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創新的旗幟插入太空 科技成果走進尋常百姓家(全文)

2020-12-14 網易新聞

航天科技:創新的旗幟插入太空 科技成果走進尋常百姓家

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王敏)茫茫太空中,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順利約會,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航天科技將自主創新的旗幟插入太空的同時,創新成果走進尋常百姓家,便利百姓生活。

我國航天邁向空間站時代

2011年,舉世矚目的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兩次成功完成太空對接,中國距離空間站時代又近了一步。

「雖然起步晚了一步,但中國的起點高,正三步並作兩步,展開跨越式發展的競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說。

記者了解到,從神一到神八,僅僅用了10多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就跨越了發達國家幾十年走過的路程。

在此次太空約會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自主研製的交會對接機構突破相關技術,將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旗幟插入了浩瀚太空。

空間交會對接是指兩個太空飛行器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軌道交會,而完成對接任務主要依靠執行結構,即對接機構。

對接機構整個結構非常複雜,由捕獲緩衝、連結分離、控制和控溫等四個子系統組成。對接機構有幾個接發指令的控制器、百餘個進行測量的傳感器、十幾臺電機傳動著上千個齒輪和軸承,進行力的傳遞,接插件、電纜緊固件等有上萬個。

在沒有任何外援和經驗借鑑的情況下,僅靠有限的資料,航天人通過自己設計、研製,終於在1999年拿出了第一套對接機構原理樣機。此後關鍵技術逐個突破,基地靶場試驗成功。為提高對接機構的可靠性,研製人員在地面上開展了1101次對接試驗和647次分離試驗。

「16年漫漫研發路,凝聚的是航天人的心血和磨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賈可說。

目前,在載人航天領域,航天科技集團先後攻克了火箭控制與高精度發射、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空間交會與對接、組合體控制與管理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難題,20餘項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飛行器對接裝置、空間對接緩衝機構試驗臺等15項專利已經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首批專利證書。

創新,在航天領域處處開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說,在國家確立的2020年16項重大科技專項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其中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二代導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多項任務。

創新,在航天領域處處開花結果。多年來,中國諸多行業基本依靠進口VSAT設備來實現衛星通信系統的組網建設,衛星通信安全性缺乏有效保障。日前,中國自主創新研發的Anovo系統衛星通信產品正式發布,標誌著中國很多行業長期依靠進口VSAT設備進行衛星通信系統組網的局面即將終結,這一航天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奔赴在探月路上的嫦娥二號衛星的每一個關鍵動作,在微小相機的眼中都一覽無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發的航天微小相機,進一步服務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

此前,一提到衛星導航系統,人們就會聯想到美國的GPS,它幾乎成為導航的代名詞。但在如今的全球衛星導航市場上,我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加速組網。據了解,經過半年多的在軌驗證和系統聯調,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已經具備了向我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的能力,達到了進入試運行階段的條件和水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在2012年發射六顆北鬥導航衛星,並最終完成北鬥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為亞太地區提供精準的導航服務,將進一步滿足交通運輸、漁業、林業、氣象、電信、水利、測繪等行業以及大眾用戶的應用需求。

記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明專利申請比重逐年提高,獲得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稱號以及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獎500餘項;其中,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

科技成果進入尋常百姓家

航天技術離百姓有多近?數一數百姓生活的新變化,就可以感受到。

如果您是一位電影粉絲,那肯定有過在地攤兒上淘大片的經歷。如今,只需裝一個「小鍋」,6倍於DVD畫質的海內外高清大片就會呈現在家庭的電視螢屏上。

每月30元服務費、每年可以觀看500部電影、全天候自動更新。航天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近來向用戶推廣的衛星影院格外引人注目。

「衛星影院」是中國航天將衛星技術應用於家庭文化娛樂生活的創新產品。它強勢整合了衛星運營服務、媒體運營服務、消費電子服務等方面資源,為用戶帶來豐富精彩的高清視聽盛宴。

在出版領域,衛星數字發行具有覆蓋範圍廣、發行速度快、版權保護好、發行效率高、發行成本低等特點。

同時,衛星數字發行讓海量信息「飛進」農家,讓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靈活、服務更加便捷。

