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可免費訂閱關注
李白詩文光耀千古,傳世千餘篇,而其書法真跡僅存《上陽臺帖》。二十五個字的千年墨寶,寫了什麼內容?它的背後,有哪些動人的故事?
天下第一洞天
公元744年3月,李白和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寫下了《上陽臺帖》。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有道家「天下第一洞天」之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之地。關於它的得名,有兩種說法。《道藏》中寫:「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中國早期的地理志《禹貢》記載:「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在王屋山,唐玄宗為道教宗師司馬承禎打造了陽臺觀,觀建成後,司馬承禎入主,居於此地至735年仙逝。據史料記載,他在陽臺觀創作了長95米、高16米的巨幅山水壁畫,畫中有山、雲、澗、壑、鶴,想必是一派仙氣飄渺。
725年,司馬承禎在湖北江陵見到李白,見他器宇軒昂,讀其詩文後更表驚嘆,贊太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受到鼓舞后,寫下了第一篇成名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他在文中以大鵬自比,以希有鳥比司馬承禎,二人遂結下忘年之好,一段道教情緣傳為佳話。
王屋山天壇閣風光
近二十年後,李白登臨陽臺觀,思念宗師,揮毫寫下:「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李白此文作於三月十八日,司馬承禎的忌日是六月十八日。
李白詩書俱逸
宋徽宗是最早記載李白《上陽臺帖》之人,在此帖正文右上,有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下面還有題跋:「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名)也。」
雖然李白的行書帖已失傳,但憑宋徽宗所言,可見李白行、草之造詣不凡,詩書同顯豪放逸氣。
李白唯一傳世書法真跡《上陽臺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上陽臺帖》在清代顧復《平生壯觀》、清內府《石渠寶笈》、清安岐《墨緣匯觀》、吳湖帆《吳式書畫記》等處均有著錄。後人以宣紙襯於帖後,引首為清乾隆楷書題「青蓮逸翰」,還有多人的題跋、觀款和鑑藏印等。
李白此書,寫得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字體大小不一,突兀、含蓄、輕靈皆有,見出詩人之隨性率真。行家有評:運筆流暢,縱放自如,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
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題跋》)
元代張晏跋曰:「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採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梁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張伯駒捐獻《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問世後,一千多年來,輾轉於官府和民間藏家,曾入北宋宣和內府,後歸南宋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張伯駒收得,後將其獻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詩仙」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上陽臺帖》
張伯駒,民間收藏名家,為國寶「永存吾土」不惜奉獻身家性命。1956年,張伯駒將所藏文化珍品悉數捐予故宮、吉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頂級書畫,近一半由其所贈。
光陰似水流,歷史卷落花。《上陽臺帖》展現了李白的仙風道骨,中華詩書的輝煌瑰麗,更有文人的才氣與赤誠。多少珍奇、嗟嘆和思索,盡匯其中!
精彩文章推薦:
楊維楨:史上最強「醜書」,美倒無數人
唐國強書法在豬年躥紅,獲網友大讚,卻惹怒了專家!
書法家的最終成就「自成一家」是什麼?
請刪除你90%的書法習慣
每一個「點」都各具形態,這就是王羲之!
傳統書法要創新? 書協: 市場決定出路, 醜書是藝術的升級
書法妙語集錦
陳傳席:《蘭亭序》的藝術水平比顏真卿的《祭侄稿》要差兩個等級!
學書法,悟到這10點很關鍵
什麼是碑?什麼是帖?碑和帖有什麼區別?
《三希堂法帖》綢面精裝珍藏版
原價:1580元/套
粉絲回饋價:280元/套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即可放心購買,感謝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