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一星者,雖遠必誅)
文/mrpuppybunny
你給《流浪地球》打一星,我就給你豆瓣一星好評。
《流浪地球》擁躉與豆瓣的決裂,比《流浪地球》科幻,比現實魔幻。
有人說,因為一部電影就上綱上線,非蠢即壞。《戰狼2》之後,相似的情節又發生在了《流浪地球》的身上,有人稱後者為星際版《戰狼》,「戰狼」吳京出演了這兩部電影。
一言不合就一星
從《流浪地球》上映到現在的7天時間裡,它經歷了「中國科幻拓荒之作」「中國科幻元年」「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國科幻一大步」的褒獎,和與之相差甚遠的1星差評。豆瓣評分從8.4滑落至7.9,評價兩極分化:好評率68%,差評14%,這直接導致了一場對戰——
《流浪地球》的粉絲湧入App Store給豆瓣打一星,同時安卓端也被攻陷。目前,豆瓣App的評分跌至4.8分,惡意差評還在不斷增加。
(網易編輯註:有部分網友稱,某帳號在打四星後獲得高贊,突然又改成一星,獲得的點讚卻沒有清零;同時也有網友質疑,《流浪地球》打1星的比例僅有2.2%,但在熱門短評和影評裡,1星的評論卻長期霸佔頂端,指責豆瓣的推薦機制有問題。)
更有甚者,已經開始卸載豆瓣:
最近有一個截圖流傳於各個公眾號,說給《流浪地球》打一星的評論,並不是針對電影本身就事論事,而是扯上了愛國情懷和吳京,如——
中國科幻電影不容易,一星鼓勵一下。
有吳京的一律一分。
這個電影8.4分,良心不會痛嗎?
這部電影集齊了我所有討厭的演員,必須0分……
那麼目前在豆瓣,熱門好評和差評都是怎麼樣的呢?
好評:
差評:
正反雙方的觀點都非常鮮明。而最後這一點——對價值觀不認同,或者說是對電影中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反感——才是這場「飯圈撕裂」的導火索。
短短7天,關於《流浪地球》的討論已經突破了「硬科幻還是災難片」的範疇,逐漸走上了一個新的方向:政治正確、道德綁架、戰狼精神。
除了網友之間的割裂,媒體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人民日報》在評論文章《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無疑將民族主義推向了高潮,它突出了「流浪地球」的中國特色:「在拯救地球這個經典到甚至有些爛俗的母題上,歐美人的思路往往是派出探險隊尋找新家園,而《流浪地球》則體現出中國人安土重遷的老傳統——對生活了300萬年的『祖宅』不離不棄」,「中國科幻的內核一直有別於歐美科幻,《流浪地球》體現的是一種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因此,雖然《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國科幻電影,但絲毫沒有刻意凸顯中國的地位,恰恰相反,電影弱化了中國人的身份,將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這是其區別於好萊塢電影的重要之處,而『天下大同』也是中國人對美好社會的一個共識和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與之對比,《紐約時報》在《<流浪地球>:中國電影業加入「太空競賽」》一文中的評價更加中立:「與《紅海行動》和兩部英雄痛打西方惡棍的蘭博式《戰狼》不同,《流浪地球》並不帶有沙文主義色彩,儘管該片中也有《戰狼》系列的主角吳京。」
《新京報》下面的一個公眾號「沸騰」在《<流浪地球>雖好,但「降維打擊」了原著的價值觀》一文中,作者宋金波指出,改編之後的《流浪地球》在其內核上其實是「反劉慈欣」的:「在原著中,角色的種族、國家屬性被淡化。原著中,主人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而最後,由於不信任聯合政府而產生的叛軍,以及被處死的五千名地球派,都直指人性的弱點,也是對人性之惡的無情拷問。由此可見,原著是在努力做到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尺度上進行敘事。而在電影中,敘事的視角和情感被拉回到「國族榮辱」的層面,通過黑化其他國家小分隊的形象來反襯主角的英雄主義。」
公眾號「槍稿」則認為:「在齊聲讚美《流浪地球》的同時,網絡上出現了大量以檢索惡評並加以批鬥為職責的紅衛兵。上至權威媒體,下到私人公號,媒體和宣發的日趨同化,讓中國電影批評仿佛只允許有一種聲音。只有『正確』,沒有理性,這就像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根本上是按照『雖遠必誅』的邏輯進行普及的,只是為了激發『戰狼情緒』和民族主義狂熱」,「和《戰狼2》相似的是,很多人也被感動,然而這感動的原因並不是來自電影劇作本身的感染力,而是一種榮譽感,是那種中國式集體主義所常年灌輸的東西」。
隱藏在價值觀對峙背後的,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和現象——
否定我的五星好評=拿我的真情實感餵了狗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給豆瓣刷低分的人不會因為為其他電影打分急眼?
