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真正迎來了爆發。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擁有的造車新勢力車企數量不下50家,這意味著近4-5年的時間,國內擁有的造車新勢力數量已經達到傳統車企的一半。在這眾多造車新勢力中,已有超過15家已經取得到了發改委生產資質,有6家還拿到了雙資質。
那麼,經過近5年的發展,國內造車新勢力們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呢?最近,一個由太平洋汽車網發布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品牌累計銷量排行榜掀開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真實銷量的面紗。這個排行榜統計了自2017年至今,國內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累計銷量,各種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牌都可以在這個排行榜中找到它們的身影。
從這個排行榜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比較知名的蔚來、威馬、小鵬、理想、哪吒、雲度等各造車品牌一一在列。其中,2017年至2020年5月間蔚來的累計銷量為39476輛,名列第一;威馬21245輛、小鵬20552輛、哪吒14881輛、雲度10211輛、理想7666輛,分別位於2-6位。其它的品牌,其銷量數據基本可以說是低得可憐,包括像知名度也比較高的零跑汽車等。
筆者根據這個排行榜仔細研究了一下相關品牌的背景,發現在這銷量排名前列的幾個品牌中,最為特殊的似乎是雲度。為何這麼說?因為,雲度是其中最不「顯山露水」,但是卻又是真正具備雄厚的造車實力的一個被「低估」的品牌。
像蔚來、威馬、小鵬、哪吒、理想這些品牌,其成立背景皆是由汽車圈或網際網路科技圈的知名人士聯合網際網路科技品牌、接受風投資本等成立,而雲度卻是由福汽集團聯合莆田市政府投資成立的,妥妥的是一個「國資背景」新能源汽車品牌。因為這個投資和成立背景的不同,導致了這些造車品牌、企業的發展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
蔚來、威馬、小鵬、理想等汽車品牌因為有著極為深厚的網際網路基因,這些年在企業發展方面是以品牌塑造和宣傳為先;而雲度卻是傳承了福汽集團的工業基因,在企業發展方面是以生產、研發為先。這一區別也就導致了實際上起步較早、底子較好、銷量還不錯的雲度,其品牌知名度反正比不上理想、零跑、小鵬這些起步較晚,但是以品牌為先的網際網路造車品牌。在筆者的朋友圈中,就有很多人表示從未聽過雲度這個銷量第五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不過,投資或成立背景、品牌知名度並不能說明什麼,只有真實銷量最能說明問題。過去取得的真實銷售成績是這個企業或品牌的真正實力或能力的體現。雲度能夠在2年時間內推出3款車型,在3年時間內做到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前五,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依託於福汽集團的雲度是具有相當的實力和水平的。這既包括了技術與研發水平,同時也包括了銷售與市場、服務等各方面的基礎能力和基礎體系。
能說明問題的不僅僅是這個銷量排行榜,另外一個同樣由太平洋汽車發布的造車新勢力品牌專利申請數量排榜也能說明問題。在這個排行榜中,雲度以385個專利數位列排行榜第11名,其專利數量與排在第6-10名的幾個品牌差距也很小。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雲度這幾年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領域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而支撐雲度銷量位列前五的,正是這幾年雲度所攢下的「老本」——強大的技術與研發能力。這同時也印證了筆者之前的觀點,雲度在國內所有的造車新勢力中,是真正被「低估」的。
今年上半年,雲度因為各種原因一度不被看好,但在筆者看來,這要麼是短視,要麼是「心懷叵測」。今年因為行業結構的調整,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有很多造車新勢力都陷入了「絕境」之中,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更是直接爆雷,比如一個月內賽麟、拜騰、博郡三家造車新勢力接連「倒下」。
但是反觀雲度這邊,雖然因為疫情停工了一段時間,但是雲度並沒有閒著,反而是動作頻頻。先是原聯合創始人林密回歸擔任雲度CEO,然後新能源汽車業界大佬詹文章、傅振興接連加盟,雲度的生產線也早在6月份就全面恢復了運作,林密所宣稱的雲度「二次創業」也全面啟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雲度前幾年所累積下來的成果,由紮實的技術研發實力、優秀的市場與服務體系等組成的全方位造車實力,相信這也是雲度敢於再出發的底氣所在。
筆者想說,現在的困難是所有人、所有的品牌都需要面對的,能否克服困難、能否走出低谷,就需要各大品牌拿出真本事,拼「造車實力」了。2020年無疑會是汽車行業難熬的一年,對於新能源造車新勢力而言尤甚。希望國內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包括蔚來、理想、雲度等等,都能夠挺過這次疫情,「絕地逢生」迎來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