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論追求的是別一種價值

2021-01-10 海疆在線

近些年來,「普世價值」論已經成為時髦的理論包裝,除了一些人抽象地強調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以外,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以至某些現代新儒家的那一套陳腐主張,一時間都以「普世價值」為包裝而招搖過市。在當今世界還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根本不存在所謂「普世」的、超階級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鼓吹「普世價值」論者,一部分是為時髦所惑,另一部分則別有他圖,對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予以澄清和批判。

四種錯誤表現

簡要總結起來,「普世價值」論主要宣揚以下幾種歪理學說。

一是崇拜和迷信西方的抽象價值觀念和基本制度,說資本主義是人類「終極制度歸宿」。如有人說,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沒有必要去區分是姓『資』還是姓『社』」。又有人說,西方的民主一經產生,就具備了「普世」意義,從英國、美國推行民主以來,全世界2/3的地區都實行了民主,可見其「普世」的程度。還有人說,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是人類在長期進化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世界意義的價值準則,以及由這些準則所規定的基本制度,是「高文明境界」,是任何民族最終的制度進化歸宿。有人甚至說,西方是人類的西方,不是西方的西方;西方的觀念,不僅是西方的,也是全人類的觀念。這些人都把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稱為「世界文明的主流」或「人類文明的主流」,公然為「全盤西化論」翻案。

二是認為中國搞社會主義是「離開甚至背離了人類近代文明主流」,改革開放是向資本主義的「價值回歸」。如有人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必須融入人類文明主流,承認「普世價值」,同世界文明接軌。又有人說,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重新融入世界文明,人權、法治、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日漸成為我們文明中的核心價值。還有人說,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社會、文化的理論創新,我們都必須以「普世價值」為尺度。這些說法,顯然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誤解,企圖誤導中國的發展。

三是認為「解放思想」就是要「確立普世價值」,並把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歸結和歪曲為「普世價值」。有位大學教授認為,解放思想應該有個核心目標,這個核心目標就是價值體系,解放思想就是要確立「普世價值」。他說:「以人為本是個綱,要貫徹這個綱,就需要民主、自由、人權等一整套『普世價值』,就是需要價值觀的轉變。『普世價值』不能確立起來,就不會是以人為本。所以價值觀問題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個基礎性問題。」

四是以「學術」或「理論」的方式張揚「普世價值」,公開主張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方面,他們張揚「普世價值」和所謂「解放思想」,就是鼓吹「要從『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來界定社會主義』這個觀念中解放出來」,「要從公有制主體的錯誤觀念中解放出來」,其目的就是希望私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主體,實現私有化。另一方面,他們張揚「普世價值」,主要鎖定在所謂「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上,美其名曰「民主憲政」,即妄圖在中國實行西方的特別是像美國那樣的資產階級「現代民主制度」。他們甚至公然要中國共產黨「放棄列寧『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提法」,說「中國共產黨要獲得新生,也必然要走國民黨走過的憲政之路」。顯然,問題的實質是這些人通過他們所曲解的「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要誤導中國走上他們嚮往的資本主義道路,還美其名曰,「應該走向以瑞典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道路。」

問題實質所在

「普世價值」論甚囂塵上這個事實,突出表明其中一些人並不認同黨中央關於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向的歷史總結和重要論斷,而要從別的方向去尋找出路,並且認為已經到了「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於是就從美國和西方話語霸權的體系中撿起了關於「普世價值」的觀點,作為鼓吹改旗易幟和進行論證的思想武器。為此,他們總要極力歪曲、抹黑、否定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歷史,力圖打著「普世」的旗號來消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學者指出:「普世價值」論的宣揚者「想方設法用西方的『普世價值』取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新成果,以所謂人類文明中一切美好的東西就是『普世價值』為幌子,以學術自由的名義行使思想專制」,企圖獲得一種至上性和主導性的姿態,目的無非是將馬克思主義驅除出當代中國的話語語境,徹底改變中國社會制度的性質。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鬥爭,集中表現在四項基本原則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對立,「普世價值」論和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潮,矛頭都是指向四項基本原則的。正如中宣部編寫的《六個「為什麼」》中所說,近些年來,一些人不顧我國國情,不顧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無視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歷史結論,鼓吹要搞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聲稱西方所說的民主、自由、人權是「普世價值」,我國的發展要以它們為準則。這些觀點和社會思潮的實質,就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取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

顯然,所謂「普世價值」,其實質上就是美國的價值觀,目的是要求中國從經濟到政治和文化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即實現他們的所謂「融入世界主流文明」。有學者從幾個方面概括了「普世價值」論的實質:「普世價值」的政治實質是企圖改變我國發展民主政治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方向,按所謂「普世價值」即借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國的政治制度;其思想上的指向是企圖廢除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為圭臬,衝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經濟制度方面為全盤私有化製造輿論,力圖搞垮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在國家統一問題上,迎合西方敵對勢力,支持、配合「藏獨」、「臺獨」等分裂勢力,站在了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對立面上。這些概括,對於「普世價值」實質的揭示基本上是客觀的。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對於在中國到底「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根本問題的又一次莊嚴宣示。由此也可以看出,「普世價值」論追求的正是別一種價值。

