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哲學著作的集大成者。
而觀今宜鑑古,《易經》裡的學問到如今還深深的影響著世人。
2019年隨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大熱,國漫崛起,電影圍繞著主題:「我命由我不由天」展開,講述主角哪吒通過自身努力與命運抗爭的熱血故事。
其實劇中「我命由我不由天」所闡述的道理在《易經》中則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出自《易經》第十四個卦《大有》卦的上九爻。
「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作為一句自我勉勵的哲言,而現在人們常把「自」誤解為「來自」,即只要上天保佑就萬事大吉了,變成人們過分依賴上蒼的祈佑。
其實呀,自天佑之的「自」最早是「自己」的意思。自己努力,老天才會幫助我們,也就是天助己助者。
而細說我國歷史,要說「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的勵志第一人當屬則天女皇:她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位正統的女皇帝:67歲即位,82歲去世,在位15年。回顧武則天的一生,可謂是把「勵志,努力」詮釋到了極致。
武則天出生於公元624年,幼年喪父,武姓是小族,無爵位財富可繼承,母親又為繼室,家中的繼兄們也經常欺辱她們母女,日子過的悽苦。
公元637年,年滿14歲的武則天,被選入宮,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但一直到唐太宗去世,12年間,武才人還是武才人,晉升無望,她的人生行到此處可謂「失敗」。
皇帝駕崩,根據唐朝禮制,後宮無生育的嬪妃都要到感業寺出家,青燈古佛,了此餘生。顯然,這不是我們則天女皇的做派。在唐太宗重病期間,武媚娘對太子李治噓寒問暖,暗生情愫。
太子即位,利用新皇到感業寺祈福的契機,武媚娘贈與李治一首《如意娘》,訴說舊時情誼,寫的楚楚動人。
顯然,命運總是親睞那些有備而來的幸運兒——公元651年,做了兩年尼姑的武媚娘重新回到後宮,開始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
這時候的武媚娘28歲,是唐高宗李治的三品昭儀。而後的五年,她打敗了寵妃蕭淑妃,扳倒了王皇后,母儀天下。
在此後的30年間,她與唐高宗並稱「二聖」共同管理朝政,幫助夫君鞏固皇權,在此期間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論能力。到了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帝,國號為「周」。
以古鑑今, 幼時的媚娘出生寒門,她可能怎麼也不可能想到自己會成為民族帝王史上絕無僅有的一筆,但是後來的武則天通過自己的努力告訴了世人——只有真正的自主之人,才能傲立於世,開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認同。
勇於駕馭自己的命運,命運在手,路在腳下!
參考文獻:
《周易正宗》馬亙君著,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版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圭眾
主編:幾枝
副主編:拾雨
排版:春來
關注我,一起挖掘更多文化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