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2020-12-06 環球網

內容提要:中國制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權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中國制度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而來,能夠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不斷作出改革調整,具有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下簡稱中國制度)的優勢。那麼,中國制度優勢源自何處?這一制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體現中國人民意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這是中國制度具有強大優勢的重要根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體現了中國制度的價值追求。中國制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是保障人民權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的制度,因而具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有不竭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佔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超過15%,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這彰顯了中國制度的優勢。正是由於中國制度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能夠調動和激發最廣大人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社會創造活力才得以競相迸發,創新源泉才會充分湧流,才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蹟」。

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判斷一種制度優劣,關鍵要看其為誰服務、為誰謀利。堅持人民立場,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的制度,才能得到人民認同和支持。中國制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中國制度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保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促進實現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有機平衡,因而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能夠匯聚近14億中國人民的磅礴偉力。

促進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制度能夠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擁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事實證明,中國制度能夠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有力保證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內生性演化的制度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的社會土壤。」中國制度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而來。所以,中國制度與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現實國情相符合,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符合我國歷史傳承。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制度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確立的,也是在繼承我們黨民主革命時期探索的制度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確立的制度基礎上形成的。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都建立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實現了制度發展的「無縫銜接」,確保了制度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

符合我國文化傳統。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都帶有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積澱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優秀文化傳統,為中國制度奠定了堅實文化根基。例如,中國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既契合我國中央集權、多民族大一統的文化傳統,又體現現代政治文明發展成果。正因為如此,中國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夠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力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就在於這一制度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制度,必須與這個國家的現實國情相適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必須立足於這一基本國情,既不能超越階段,也不能落伍於時代。中國制度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初級階段的現實要求有機統一起來,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又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又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符合我國現實國情,因而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極大地激發社會活力,極大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具有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充分證明了中國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制度能夠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不斷作出改革調整,具有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

先進科學的制度。制度能夠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得益於制度設計的先進性、科學性。中國制度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具有鮮明中國特色,遵循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制度建設規律,是先進的、科學的制度。作為一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它為在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前提下改革完善各項體制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發揮制度優勢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改革創新的制度。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社會問題也在不斷產生,因而制度優勢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只有順應時代潮流,勇於改革創新,才能始終保持制度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度不斷發展、日臻完善,展現出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這種自我完善能力主要源自改革創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制度完善也永無止境。中國制度是改革創新的結果,也處在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結合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推進位度創新,努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讓中國制度更具優勢。

開放包容的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中國制度具有開放包容的特徵。它以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的態度吸收借鑑古今中外製度文明成果,避免其他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具有先進性、優越性。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實踐證明,中國制度既紮根中國大地,又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收借鑑其他制度文明成果,並伴隨實踐發展而不斷改革創新、發展完善,日益成熟、日益定型,其優越性也必將日益彰顯。

(執筆:王炳林 孫存良)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中國之治體現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具有深厚理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立場,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作為制度設計的根本原則,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追求。我們黨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夠發達這個實際,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實事求是,通過改革來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堅持獨立自主,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以強大的政治定力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
  • 新冠肺炎阻擊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新冠肺炎,年前開始籠罩中國。和全國人民一樣,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每天,疫情通報牽動著14億中國人的心。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2月12日)面對給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的疫情,中國科研工作者和醫護工作者將中國速度、中國效率發揮到了極致。隨著全國各地疫情防控力度加強,當前疫情總體形勢出現積極變化,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阻擊戰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 人民要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展現獨特優勢和魅力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從國家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制度選擇和制度建設,以制度的有效性增進位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建設發展中逐步確立人們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國家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的先進性、優越性是中國制度優勢的主要來源。
  • 制度優越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制度優越性的核心,是人民性。將保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方面展現制度要素所規定的人民性,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應有之義。保障人民權利,有效體現人民意志,激發人民創造力以及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地位,匯聚中國人民的磅礴偉力推動歷史發展前行。
  • 充分認識中國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
    這些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換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優越性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顯著優勢的根本依據。只有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才能從本源上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因此,《決定》要求:「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堅定製度自信。」
  • 評論丨繼續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 21財經APP 張立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
  • 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
    《決定》指出:「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堅定製度自信。」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強化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為全黨全社會全國人民所充分認識,為堅定製度自信提供堅實的前提。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彰顯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每年的「兩會」,既是中國人民參與國家管理、落實民主權利的關鍵期,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民主制度的「窗口期」。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召開,拉開了新的一年中國「政治季節」的序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制度是用來調整政治關係、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
  • 望海樓:更好地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從抗疫鬥爭到防汛救災,社會主義中國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時強調,各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永遠以人民利益為重,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惜代價,這正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 國際高度評價中國政治制度優勢:具獨創性和優越性
    中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國際社會密切關注中國政治,聚焦中國發展。國外專家學者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都具有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優勢。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在比較研究中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實踐中表現出的巨大優越性,為我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比較政治學,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研究提供了有利發展機遇、豐富研究材料和良好研究環境。進行比較政治學研究,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立場和方法。一些西方學者在研究中標榜「價值中立」。
  • 朱璐|制度優越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湯因比對世界多達二十六種文明進行了歷史梳理,對其起源、成長、衰落、解體進行了實證研究和分析,認為中華文化具有尤其獨特的制度內涵優勢。站在歷史交匯點上,胸懷「兩個大局」,我們該如何理解制度優越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制度優越性的核心是人民性首先,制度是文化的結晶,優秀文化對先進位度優勢的發揮有著倍增效應。
  • 更好地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望海樓)
    從抗疫鬥爭到防汛救災,社會主義中國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時強調,各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法治中國建設的科學理論依據
    全面從嚴治黨是執政黨管黨治黨的基本要求,執政黨管黨治黨要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首要的就是把權力關進憲法法律的籠子,通過有序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防止權力不受制度的監督,確保黨的各級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同時,其他「三個全面」對於全面依法治國也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與政治的辯證法
    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偏離和動搖。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政治立場。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制度理論何以重要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優勢要體現到治理績效上,制度競爭主要是治理績效的比較。一個國家治理績效好,能夠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制度優勢就能凸顯出來,在制度競爭中勝出就有了堅實基礎。
  • 從政治經濟學視角看我國制度優越性
    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優勢和特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公有制性質決定了生產關係在因生產力變化而變化的過程中是主動適應、主動求變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係隨生產力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具有顯著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特點。
  • 讀報丨人民日報整版刊文:中國制度何以管用
    【人民日報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中國之治」有力證明了中國制度科學管用。那麼,中國制度科學管用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中國之治」的制度邏輯(人民要論)辛鳴內容提要:「中國之治」得益於中國制度科學管用,具有合實際、合規律、合目的的制度邏輯。
  •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顯現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顯現 原標題:   作者:竹立家 國家行政學院紀檢監察室主任、教授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制度自信的「底氣」都源於一個社會所追求的
  • 人民日報:運用系統論構建制度哲學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