停留在香港這個巴掌大的地方鬧事洩憤。香港地少人多,機會少,不會把眼光放遠一點嗎?你看你爸爸,他就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也認可大陸的經濟發展,他就心安地回大陸辦公司,讓我們有著不錯的生活環境。

住房之外,讓我感覺比較明顯的原因就是優越感的失落吧。我一個朋友說,他們爭是有道理的,不然「一國兩制」就沒有了。唉,我只能嘆息一聲了,很明顯的現實是,他們只要「兩制」不要「一國」啊,大部分人都輕忽這個事實。

在那次對話之後,我開始認真地和兒子交流,試圖通過讓他可以接受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他。

我跟他說了一點我對這個事情的理解:青年人有他們難處,他們畢竟太年輕,對很多事都不太明白,也不懂得為自己找出路,被人教唆了,做別人的炮灰,到頭來吃虧的是他們自己。前兩天我聽電臺節目,一位資深的主持人勸說:「年青人,把目光放遠一點不可以嗎?你們的思維不要只停留在油麻地、深水步啊,你們是在幫別人做啊,再多的就不能再深說了,你們自己想想吧。」

兒子問,被誰教唆了?我說美英國家啊。他不太信,讓我拿證據。

於是我想到了觀察者網,正好在那一天觀察者網時評欄目刊登了來自英國的羅思義教授分析香港的文章,裡面非常深刻有力地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幹預香港事務,以及背後的動機。我拿著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作為「證據」給我兒子看。

他看了以後沒有反駁我,估計就是心裡有些鬆動了吧。逆反期的小孩,不能追得太緊,留點空間他消化思考。總之之後這些天我觀察下來,他不再那麼焦慮了。我對他說:「想活得不彆扭,就要把眼光放遠點,像爸爸一樣,認同自己的身份,好好生活,以後養妻活兒,而不是像現在這些青年人一樣無路可走。」

經過這些天的聊天,兒子現在不會像之前對我的說法那麼多反問了。早幾天我跟他說了一下我的憂心:香港亂成這個樣子,不知道會不會重演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被人趁亂而入,搶奪我們財富,真那樣的話,股市樓市都會猛跌,很多人會失業,生活很艱難,他現有的生活質量都可能會受影響。

這點對他是觸動最大的,因為會是真實的影響,那些看著「正義浪漫」的事,原來會引起這麼恐怖的後果。

後來,電視新聞上,黑衣人也有舉著美國國旗的,他也看到了。7月29日國務院開發布會,他很認真地跟我一起看,可能沒能全部聽明白,就很急地問我:「他們有說香港的經濟受影響了嗎?」我說暫時還沒有影響,但繼續這樣下去,所有香港人都要為這事承擔後果。

編輯配圖:元朗示威者打出美國國旗

我感覺,我已經把他拉回來了,雖然很多事在他心裡還有疑問,但以後會慢慢解決的,以前我沒太重視這方面的教育,現在還可以補救。

其實,在香港老一輩人當中,和我持相近觀點的是大多數,長輩們都是愛國愛港的。有一次,一個美國親戚回來跟我們一起吃飯,席間在罵華為,在罵中國,叔叔嬸嬸就跟他辯。後來聊家常,那個親戚死了老婆,想回來找一個,問我們有沒有合適的人,嬸嬸說「有啊,蔡英文啊,最適合你,同聲同氣,生活在一起,就可以天天一起罵了」。

但是,在年輕人當中,我這樣的觀點卻是絕對的少數。媒體、教育、司法,帶壞了香港人。其中,香港的教育是我作為一個媽媽最擔憂的一點。香港的「通識課」洗腦太厲害了——只強調個人自由權利,卻不談愛國愛港,也不談個人對國家、家鄉和社區的義務——一位朋友三十多歲的人了,也同情黑衣人,說那是自由權利,通識課就是這麼教的。

我孩子上的學校比較不錯,在學校裡宗教和政治問題都不能談的。小孩曾問老師,你信仰什麼宗教?老師說,十八歲以後才能跟你談這個,現在不說。兒子學校也沒有通識課和政治課之類,只有歷史。說是不受西方文化影響吧,一定不實際,但起碼不會那麼衝動偏激。

