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2020-11-19 潤鈺堂

每次出差到北京必去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看展覽,這次遇上了囯博的「相由心生」展,頓生歡喜!

漢明帝建白馬寺,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南北朝至隋代,中國進入了多民族政權並立的階段,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山東位於南北交接地帶,獨有的經濟與政治地位,使得山東地區成為佛教的重要活動區域之一,山東地區逐漸成為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

博興位於山東北部,地處秦沂山脈北麓,黃河下遊南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發,隨著洛陽和定州工匠的遷入,博興成為山東北部金銅造像的中心。

博興地區出土的這批金銅及白陶、石雕佛造像大都為小型造像,多為平民或出家人出資製作,用於住家供養或隨身攜帶,造型樸拙,多不鎏金,衣紋運用細隆線雕刻而成,受南朝地區佛造像藝術的影響,大都為一鋪三尊式造像、覆蓮座、聯珠紋裝飾。這批佛造像上大都有明確的紀年銘文,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成為中國古代小型金銅佛造像斷代的標尺。

佛教中的禪語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參悟。「相由心生」一詞出自《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此處的「相」指的是物相,世間萬物的表現形式。相由心生就是說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觀感,由他的內心決定。

《無常經》裡還有一句話:「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相貌,會隨著內心的善惡而改變。所謂相,既是我們平日見到諸事物中的表象。我個人理解為人相與物相,人相很好理解,物相是指我們眼中所見到的各類事物;通俗地說,我們所看到的世間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例如現在是深秋,各地銀杏金黃,楓葉盡紅,我們開心愉悅,看到的就是滿目紅黃相間,是有著成熟韻味的金秋。如果我們不開心、憂愁,那看到的就是樹葉的飄零凋落,秋風蕭瑟寒意濃。心情好的時候看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好的時候看一切都是灰暗的,這就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也是「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最好的詮釋吧。

外在的相,影響了我們內在的清靜。吉祥法師說:相由心生,心清靜,眾相清靜,一個人能沉浸在佛法的安詳、智慧之中,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生氣煩惱,他能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輕易讓外在的相影響到他。內心寧靜、安詳、慈和,外在的相慢慢也會變得慈悲、善良,即使他長得不漂亮,但是他的一舉一動,也會給你帶來好感。

吉祥法師講:要有慈悲心,培養自己的柔軟;要有感恩心,成長自己的力量;要有智慧,不斷地開發自己清靜、安詳、和諧、感恩和知足的這種內在素質,讓自己不斷地強大起來,讓自己不斷地產生智慧,不糾結過去的麻煩,不糾纏別人的過錯,不生活在麻煩當中。

如果你能夠學會找出你的心相,所有外在的相,就都不會影響到你。

《禮記》裡這樣說道:「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這句話是說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一方面內心所想影響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人的外在相貌受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影響。人的生活習性、過往經歷、氣度與品行,全都會寫在臉上。有一個俗語是這樣說的,三十歲之前,你的相貌是母親給的,無論你長的好與醜,都是你前世的因果;30多歲以後,你的相貌到底善良不善良,漂亮不漂亮,是靠你前幾十年的修為,靠你自己累積的一種相,呈現出你後半生的生命相狀。

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

所以有人說:「二十歲的臉是天生的,三十歲的臉是生活雕刻的,但五十歲的臉,是你自己選擇的。」

《金剛經》中講了我們必須去除「四相」這四種錯誤的感知,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第一種是「我相」,也就是妄想有我、執著有我,所以生起我見、我愛、我慢;我見就是自以為是;我愛就是關心自己勝於一切;我慢就是自視甚高。第二種相是「人相」,可以理解為人類,分別從人種來區分、從民族來區分,從國家來區分等等的不同。因此就會出現地方與地方的界限、種族與種族的排斥、國家與國家的隔閡。這不僅使人類不能和諧相處,更使世界不能和平安定。

第三種相是「眾生相」,通常我們區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後者即植物與礦物,我們很明白如果汙染礦物並殺害植物,那麼動物將無法繼續存活於世上;若我們汙染礦物界,植物將失去繁衍的機會,也就無法為動物界提供食物。因此,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了解身體既是植物,也是礦物,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自己。人又以萬物之靈自居,自以為高於其他一切動物,因而不能平等對待它們,任意宰殺眾生,造下許多殺業,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第四種是「壽者相」,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過程,就是「壽者相」。生命不過短短幾十年到百年,但人們都希望、執著永恆,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人,錢財地位都有了,更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古代帝王往往熱衷於尋求長生不死之術。儒家希望通過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方式,來體現生命的延續,是壽者相的表現。而通過事業的傳承來延續自己的生命,也是壽者相的表現。

