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排川劇《十五貫》今日首演

2020-12-12 四川日報

復排川劇《十五貫》今日首演

    本報訊(記者 張良娟)8月24日,四川省川劇院「周日戲聚」將上演新創排的川劇傳統大幕戲《十五貫》,為戲迷一展川劇崑腔的魅力。
    《十五貫》根據小說《醒世恆言》中的名篇《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個由十五貫銅錢引發的命案,以及在斷案過程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故事。1956年,該劇由浙江崑蘇劇團首演,1957年由重慶市川劇院移植成為川劇。由於是從崑曲移植而來,所以川劇《十五貫》中有不少崑腔唱段。
    此前,川劇《十五貫》由重慶市川劇院演出,並未在成都演出。此次四川省川劇院選擇復排《十五貫》,特意請來曾經在該劇中擔任主演的老川劇藝術家熊煥文擔任導演,並由劇院中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在劇中飾演主角的國家一級演員熊憲剛告訴記者,作為一臺傳統川劇,《十五貫》劇情跌宕起伏,意外頻出,非常有吸引力,而劇中的反面角色也非常有看頭。

相關焦點

  • 川劇傳統戲《白蛇傳》復排後首演 現三米長水袖
    原標題:川劇傳統戲《白蛇傳》復排後首演 現三米長水袖  本周日下午兩點,在經過兩個月緊鑼密鼓地準備之後,省川劇院精心復排而成的川劇傳統戲《白蛇傳》將在省川劇院劇場和蓉城戲迷們正式見面!   記者了解到,《白蛇傳》一直以來都是省川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曾代表川劇於上世紀80年代首次打開國際演出市場的大門。本版《白蛇傳》在保留過去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為了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特別新增現代元素,對舞美、燈光等都進行了加工,營造出絢麗的古典神話之美。此外,全劇時間從兩小時二十多分壓縮至兩小時內,劇情更加精煉。
  • 經典川劇《變臉》復演 新面孔徵服觀眾
    水上漂與狗娃(《變臉》劇照)川劇《變臉》於1997年首演,講述了變臉藝人「水上漂」對被拐賣女孩「狗娃」由偏執狹隘到真心接受的一段羈絆故事;是由巴蜀鬼才魏明倫編劇任庭芳作為復排版《變臉》的導演之一,認為川劇傳承根本在人,而今天新面孔徵服了觀眾,他看到了人才的接續。
  • 音樂劇《九九豔陽天》復排首演
    金山網訊 (司馬珂)11日晚,原創音樂劇《九九豔陽天》在句容大劇院復排首演,同時迎來江蘇省舞臺精品重點扶持項目的審查驗收。市長徐曙海、省文旅廳副廳長常勝梅、副市長潘早雲、市政府秘書長賈晟出席並觀演。音樂劇《九九豔陽天》是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劇目。
  • 粵劇《花木蘭》復排首演
    廣東粵劇院供圖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子茗 通訊員/梁彥蘭)9月11、12日晚,由國家二級演員嚴金鳳、朱紅星,國家一級演員劉建科、冼鑑棠、王燕飛等主演的大型古裝粵劇《花木蘭》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復排首演。粵劇《花木蘭》取材於木蘭從軍保家衛國的傳奇故事。該劇由著名粵劇藝術家郎筠玉首演於上世紀50年代,她塑造的忠孝兩全、英勇善戰的花木蘭形象早已成為經典。
  • 浙江崑劇傳揚《十五貫》的品牌精髓(組圖)
    承載著浙昆「傳、世、盛、秀、萬」五代人五十七年辛勤傳延的崑劇《十五貫》,在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評選中榮獲「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而此前《十五貫》與新編崑劇歷史劇《公孫子都》又從眾多崑劇傳統、新創劇目的評選中,雙雙入選「全國崑曲十大優秀劇目」。  2013年1月27日晚,崑劇《十五貫》全國巡演的啟動儀式在杭州劇院舉行。