但比較麻煩的是我兒子由於是國外出生長大,中文不行,尤其是閱讀,所以羅思義教授的文章我只能拿英文原文給他看,孩子平時看的媒體也是英文的《南華早報》。他們每天都有中文課,但進度比較慢,所以我要額外請中文補習老師給他上課強化他的中文——中文不好,就難有中國式思維,也看不到中國的聲音。

現在我最擔心的還是他以後的升學問題。當初,我們為了孩子的教育才選擇從國外回到香港,原來覺得最理想的是在香港,但是現在的香港高校太過政治化,讓人擔憂。前幾年我就擔心孩子將來上大學的問題,當時他爸對這事還說我太敏感。現在看到了吧,大學教育的影響已經在街頭展現了。

編輯配圖:香港大學校內的「民主牆」

我目前很惆悵,但也作了多方面準備,國外留學、回大陸擇校,我們都想過,也會做準備,但也分別有不同的擔心考慮。就業,我覺得最好選擇是在大陸發展,兒子將來就是理工男,大陸空間大,聽說深圳有很多實驗室,將來一定會是科技重地吧。

總而言之,我家裡的這場小小風波現在算是過去了。兒子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但只是社會變化得太急,讓他混亂了,相信很快可以靠自己找到答案。就像我對他說的那樣:「你別聽太多自由民主人權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其實只有一個主義——好生活主義。大陸的生活水平好,就是他們的方法對了。」

但是我最後還是想以一個香港市民和香港孩子媽媽的立場呼籲家長們,不應該覺得目前的政治風波和自己沒有關係,尤其要注重引導身邊的小朋友。就是因為很多家長的「中立」,才助長了這些青年人的行為越演越烈,後果就是到最後他們再也控制不住孩子了,失控了。相信只要我們港人能真正認識到這一點,一定可以渡過今天的難關。