這裡提供兩個思路:
和同類平臺比,貓眼的評分普遍偏高。比如《流浪地球》在貓眼的評分高達9.3,《戰狼2》高達9.7。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對豆瓣的「著急上火」,其實還是對其權威性的認可。
和非同類打分平臺比(比如大眾點評、淘寶京東),因為被評價的對象背後映射的內容不同,相比餐廳、酒吧、商城或生活用品等等,豆瓣匯集的是人們對於影視文學作品的評價,它體現了個人愛好,以及個人品味和價值取向,是帶有個體情感的、主觀的「內容產品」。當《流浪地球》中的好評被否定時,就相當於否定了一個人心中的「佳作」,等於否定了他/她的價值觀,換句不好聽的話,這是「拿我的真情實感餵了狗」。
為什麼是豆瓣,為什麼老是豆瓣?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老是豆瓣?
「碰瓷豆瓣」已經成為這一兩年來中國電影圈形成的一股「風氣」。從畢志飛到《戰狼2》,總有一些群體以各種理由甩鍋豆瓣。對豆瓣的聲討也非常有規律性,是以一種政治運動的口吻進行討伐攻擊。
而此次《流浪地球》粉絲大戰豆瓣的內核,其實是大眾趣味和豆瓣主流用戶的價值觀衝突。
這雖然不是豆瓣第一次激怒大眾,但卻再一次揭示了豆瓣長此以往「脫離群眾、脫離大眾趣味」的狀態。豆瓣用戶的普遍觀影品味讓許多人,或者說大眾審美遭到鄙視,這一點早在《戰狼2》就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觀察者網發表的《<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國崛起的試金石》就寫道:「在以『豆瓣』為代表的社區,一批疑似具有某種應激創傷障礙的群體,以近似集體無意識的方式,自覺或者不自覺的站在西方教科書的立場上,以近似原教旨主義的虔誠和狂熱,做出了明確的回答:不允許、不可以、不要想;現實中不能做,電影中不能拍,科幻裡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應該想』,就是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它甚至還給批評者打了一個標籤,稱《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當程度上嚴格的扮演著原著中叛軍的角色。
而實際上,由於豆瓣的「用戶畫像」比較特殊,可以說,他們絕非大多數,這意味著,這種用戶畫像並不能代表中國普遍觀眾的欣賞水平、品味和觀影感受,更無法代表某個影視作品的精準受眾的審美趣味。
在多年的發展中,豆瓣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用戶群體,這與涵蓋儘可能多的群體樣本有直接衝突。這就造成了一種既尷尬又難以改變的現狀:人們依賴豆瓣,但不同意就與之對立。
「槍稿」作者楊時暘曾在《到底是什麼人想幹掉豆瓣》中寫道:「無論電影、電視劇抑或書籍,幾乎所有文化精神產品在豆瓣的評分都被媒體廣泛引用;某種程度上說,相較而言,豆瓣的評分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值得公眾信賴的出處。」這個時代,少有人再願意做一個提供外部價值,卻不怎麼賺錢的項目。與豆瓣打分一體兩面的,就是它的「窮酸感」。
與豆瓣對峙將會是大眾唯一的選擇嗎?那些攻擊豆瓣主流用戶群體價值觀的用戶,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豆瓣」,這將是整起口水戰中,唯一能夠產生正向價值的可能。
最後一點忠告:理性愛國,文化自信。
感謝虎嗅首席評論員伯通對本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