  • 視頻|復排版經典川劇《變臉》到底怎樣?彩排對公眾開放,首批觀眾...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11月30日,復排版經典川劇《變臉》進入了最後階段緊張的彩排當中。而63歲的楊華秀,是一位看過老闆《變臉》的資深戲迷,「新版經典川劇既傳承了老版的韻味,同時也做了一些自己的新探索,總體來說我覺得挺不錯的,現在能有川劇看,我們就很開心,後期細節打磨到位,這部劇在全國巡演都會很受歡迎。」戲迷們都表示,非常期待川劇能出更多作品,讓大伙兒重回「有好戲看」的日子。
  • 青春版小劇場川劇《桂英與王魁》本月將首演
    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出品,著名劇作家徐棻任編劇,青年導演張瑩執導,梅花獎獲得者虞佳領銜主演,多位青年川劇90後,00後參與的青春小劇場川劇《桂英與王魁》,將於6月在成都少城劇場首演。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成都川劇研究院自疫期以來推出的首部小劇場作品。
  • 經典重現 萬州啟動挖掘整理復排川劇傳統折子戲工程紀實
    今年,萬州區文化旅遊委正式啟動挖掘整理復排傳統折子戲工程,邀請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許明恥,重慶川劇院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黃榮華,一級演員張建平,川劇著名司鼓吳子健等多位戲劇名家來到重慶市三峽川劇藝術研究傳承中心,面授川劇各種技藝,傳承優秀傳統折子戲,助推「中國戲劇?
  • 山東省京劇院復排《奇襲白虎團》在濟南首演
    ,於7月31日晚在濟南首演,歌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奇襲白虎團》復排導演白雲明曾參加過該劇電影版的拍攝,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與電影版相比,此次上演的京劇劇目沒有太多改動,不過對演員的要求變高,不僅要能文會唱,還要能武,挑戰雲裡翻、翻鐵絲網等高難度動作,力求把軍人的氣場表現出來。
  • 大型原創現代川劇《糖坊風雲》在內江市川劇團首演
    9月2日晚,大型原創現代川劇《糖坊風雲》在內江市川劇團首演,有400餘名觀眾現場觀看。《糖坊風雲》是內江川劇團歷時四年打造的本土現代大型川劇,展現了內江糖業支援抗戰事業的故事,以及內江兒女抗戰時期所做出的貢獻。
  • 穆瑞璋:山東省京劇院復排《奇襲白虎團》在濟南首演
    為了復排這一看家老戲,山東省京劇院於今年5月中旬組建創作班子,邀請了原《奇襲白虎團》劇組並參加過電影拍攝的白雲明先生、張連成先生擔任復排導演,全院上下發揚「一棵菜」精神,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排練、修改潤色,重現了這部經典劇目的精氣神兒和動人故事。7月31日晚,在濟南梨園大劇院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得到專家及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 兩朵「梅花」擔綱 川劇《金沙江畔》9月首演
    作為四川省川劇院今年重點打造的劇目,川劇《金沙江畔》近日在成都舉行劇組建組會並展開排練,預計將於今年9月初在成都首演。該劇演員陣容強大,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淑梅、劉誼領銜主演,川劇名家熊憲、優秀青年川劇演員楊坤昊等參加演出。
  • 大型抗疫題材現代川劇《醫者仁心》首演啟動儀式在合江隆重舉行!
    四川省川劇院和合江縣川劇團堅決扛起「培根鑄魂」的文藝使命,聚焦「致敬偉大抗疫精神、加強院團交流合作、推進川劇創新傳承」,合作排演大型抗疫題材現代川劇《醫者仁心》。10月15日晚,於合江縣川劇團隆重舉行首演啟動儀式並成功首演。
