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婧曾是一名專職插畫師,在網絡上,她有一個更出名的稱號——「方艙手繪小姐姐」。新冠肺炎疫情最兇猛的時候,她是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裡的一名患者。治療期間,她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4月下旬,這些畫作結集出版,取名為《2020武漢日記:方艙「手繪小姐姐」的抗疫畫集》。
2020年1月21日,黎婧上完了春節前的最後一天班。23日,武漢封城。由於抗疫期間限制外出,武漢市民開始在網上超市下單,超市負責外送。她也加入了搶單大軍。
「平時我很少生病,但那幾天連續熬夜搶單,抵抗力下降了。」黎婧說。1月28日,她去了一趟藥店,買了一些備用藥。從2月1日起,連續幾天低燒。2月9日確診感染。她後來推測,自己可能就是在藥店裡被感染的。
確診的那天,武漢體育中心的方艙醫院還在建設中。她在酒店待了一天後被轉入社區醫院,又隔離了兩天,2月12日晚上住進了方艙醫院。
最初幾天,黎婧心情很鬱悶。一方面是擔心家人被感染,另一方面是擔心自己,她聽說有的患者病情變化很快,兩三天之內病情惡化,她不知道自己的情況會往哪個方向發展。直到2月17日,她得知家人都沒事,一下安心了。
「那天太陽也出來了。我在小廣場上曬太陽,心情特別好,就想畫畫。」她用從網上購買的一個筆記本和一根中性筆,畫了一張在太陽下雙手比「V」的自畫像。從此開始,黎婧把目光對準了照顧自己的醫護人員。「他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像個小胖子一樣,特別可愛。」
為了給大家鼓勁兒,醫護人員總是通過各種方式帶動氣氛,唱歌、跳舞、做操、聊天,這些都成了黎婧的創作素材。她用手機把醫護人員的工作片段拍下來,剪輯成一個個小視頻,再把一些有趣的畫面截圖,畫成一張張定格漫畫。
黎婧畫的第一位醫護人員是護士胡慧文,當時她正帶著病友跳舞,動作像在飛一樣,黎婧覺得很可愛,就把這一刻畫了下來。第二天,她一口氣畫了5張。第三天,一位名叫趙宏偉的男護士走過來,遞給她一沓白紙。
「他說我看到你在畫畫,覺得你應該需要。」黎婧回憶道,「因為不能出去買,這些紙是他從方艙各處搜集來的。平時他們記東西的白紙都會反覆用,我想他找這些紙也不容易。」
黎婧旁邊床位住著一位阿姨,有糖尿病。阿姨起初覺得自己症狀太重了,不斷地跟護士說想轉到重症醫院去。為了安撫她的情緒,一位醫生專門過來教了她一套呼吸操。黎婧看著阿姨跟隨醫生做呼吸操的情景,也拍了個小視頻,「方艙醫院裡並沒有生離死別,都是這種點點滴滴的小事」。
畫作一張張積累起來。在黎婧的筆下,穿戴厚重的醫護人員胖嘟嘟的,外形很萌,讓人聯想到《超能陸戰隊》裡的智能醫療機器人「大白」,很快獲得了大量關注。在網友的鼓勵下,黎婧開始不斷上傳方艙裡的真實生活,還配上自己的介紹。
「兩位『大白』推著小車在發飯;一位保潔員背著藥箱飛速地噴消毒劑,為了畫他,我跟著跑了好幾條通道;一位女護士在教我們『七步洗手法』,她說『為了保證你們每一個人的安全,我每次都洗這麼久』,我聽了特別感動。」
2月21日,黎婧做了新的核酸檢測。她畫下了得知結果時的場景,兩位「大白」告訴大家:「E區核酸全陰哦!」那一刻她高興極了。2月25日,黎婧正式出艙。
出艙後,黎婧的畫筆一直沒有停,「因為想記住的東西太多了」。有網友建議,除了「大白」的形象外,希望她能畫下醫護人員真實的樣子,讓大家看到、記住。
其實在方艙時,黎婧從來沒有見到過醫護人員真實的模樣。「他們始終穿著整套防護服,特別厚重,我只能看到他們的眼睛。」後來她親身體驗了一次穿防護服的感受。那次她去醫院複查,自己買了一套簡易防護服,比醫護人員穿的薄很多。即使這樣,穿上後都熱得不行。
「特別悶。我只戴了一層手套,覺得跟手一直粘在一起,很不舒服。聽說醫護人員至少戴兩層。」黎婧感到頭昏、心煩,想到醫護人員是在這種情況下工作,每天要做那麼多事,還要去照顧和安慰每一名病友,「真是太不容易了」。
前前後後加起來,黎婧已經畫了300多張。為了搜集資料,她發動了很多朋友,網友們提供素材。大家給她發來醫護人員的照片、視頻,還包括部分醫護人員家屬的資料。黎婧會了解清楚照片背後的故事,然後照著這些場景畫下來。
「雖然4萬多人不能畫全,但我想把31支援鄂醫療隊都畫到,哪怕有的省份只畫一張,也是一個代表。」黎婧說。
(《環球人物》2020年第10期 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