《金剛經》所開示的般若智慧,是要遣除我相、破除我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起心著相,那麼心必然是妄心,而相也必然是妄相。

一行禪師講:在佛法中,因為心是無在無不在的,因此心不可能死,而只可能轉化。我們持續處於環境中,我在的思想,話語與行為,帶來業果,這是由我們自己與我們的環境所構成的,我們自己與我們的環境是一體的,共同創造了我們的業,只要我們照顧自己的身、口、意業,便可能會因而得到美好的未來。

我們有從內改變自己的力量,也有藉由改變環境從而改變自己的力量,照顧好我們自己,意即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及照顧好我們的環境。經由製造我們的身、語、意業,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環境,調整自己與調整我們的環境,那正是幸福的秘訣。

思者,上為田下為心,心之田;想者,上為相下為心,心之相」。思想如何,你對事物的判斷就如何。相由心生,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塊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和氣處事紛爭少,微笑待人朋友多。溫和的人,一定有一副好面相。所謂「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內心是會改變事件的走向,它會不知不覺按照你內心的想法而改變。

懂得感恩的人,容易滿足,容易快樂。心中有多少恩,命裡就有多少福;心中有多少怨,生活就有多少苦。心中有恩,命裡有福。

所謂氣質,就是我們經歷過的苦難、我們包容過的世事、我們走過的歲月,都會歷練成睿智、優雅、大氣、溫柔,成為我們一生的面相。

人生就是個不斷認識、不斷修正的過程, 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會秀麗,看開心情才會明媚。這就是我皈依三寶後對「相由心生」的感悟!