一位香港市民

陳太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這次,觀察者網的年輕人被狠狠觀察了一回
    臨近三點鐘,周圍人換了好幾茬,在我焦躁地幾乎要逃走的時候,王驍終於出現在門口。他沒有像拍視頻時那樣一身西裝,而是套了一件乾淨整潔的Polo衫,跟鏡頭前一樣瀟灑。我們兩個大男人便擠在一群情侶之間攀談起來。王驍是觀察者網(下稱「觀網」)的資深編輯,也是觀網的視頻節目《驍話一下》的主持人。他的節目以國際時政為主,從糧食危機到美國大選,從香港困局到南非經濟,覆蓋廣泛。
  • 觀察者網是如何廣受年輕人「心疼」的?
    臨近三點鐘,周圍人換了好幾茬,在我焦躁地幾乎要逃走的時候,王驍終於出現在門口。他沒有像拍視頻時那樣一身西裝,而是套了一件乾淨整潔的Polo衫,跟鏡頭前一樣瀟灑。 我們兩個大男人便擠在一群情侶之間攀談起來。王驍是觀察者網(下稱「觀網」)的資深編輯,也是觀網的視頻節目《驍話一下》的主持人。他的節目以國際時政為主,從糧食危機到美國大選,從香港困局到南非經濟,覆蓋廣泛。
  • BBC街頭直播妄談香港「暴力」,現場被市民懟:假新聞!
    【文/觀察者網 谷智軒】 20日下午,逾30萬香港市民冒雨舉行「守護香港」大型集會,表達廣大市民支持警方依法維護社會秩序、希望香港社會和平安定的心聲。 麥克唐奈還稱,參加20日集會的只有「數千人」,而這和現場逾30萬市民的事實嚴重不符。 就在麥克唐奈對著鏡頭對香港局勢「說三道四」之際,幾名路過的集會者突然打斷了直播,其中一名手持「守護香港」標語的女士更是對他直言不諱:「你們是假新聞(fake news)!你並沒有在講實話!」
  • 我是護旗手!成龍陳小春等多位香港藝人發聲
    原標題:我是護旗手!成龍、陳小春等多位香港藝人發聲[文/觀察者網 郭肖]香港反對派借「修例」一事挑起的各種激進暴力活動連日來不斷發生,嚴重阻礙了香港人民的正常生活外,更破壞了香港繁榮穩定的大局。
  • 「海外網深一度」澳大利亞政府「跟風」挑釁中國 學界商界憂心忡忡
    來源:海外網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圖源:路透社)近期,在美國窮盡手段打壓遏制中國之際,其盟友澳大利亞也小動作不斷。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17日宣稱可能對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和微信在內的中國社交軟體進行所謂「安全調查」,此前還跟風宣布中止與香港的引渡條例並在南海問題上說三道四。
  • 觀察者網專訪黃安:我這個歲數,應該關注更大的事情
    觀察者網:這幾天一張您在國臺辦門口手舉「我是反臺獨,不是反臺灣」的照片很受關注,之所以做出這個舉動,起因於鍾嶼晨的一段臺獨言論,但一開始很多人對這件事情的判斷也只是當作段子或者自我炒作,是什麼促使您追查下去呢?
  • 「我自豪,我是中國人!」香港市民登上獅子山頂抒發愛國心聲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昨天(14日)上午10時許,逾百名身著紅T恤的香港市民登上獅子山山頂後,揮舞五星紅旗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並展示寫上「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紅底黃字橫幅,高呼「我自豪,我是中國人!」
  • 觀察者網對話臺灣「網紅」侯漢廷:臺灣有很多荒謬的事情,歷史讓我...
    「我是遠山,英姿挺拔器宇軒昂才高八鬥為國為民,只愛寶島不愛鬼島的中華兒女。」 近期,一位被稱為寶島papi醬的臺灣男生在兩岸網際網路越發走紅。28歲的他不僅在島內各檔節目上與「臺毒」分子唇槍舌戰,更引起中央電視臺cctv4頻道的關注,特別派駐臺記者前去採訪。
  • 香港「反修例」導火索陳同佳今日出獄 向受害者家人道歉
    (觀察者網訊) 香港「修例風波」的導火索、涉嫌在臺灣殺害女友的港人陳同佳今日(23日)刑滿釋放,他此前曾致信林鄭月娥,表示已經決定出獄後前往臺灣「自首」。 但陳同佳赴臺「自首」的決定,並沒有立即平息爭端,更是讓自己成為臺灣當局的「人球」。臺當局百般推脫責任,企圖將陳同佳一事繼續「甩鍋」給港方。
  • 內地小學生在香港地鐵隨地大便 遭市民怒斥:這裡不是你內地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上周末,內地遊客在香港又引發了一起爭議事件。 一名8歲內地學生因為內急,在香港地鐵站內隨地大便。隨後,由清潔工負責清理現場殘留物。這一幕被過路的香港市民看到,她登時拍攝了視頻,並怒斥帶隊老師近1分鐘,其中不乏過激言辭:「我們這裡是香港,不是你內地!」 人有三急到底能不能理解?為什麼不找廁所?
  • 林鄭月娥視察,香港市民說出這樣一句話
    來源:新華社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來源:東方IC)新華社香港9月9日電(記者朱宇軒)9日一大早,港鐵中環站重開。8日下午,一批暴力示威者在香港中環及金鐘一帶聚集,在中環多處縱火,破壞中環、灣仔、旺角等多個港鐵站設施,地鐵站被迫提前關停。港鐵公司8日晚刊登通告表示,中環、金鐘、灣仔及天后等車站的設施均受到示威者大肆破壞,包括出入口、車站大堂設施和扶手電梯等。特區政府和警方都對暴力事件表示了強烈譴責。