基本因應之策

從根本上批判「普世價值」論,必須樹立兩個方面的思想認識。

一方面,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和階級分析方法為指導。列寧指出:「必須牢牢把握住社會劃分為階級的事實,階級統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並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問題。」不同的利益主體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是因為歸根到底價值觀的根源是一定的經濟關係,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才能了解嗎?既然如此,把在一定的經濟關係和社會存在之上產生出來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普遍化、神聖化、絕對化為適用於一切社會所有主體的「普世價值」,無疑在理論上是根本站不住的。一些人熱衷鼓吹的「普世價值」觀在理論上的根本錯誤,就是否認價值觀的歷史性和階級性。既然拒絕對一定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就不可避免地走到迷戀超歷史、超階級的所謂「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方面去。

目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個「軟肋」,就是廣泛地存在非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即一些人在反對「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口號的同時,走向另一個極端——「階級鬥爭熄滅論」,對於我國「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的階級鬥爭」的客觀事實,他們熟視無睹;對於當今世界整體上還是階級社會,他們不以為然。因此,一些人極力迴避和放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其實,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觀察國內外與階級鬥爭有關的複雜社會現象的「鑰匙」和「指導線索」;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在世界各國的階級和階級鬥爭完全消滅以前,是不可能「過時」和失效的,而必須結合各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加以應用和不斷發展。

另一方面,不奢談「普世價值」,又要在實踐中通過揚棄吸收歷史上和外國有進步作用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有益內容。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觀念,雖然歸根到底是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的產物,但首先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因此,我們既否定凌駕於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永恆道德」、「普世價值」,認為對於道德傳統、倫理文化應當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又強調必須立足於今天新的時代實踐,通過揚棄,吸收外國文明優秀成果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精華。

比如,關於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當今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宣揚說:「要建立一種強有力的意識形態,把儒學重塑為遍及全球的現代宗教」,儼然視其為「普世價值」。新儒家的那一套儒家原教旨主義的主張,歷史倒退色彩濃厚且荒唐,而且被他們納入了「用儒學取代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鬥爭的軌道。這樣也就勢必曲解傳統文化的精華,嚴重妨害對於真正優秀傳統文化的揚棄和利用。再如,對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對倫理文化的揚棄,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要看它對於人民的態度如何和在歷史上有無進步的意義而分別採取不同的態度,把批判、繼承、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立足於新的時代實踐,造成傳統從舊質向新質轉化,實現對古代優良傳統的批判繼承與超越。

總之,要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既反對全盤拋棄的歷史虛無主義,又反對全盤吸收的文化保守主義,努力在批判繼承中實現創新。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建黨史研究室主任)