  • 國家京劇院2017年重點復排劇目現代京劇《蝶戀花》首演
    國家京劇院2017年重點復排劇目現代京劇《蝶戀花》首演 2017-《蝶戀花》28日晚在梅蘭芳大劇院首演。作為原版「楊開慧」扮演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此次擔綱復排總導演,力求經典重現。  現代京劇《蝶戀花》取名自毛澤東主席寫於1957年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由國家京劇院1977年創編,李維康領銜主演。該劇描寫了毛澤東主席的妻子、革命烈士楊開慧堅持同國民黨反動派做地下鬥爭,最後英勇就義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精神。
  • 《野火春風鬥古城》首演在即 復排陣容強大
    現代評劇《野火春風鬥古城》將於8月1日建軍節在北京地質禮堂首演,進而將拉開全國巡演的序幕。  評劇《野火春風鬥古城》是中國評劇院1959年根據李英儒同名小說改編演出的。當年由馬泰、喜彩蓮、於萍、席寶昆、陳紹舫、魏榮元、李義芬等主演。
  • 中國歌劇史上首部抒情歌劇《傷逝》復排將在福州首演
    中國歌劇史上首部抒情歌劇《傷逝》復排將在福州首演 2016-04-20 20:11:10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4月20日,中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劇《傷逝》復排首演新聞發布會在福建大劇院舉行
  • 黃繼光英雄形象再現舞臺——經典歌劇《同心結》復排在蓉首演
    「太陽出來囉喂,喜洋洋喲……」反映黃繼光英雄事跡的歌劇《同心結》近日復排完成並在成都首演,伴隨著這首親切的四川民歌,黃繼光告別親人,告別故鄉,奔向了前線。  此次復排歌劇《同心結》,在保持原有藝術本體、藝術規格和高品質的基礎上,進行重新編排、演繹,進一步深化了愛國主義主題。該劇利用新的配器技法,豐滿織體、和聲,進一步增強宏大敘事和音樂的交響性。  首演現場,帷幕緩緩拉開。指揮一揮棒,雄渾的音樂便從舞臺前面的樂池中響起,觀眾為之一振,瞬間入戲。
  • 郫都區川劇「杜宇化鵑」成功首演
    郫都區川劇「杜宇化鵑」成功首演   早報訊(記者 李玥林)有著2300餘年建縣史的成都市郫都區,一直流傳著「杜宇化鵑」的動人傳說。9月28日,由成都市郫都區振興川劇團新編原創劇目《杜宇化鵑》走上了郫都區「百花齊放——舞臺藝術主題展演活動」的舞臺,為川劇發燒友們上演了「一齣好戲」。據悉,該劇講述了古蜀國兩位蜀王望帝和叢帝,帶領老百姓治水的豐功偉績。「望帝杜宇化鵑、啼血催春的動人傳說,為我們描繪了古蜀國帝王情系人民,和諧共生的政治智慧,抒發了古蜀帝王強國富民的愛民情懷。」振興川劇團的相關負責人說道。
  • 川劇《金沙江畔》首演 拉開第四屆川劇節帷幕
    川劇《金沙江畔》劇照本報訊 (記者 李雪豔 攝影報導) 作為第四屆川劇節開幕大戲,昨晚,由四川省川劇院打造的川劇《金沙江畔》在錦城藝術宮上演。值得一提的是,川劇《金沙江畔》中,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淑梅和劉誼聯袂上陣,分別飾演張秀和藏族公主珠瑪,她們的首度合作成為該劇一大亮點。川劇《金沙江畔》講述了紅軍長徵經過藏族同胞聚居區的故事,著力表現紅軍與人民之間的深厚魚水情。該劇通過「劫珠」「救珠」「找糧」「取水」「上山」「雲崖」6場戲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 況鍾與戲曲《十五貫》
    但誰也料想不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浙江崑蘇劇團赴北京演出的《十五貫》一劇,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使日薄西山的崑曲重獲新生。《十五貫》劇照《十五貫》一劇,寫的是明朝無錫知縣過於執,錯判尤葫蘆被殺案。劇情大意是明代,無錫縣屠戶尤葫蘆向人借的十五貫銅錢,準備買豬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