人到中年,更多的是要養心,心善則面善,心年輕則面不老。心中有朝氣正氣,自然不會面生暮氣邪氣,心有風雅也就不會面生俗惡。

相由心生,命由己定。只有讓自己內心充盈強大,才能有資格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萬物皆由心所造,所謂相由心生,你所看到的萬象都是內心的投影,如果你的內心是善良的,那麼你看的人事物都是善良的;如果你的內心是充滿怨恨的,如你所看都是怨聲載道,充滿著厭惡的氣息;如果你的內心是灰暗的,那你的萬象都如霧霾一樣,昏昏沉沉沒有色彩,心如同一面鏡子一樣, 把所想,所看,所悟,
  • 何謂「相由心生」?
    何謂「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把這個句子補充一些,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相由心生是很高深的學問,卻又很顯白的存於世間。從廣義和狹隘兩個方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希望能給有緣人一點點小啟示,也希望能給朋友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人人都可以憑它去「相面」
    其實你也可以不專業學習易經就會「相面」,因為,你應該有經驗,當你遇到一個人時,第一面你就會對他產生一種定位印象與感覺,感覺到他是一個你理解的大概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比如,當一個人的快樂,興奮,悲傷,痛苦,失望等不同的情緒是由不同的肌肉群啟動展現的。如一個人的內心常態是積極的樂觀的,容易散發內心喜悅的,生活中會經常會使「喜悅肌肉群」得到強化訓練,這部分肌肉群會很活躍、發達、突顯,自然人們能根據經驗很直覺地感受到他的內心主導情緒是什麼。同樣,一個人經常消極傷心,他臉上「消極傷心的肌肉群」會更易突顯並會被人看到感受到。
  • 「相由心生」,你真的懂了嗎?
    「相由心生」,此句源自於《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簡單理解就是世上萬物,並不存在實有的形態,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獲得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以及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就是我們所認知的所謂形態,也就是「相」。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 相 由 心 生
    境隨心轉,和心最切近的環境就是身體和相貌。人的心態確實對健康、相貌都有所影響。有一句話說:「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要你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是有科學根據的。中國人還說「相由心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的相貌受人的心念所影響。
  • 佛家之法相由心生
    大家生活中常說,相由心生,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內心世界決定外部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於面相之中。這個詞語出自《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 佛家文化之相由心生
    大家生活中常說,相由心生,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內心世界決定外部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於面相之中。這個詞語出自《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 天天生活:相由心生
    佛家偈語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俗語說:「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很多文化裡面,都認為心與相一直是一體的,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日子過得好不好是寫在臉上的,不是物質有多富足,而是之前這些年,是以什麼樣的心境在度過,這種東西會寫在臉上。
  •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這原本是佛教的一句偈語,但是卻容納了這世界上的許多至深的道理。都說,20歲之前的相貌是父母所給,而20歲之後的相貌,卻全憑著自己的發展。想必這樣的一種現象,便清晰地展示了,佛教的這一句偈語。
  • 景由心生,境隨心轉
    景,由心生,而境可隨心轉。」就在我回韓總的話時,我的心裡突然冒出來這幾句詞兒,連我自己都吃了一驚。韓總朗聲大笑,我也大笑了起來。兩個人爽朗的笑聲,在他的別墅裡迴蕩。「那我就送你幾幅竹子圖吧!高風亮節,瀟灑飄逸,我最喜歡畫的竹子!」韓總笑著大手一揮,那一刻他來了興致。他一揮而就,不一會兒三幅構圖迥異的水氣淋漓的水墨竹子就呈現在了我的眼前。
  • 佛說: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學會這樣想,善待生活,就是善待自己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他進行七七四十九天菩提樹下的禪定以後,悟出了一個宇宙真理: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即指塵世中每一個生命皆具有圓滿宇宙中的所有信息。人生在世,許多人為何活不出無比自在、可以心想事成的生命狀態呢?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觀心 | 相由心生
    我們口中常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它們都出自佛經。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對於相由心生的理解並不是佛經中的意思了。我們普遍認為的相由心生是說面相,而佛經中則不然,佛經中的相說的是名相。雖然偏離了原意,但是兩者都有其合理性。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身上自帶貴氣的人往往有這幾個「祥兆」
    俗話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個人的境界如何,跟他面相有很大的關係,面相能反映一個人的心境。心境往往都能體現出不一樣的氣質,而氣質隱含著一個人的運勢。舉個例子,那些德高望重的文學大師,往往都是慈祥博愛的代名詞,他們看起來慈祥和藹又富有醇厚的底蘊。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歡喜容顏也是一種福報
    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 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兇相;許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克夫相。 實際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
  • 跑步對人的外貌影響有多大?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吧!
    有句話叫做「相由心生」,意思是你心裡怎麼想,你眼裡的世界就是什麼樣;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指人的外在相貌,其實也是人的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反應。跑步對人的外貌影響有多大?公裡以上的跑步納入討論範圍,低於這個部分的先不考慮;我覺得短期內可能看不到任何變化;一年之後,體態變化可能也不明顯,但健康狀態不錯;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之後,當同齡人的歲月痕跡都顯露無疑的時候,長期跑步的人那種歲月無痕的跡象可能會愈發明顯;當然, 「 相由心生
  • 既然「相由心生」,那以貌取人也對咯?
    問題來了,既然大家都知道不能「以貌取人」,那為什麼又都認可「相由心生」呢?相由心生——從字面上看,意思是一個人的相貌是由心靈決定的,所以透過長相就可以知曉人心的好壞。進一步講,心若向善,就會越長越好看,心若向惡,就會越長越難看。
  • 易經說:相由心生,有這3個特徵的人,多半沒留「好心眼」,警惕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佛家認為,世事原本沒有特殊含義,而對這些事的解讀,卻是從人心生長而出的。如果你的本身是美的,那麼你看到的萬物也會是美的,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是醜陋的,那麼,醜陋的內心,就很有可能會通過人的形貌得以呈現啊。
  • 易經提醒你:「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你的外貌,洩露了你的靈魂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佛家認為,世事原本沒有特殊含義,而對這些事的解讀,卻是從人心生長而出的。如果你的本身是美的,那麼你看到的萬物也會是美的,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是醜陋的,那麼,醜陋的內心,就很有可能會通過人的形貌得以呈現啊。我並不迷信,但我始終相信:心慈則貌美。
  • 相由心生,有福相的人,命由己造
    人的相貌會隨著人生的經歷而改變,多愁者易生眉心;多笑者易生魚尾;巧言者嘴唇薄;好思者目深邃;刁鑽者面緊繃;和諧者相疏鬆,智慧和見識會刻在自己的面容上,坎坷和磨難也會顯現在長相上,所以說相由心生,善有善相,惡有惡相。人有這兩種福相你一定要修出來美由善心來;心似蓮花開。
  • 易經忠告:「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悲天憫人,必有福報」,真有理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佛家以為,世事原本沒有特殊含義,而對這些事的解讀,卻是從人心成長而出的。假如你的自身是美的,那麼你看到的萬物也會是美的,可是,假如你的心裡是醜惡的,那麼,醜惡的心裡,就很有可能會經過人的描摹得以出現啊。易經勸告:「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悲天憫人,必有福報」,真有理一、「心胸慈善,其相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