相關焦點

  • 論沸沸揚揚之「普世價值」
    頻頻出現在中國媒體的「普世價值」,其所指到底為何?這種被理解為具有普世性的價值,究竟是一種普遍存在,抑或僅僅是某些民族和國家將自己的價值體系普遍化?西方近代以來的發展,和普世價值有何種聯繫?怎樣才能讓普世價值真正具有普遍意義?議論沸沸揚揚,卻很少有人給出清楚論述。 是普遍存在還是主觀設定?
  • 殊別價值與普世價值之間:文明衝突的另一面
    本文試圖通過對文明內部價值構成的剖析來對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 1作一個簡要的評估。  從價值構成上看,每一種文明都含有殊別價值和普世價值兩種成分以及相應的制度。儒教文明的殊別價值主要來自孔子等人創立的儒家教化;伊斯蘭教的殊別價值主要來自於《古蘭經》;基督教的殊別價值則主要來自《聖經》。正是這些殊別價值把各種文明相互區分開來。從殊別價值的角度看,每一種文明都是平等的,彼此無高低之分。
  • 認清「普世價值」的真實價值取向
    近年來,以自由、民主、人權等為主要內容的西方「普世價值」觀念在我國思想理論界造成了不小影響。受此影響,有人聲稱「改革開放成就是學習和實踐普世價值的結果」,有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普世價值」混為一談,甚至危言聳聽地說「拒斥普世價值,將失去做人類社會正常成員的資格」。
  • 為什麼說「普世價值」不是當代的價值共識
    ■推行「普世價值」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霸權利益為根本,以維持和鞏固歐美主導的世界利益格局為追求,損害他國主權和核心利益、危害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不安寧的重要根源。■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和「普世價值」是兩種對立的政治性話語,反映的是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優秀文化傳統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 環球時報刊文:普世價值是西方中心論幻覺
    現代意義的「普世價值」起源於啟蒙運動,由於啟蒙運動反宗教的特徵,雖然也接受了普世的概念,但是,這個世俗化的「普世」一般使用universal這個詞,以顯示與基督教的區別。以1789年《人權宣言》為標誌,資產階級革命的精神成果就是以政治普世價值取代了宗教普世價值。近代科學革命,強化了西方「發現」人類普世價值的中心論與優越感,代表性的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 普世價值是什麼?
    普世價值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價值,普世價值的核心內容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
  • 如何正確認識普世價值的政治實質?
    普世價值是一個關係我們走什麼路、舉什麼旗的關鍵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普世價值的批判在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普世價值的政治實質    侯惠勤:普世價值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
  • 汪亭友 丁晨:「普世價值」論的認識誤區及其實質與危害
    這是一股有著鮮明政治傾向和價值指向的錯誤思潮,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普世價值」。  關鍵詞:「普世價值」;西方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包括「普世價值」在內的各種錯誤思潮。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掀開西方「普世價值」的面紗
    有關「普世價值」的爭論,近年來延續不絕。認同西方「普世價值」者認為,西方國家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應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怎麼能否定呢?我們不是也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嗎?我們不也講人權嗎?進而提出,誰否定「普世價值」,誰就是站在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的對立面。
  • 西方普世價值的危害與後果
    近年來,「普世價值」經常見諸於國內報刊網絡等媒體,並成為普通大眾口中的流行詞。然而,當我們從其抽象的詞語轉向具體的內容時,就會發現普世價值存在諸多的錯誤和危害。  首先,「普世價值」論者企圖將西方價值標籤化。「普世」一詞源於西方對內整合、對外擴張的宗教概念。
  • 莫把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混為一談
    顯然,這些認識忽視甚至無視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的本質差異,從而把二者混為一談了。  「普世價值」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價值是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滿足和意義。在現實世界,人的主體形態是多層次、多樣化的,主客體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因此,並不存在超越時空、永恆不變的價值觀念。「普世價值」實際上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
  • 西方「普世價值」註定只是「南柯一夢」
    在今天的文化交往和交鋒中,為什麼有人會杜撰出「普世價值」的神話?我們可以從當今世界的特徵及文明衝突等話題中看出它的虛幻性。 「普世價值」何以成為假象 作為一種人文主義思潮,自由民主價值觀在反對封建主義和神權政治的鬥爭中確實起過很大的作用。其最大的功績就是破除了封建社會的人身依附關係和神對人的精神統治,實現了人的自我解放和覺醒。
  • 「價值普世性」與「普世價值觀」之爭
    現代意義的「普世價值」起源於啟蒙運動,由於啟蒙運動反宗教的特徵,雖然也接受了普世的概念,但是,這個世俗化的「普世」一般使用universal這個詞,以顯示與基督教的區別。以1789年《人權宣言》為標誌,資產階級革命的精神成果就是以政治普世價值取代了宗教普世價值。近代科學革命,強化了西方「發現」人類普世價值的中心論與優越感,代表性的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 唐利如:「普世價值」的理性解讀
    說起「普世價值」,有人將其視為靈丹妙藥,也有人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截然不同的認識?「普世價值」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普世價值」?為此,需要對「普世價值」進行理性解讀。
  • 認清西方「普世價值」滲透的實質
    少數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西方敵對勢力對外採取不同的方式、載體,特別是借用網絡媒體傳播、滲透所謂「普世價值」。「這些人真的是要說什麼『普世價值』嗎?根本不是,他們是掛羊頭賣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最終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 什麼是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就是普遍適用這個世界的價值,是人類文化中的共性。
  • 求是|「普世價值」的理論誤區和制度陷阱
    ■ 推行「普世價值」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霸權利益為根本,以維持和鞏固歐美主導的世界利益格局為追求,損害他國主權和核心利益、危害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不安寧的重要根源。■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和「普世價值」是兩種對立的政治性話語,反映的是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 美國為什麼熱衷於推廣「普世價值」
    大多數學者則認可「價值相對論」,認為不存在所謂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等理念都有階級性、歷史性、區域性,「不同種群、國家的利益需求千差萬別,根本不可能產生對誰都適用的『普遍價值』」。還有一種折衷觀點,既反對簡單地把西方價值當作「普世價值」,又反對把中國特色與人類的「普遍價值」格格不入。
  • 什麼是普世價值
    說到普世價值,一直以來好像是洪水猛獸一樣。大多數人也不敢涉及這話題,因而,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到了頂置圖片。對於我來說,這裡面每個詞都適用普世價值。普世價值的定義,可以去百度或者查閱工具書。每個人對於其內涵都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廣泛的共識就是,普遍適用的,沒有爭議的,共同倡導或者遵守的一種規範。普世價值,核心在於普遍適用。
  • 是否存在普世價值?
    今年的話題更多,疫情,BLM,中美,最後又回到川普。江湖還在,我感覺自己好像飄走了一樣。我又回到一個人單向接收信息的老路上,覺得對的會在腦子裡留下痕跡,不對的、沒意思的就隨它去吧,過幾天也忘了。 這並非我獨有的經歷,我想大部分人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