  • > 關於觀察者網(www.guancha.cn)
    觀察者網簡介觀察者網(www.guancha.cn)攜手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旨在為全球華人讀者提供集新鮮、熱點、深度、趣味於一體的時政資訊。觀察者網歷史2012年4月16日,觀察者網www.guancha.cn正式上線,新聞理想正式啟航;2012年10月31日,觀察者網手機站m.guancha.cn開通,觀察者網開始在路上;2013年2月1日,觀察者網蘋果app上架,越來越多的用戶群體開始接受觀察者網;微信(ID:guanchacn)、微博(ID:
  • 觀察者網:堅守 打造「智庫+媒體」
    在這不到五年的時間裡,觀察者網努力尋找網際網路大趨勢中媒體的內在演變規律,並做了一些堅守,回過頭看,雖然面目「傳統」,但依然獲得了不少讀者的認可。這些堅守中,觀察者網一直堅守打造的「智庫+媒體」模式,是異於其他新媒體的一個重要起點。目前,觀察者網已在國內新媒體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成為被廣大讀者所認可的獨具思想性的時政新聞網站。
  • 香港市民北上「避疫」:過關到入住隔離酒店要16個小時
    綜合香港東網及大公網12月6日報導,香港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本土確診數字居高不下,不少香港市民為求「避疫」紛紛北上,深圳灣口岸大排長龍。近日網上流傳多張口岸排隊照片,可見人頭攢動,大批民眾等候過關。有從香港返回深圳的市民表示,從過關到入住酒店耗時15小時至16小時,「不能摘下口罩喝水吃東西,又困又餓,整個人都散了」。
  • 餘警司:「如果要打,香港警察怎會打輸」
    有關人士在社交平臺發表「港獨」宣言,宣言已涉及煽動分離國家,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第20及21條。 香港國安法還能為警隊後續執法帶來哪些改變?觀察者網就這一主要問題,再次採訪了曾在香港從警37年,現已退休的餘警司。
  • 何君堯遇刺,只是「反修例」以來香港眾多誇張場面的一幕
    觀察者網採訪了今年繼續參選、同時也是何君堯同事的屯門區區議員陳文偉先生。 ·何君堯議員傷情穩定 觀察者網:何君堯先生現在情況怎樣?您這邊有最新消息嗎? 現在香港的選舉情況普遍就是這樣子,一些泛民會把氣撒在建制派候選人身上。 觀察者網:據統計,今年區議會選舉比往屆激烈,參選人數是香港回歸後最多的一次,452個議席,平均每個議席有2.4人競逐。您估計這屆選舉,建制派還能守住以往那些席位嗎?
  • 香港市民「挑刺」梁振英4年前就職宣誓時漏字 引人大釋法要求司法...
    【觀察者網 綜合】綜合港媒1月12日報導,有「長洲覆核王」之稱的香港市民郭卓堅發現香港特首梁振英在4年前宣誓就任時,誓詞漏了「香港」兩字,隨後郭卓堅「利用」人大釋法的解釋及「人大釋法有追溯力」的說法,就梁振英宣誓一事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案件於12日在香港高等法院開庭審理。
  • 內地男子香港接受採訪譴責暴徒,疑似被打
    (觀察者網訊)香港極端分子打著「言論自由」旗號,藐視法律,在香港多地製造騷亂。而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士,這群人又玩起「雙標」。昨晚香港國際機場內,暴徒破壞公共設施,圍堵過路旅客。據微博網友@深圳小天曝料,有一位市民現場接受採訪,對暴徒本月初「衝擊立法會」事件作出評判,引來極端人士圍堵,甚至疑似遭遇暴打。網上視頻透露,身穿白衣的內地男子在受訪時指出,「合理地表達意見,我認為合適。但是,在立法會這麼嚴肅的地方,你們這樣圍堵的話,你們還算什麼?你們好多還是大學生,我看你們……」內地男子隨即遭到打斷,機場內多位人士手指其臉部,咄咄逼人,大喊:「走啦!
  • 記挺身抗暴的香港普通市民:疾風勁草 正氣凜然
    來源:海外網當狂風猛浪襲至,有人躲過避過,沉默啞忍;有人吶喊抗擊,守護家園。在香港持續數月的動亂中,各界團體、人士一次次發聲,譴責暴力。其中一份聲明,參與聯署的團體多達570個。8月,大批市民排除幹擾,無懼風雨參加3場大型支持警察活動,最多的一次47萬人參加。
  •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問啟蒙歌曲 觀眾席合唱《我的祖國》
    【觀察者網綜合】近日,香港媒體放出了一段龍應臺在港大的演講,令觀者振奮。倒不是因為演講內容,而是演講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龍應臺問臺下聽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一位中年聽眾,操著廣普答道: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然後,措手不及地,全場開始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