在農業領域,衛星遙感技術正得到廣泛應用,通過作物長勢、播種面積等因素來估產;應用於農業生態環境的研究,為農業提供技術平臺、信息基礎和網絡建設渠道。

此外,增雨防雹火箭彈、探空火箭、架線火箭、森林滅火彈、天氣識別雷達等產品相繼投入市場,服務經濟發展。

據悉,航天科技集團還突破太陽能集熱管關鍵技術,打破發達國家相關技術壟斷。目前,該公司已經在國內率先研發出了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中的關鍵設備,組裝推出的集熱管產品已經開始試運行。經試驗驗證,該產品性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康師傅攜手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開展航天方便食品研究
    日前,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師傅」)攜手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太空科技研究院」)共建的 「航天方便食品聯合實驗室」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這意味著兩者將基於航天方便食品的研發開展深度合作,康師傅在對接航天標準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業內人士認為,這一事件對於帶動整個行業的品質升級具有裡程碑意義。
  • 以航天科技引領中小學生!《航天科學家進校園倡議書》發布
    「2020中國拔尖創新人才(航天)協同培養」校長論壇圓滿開展。其中,全國航天科學普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田如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教授劉勇和周炳紅教授以及航天科普專家俞俊生等科學家共同發起「科學家走進校園」活動倡議,希望廣大中小學定期組織航天科學教育,邀請航天專家進校園,以多種形式開展科普活動,配合學校全面育人。
  • 航天科技其實就在你身邊 全球首款太空實驗室精華液誕生
    50年間,中國從未停止航天事業的前進腳步,一代又一代的太空飛行器發射、一次又一次的航天科技創舉如今依然歷歷在目。仰望蒼穹,伽藍集團腳踏實地鑽研航天科技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與天宮一號對接,這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進入應用飛行階段,而這一天對伽藍集團JALA來說也是一個裡程碑。
  • 「讓蟲草走進尋常百姓家」
    這個門檻成為尋常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張曉君。虛歲60,精神矍鑠,說話有條不紊,一位典型的儒商。進入花甲的這一年,也是張曉君研究蟲草的第15個年頭,他培植的蟲草價格還和十多年前的一樣。在中國,他可能是把蟲草價格做到了最市井的一個人。
  • 航天中心醫院聯手北京大學建立航天醫學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日報10月15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為全面落實「十三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航天醫學等新興專業發展,提升航天中心醫院科技創新的實力,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航天醫學科技創新中心14日在京成立。來自航天中心醫院的領導、北京大學專家、中國航天科工系統領導、海內外知名科研機構、有關高等院校的近百位中外嘉賓出席了此次科創中心成立儀式。據介紹,科創中心的建立,旨在建設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國家航天醫學、醫學技術等新興交叉學科。
  • 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青年教師走進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走進航天科技集團八院509所和803所,開展了深入的交流學習活動。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509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青年教師參觀了509所下設利正衛星應用技術有限公司科技展館,參觀了商業航天、微型智能製造、智慧安防等展區,深入了解了利正衛星有限公司的科研創新之路。
  • 讓航天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
    編輯部堅持「品牌帶動、特色引領、內容取勝」的理念,立足大漠戈壁艱苦環境,紮根中國航天精神沃土,通過對接用戶需求、加強先期策劃、改進敘述模式、創新呈現形態等方式,聚焦大漠航天一線奮鬥者,展示中國航天人時代風採,讓航天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贏得了用戶粉絲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 吉林:科技成果轉化撬動產業創新
    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姻」,使科研成果走出「深閨」、走向產業,也使企業產品實現「點石成金」。   華陽集團把長白山區的玄武巖礦石變成優質纖維新材料,只是吉林省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老工業基地實現產業創新的一個縮影。   「老工業基地產業不創新,猶如雨天背稻草越走越沉。」吉林省委主要負責人的一句話說得很形象。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行超限感知創新學術論壇,推進太空探索「覓音...
    細雨霏霏,春意萌新,新學期開學之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超限感知創新學術論壇」於3月1日舉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曉靜院士,中國航天科技技術集團包為民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武向平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副校長李建東出席論壇,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南京大學、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多家院所的70多名專家學者參會。論壇由超限感知前沿科學中心主辦,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承辦。
  • 家電也能「上天入海」 科技讓神話成真
    而現在,神十上天,「蛟龍」入海,那些曾經只存在於神話故事中的場景,不僅變成了現實,更是伴隨著航天技術等高科技的應用普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熱議「中國最失意的五大神話人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過去人們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人們對於科技創新的關注在網絡時代得到了無限的放大,而這次,就連以往高高在上的神話人物都被拉了進來。
  • 仰望最亮「星」 勿忘造星人——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
    仰望最亮「星」 勿忘造星人——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題:仰望最亮「星」 勿忘造星人——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
  • 讓揚派盆景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為使國家級非遺——揚派盆景技藝走進尋常百姓家,近日,由瘦西湖景區揚派盆景博物館精心打造的瘦西湖盆景花藝直銷中心開放,其落址於瘦西湖公園東門,園林式的盆景藝術展銷,融盆景展銷、技藝展示以及DIY體驗於一體。
  • 航天科技九院704所:「我們的徵途不只是星辰大海」
    「我們的徵途不只是星辰大海」  航天科技九院704所航天技術應用產業不斷突破▲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704所研發的大氣探測雷射雷達系統正在測試。  但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高大上」的航天信息系統大所卻又離我們的生活如此接近。適逢704所建所6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了「神秘」的704所永豐基地,和大家一起探訪「高大上」的航天技術究竟是如何「接地氣」的。  「給大氣做一次CT掃描」  近年來,PM2.5成為國人熟悉的一個名詞。但是你知道霧霾天氣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有多少PM2.5嗎?
  • 校友李東:長徵五號是跨時代的航天科技創新
    人物小傳:李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師,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西北工業大學傑出校友。他主要從事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工作,是國防科技工業局科學技術委員會成員,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帶頭人。在我國多型火箭重大技術難題的攻關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全新方案和新的技術,全面突破了以12項重大關鍵技術和240餘項關鍵技術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科技強國創新科技展在海澱正式開展
    海澱創新科技展展示區域總面積 4800 平方米,通過「科技先鋒」「大國重器」「科技惠民」三大展區,充分運用文字、圖表、視頻、沙盤、實物展示、場景再現等多種形式,展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和戰略布局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的一批傑出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展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惠及民生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及產品。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 「科技強國」創新科技展亮相海澱公園
    海澱創新科技展展示區域總面積 4800 平方米,通過「科技先鋒」「大國重器」「科技惠民」三大展區,充分運用文字、圖表、視頻、沙盤、實物展示、場景再現等多種形式,展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和戰略布局;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的一批傑出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展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惠及民生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及產品。
  • 吉林:科技成果轉化撬動產業創新 點石成金
    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姻」,使科研成果走出「深閨」、走向產業,也使企業產品實現「點石成金」。  華陽集團把長白山區的玄武巖礦石變成優質纖維新材料,只是吉林省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老工業基地實現產業創新的一個縮影。  「老工業基地產業不創新,猶如雨天背稻草越走越沉。」吉林省委主要負責人的一句話說得很形象。
  • 科技創新與國家意志
    而要讓企業真正把科技創新作為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首先要確保科技創新成為支持企業利潤的增長第一生產力;第二要讓不搞科技創新的企業受到市場以及體制的懲罰。然而,國家動員在企業創新方面實際上很難滿足這兩個條件。
  • 《太空花園》航天科普藝術展在曲江創意谷啟幕
    8月28日,陝西六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海南航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太空花園》-航天科普藝術展在曲江創意谷正式啟動。相關領導及媒體代表出席了本次展會的啟動儀式,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本次展會預示著全球頂級創意美學科技企業與中國航天IP的首次結合,他們的跨界合作,不僅順應了當下的時代潮流,更符合青年一代的審美要求,航天科普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的新形式,必將會打造出一場獨一無二的視聽盛宴。活動現場,海南航天總經理劉現波先生和省工商聯副主席鄭佩宏先生均表達了各自對本次《太空花園》-航天科普藝術展的獨特見解。
  • 6G、太空經濟……專家學者高交會上熱議未來科技
    6G、太空經濟……專家學者高交會上熱議未來科技 2020-11-13 20:58: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 責任編輯: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