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問耕耘,莫問收穫。傻人有傻福。
懂得付出的人,才會享受到「給比拿」永遠快樂的快樂;才是走出「小聰明」而具備「大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朋友的孩子,在一家上市公司幹全職,一天他忽然跟他老爸說,他不幹全職了,整天只有付出,只有消耗,比幹兼職多不了多少錢,也看不出對升職有什麼作用,他還是幹兼職吧。朋友當時沒多說什麼,思忖一半天,給他發了這麼一則微信:
「孩子,你快而立之年了,你的事情你做主,老爸只是說說自己的想法。
我認為職場多付出是應對可能風險的上上選擇。
專業付出,讓自己成為你那個領域的頂尖的人,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徵服同事、老闆、同行;人脈付出,以能力眼光和人品交結自己的貴人;膽識付出,通過讀書、觀察、思考和實幹等途徑,提升自己的洞察力決斷力行動力等。
比如你目前相對不錯的報酬,有可能是公司對全職員工辛勤付出的一種回報,一種隱性的福利。你不幹全職了,暫時會有,以後還會有嗎?你的合同續籤,也是公司對你過去付出的肯定,你不幹全職了,公司還會這樣對待你?
任何公司都要建立確保公司長盛不衰的機制,不讓公司因任何人的流失而影響發展。它們固然要淘汰掉隊分子,優秀的員工也不是立竿見影就能晉職加薪,但一定會有確保公司能留得住最優秀人才的機制。
公司留不住對公司做出貢獻的人才,讓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這是目前體制內一些單位的弊端,但對於私企不大可能,尤其是你們這樣已經有良好聲譽和一定地位並已上市的大公司。
何況在任何公司都會有付出與回報不太對等的問題。照老爸看,讓自己付出、付出、付出,給公司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是應對潛在風險與挑戰的最好選擇。
為公司並沒有做出多麼卓越的貢獻,卻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我強烈地感覺到,你辭掉全職對公司、對自己都不是最優的選擇,雖然我對你們公司不很了解。即便有其他選擇,也應經受得住這個消耗,在更多的付出中,在成就公司的努力中成長自己。
人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付出也不是秤稱鬥量;過於計較就是格局小,格局小的人走不遠,哪兒都不會太歡迎。
怎麼決定看你的了,可以為提升自己自加壓力,萬不可為丁點得失而小了格局。一步錯步步錯,不幹容易回頭難呀。」
我很贊同朋友的看法:不計代價的付出,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做出更大貢獻,才是職場法則的精髓,才是拼職場的王道。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的「厚黑學」算計,大多終究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吃虧是福,吃虧才是大便宜。有格局的人首先考慮的是社會、是公司、是團隊,在對社會、公司、團隊的辛勤的勞動、無私的付出與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萬事萬物往往充滿了神奇的辯證法,就像所說的「人在做,天在看」一樣,越錙銖必較的反而什麼都得不到,越無私付出的最後得到的卻是世俗豔羨的人生。也就是說,一般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回報,只不過是付出與奉獻的副產品罷。
36歲後才下海創業的董明珠,是從最基層的銷售員做起,很多日子一天睡覺不超過5個小時,有時睡夢中想的都是怎麼追回餘款;不斷地為公司出實招、出高招,讓公司不斷壯大,格力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發展,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走向了人生的輝煌。
越成功的人越努力付出。從金山退隱時的雷軍,據說已「不差錢」了,創業「小米」公司後,他仍然一如既往,第一個來公司,最後一個走。他說「我賺錢的欲望沒有把一個東西做成功欲望高,可能也就是因為只為成功不為賺錢,使得小米發展越來越快,口碑也越來越好,性價比高,收到很多粉絲的歡迎」。
全力付出奉獻、創造貢獻價值,是很多成功人士的不約而同的選擇。
大家知道吳夏蕊嗎?2005年從大學講臺走向田間地頭的女博士。
「一個女孩子怎麼會喜歡和土地莊稼打交道呢?很多人這麼問我,」在2016年11月央視播出的《創業英雄匯》中, 吳夏蕊說。
「博士」光環並並沒能讓農民相信她,沒有人願意種植她宣傳的全然陌生的「洋莊稼——燕麥」,政府也半信半疑……行走在1米多高的藜麥田間時,很多次吳夏蕊欲哭無淚。天氣突變、村民不配合、「連一塊試驗田都找不到」……
想起以前在高校當老師的「體面」,這個在大學校園整整待了8年的女博士,內心酸甜苦澀一應俱全。但她沒有放棄,挨家挨戶串門,一畝一畝地進行合作,這位溫婉、知性的女博士越來越潑辣了,各項農活兒也越來越嫻熟了,她和農民朋友大成了一片,「我就是一位農民」。在銀川市永寧縣政府的支持下,她得到了第一塊試驗田。
之後,推動發明了手推式多行藜麥精播播種施肥機、精量定位覆膜多功能播種機等,實現多項作業一體化, 「發展智慧農業,真正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建成了藜麥加工生產線,實現了藜麥烘乾、除皂苷、研磨、脫皮、精選、分級包裝自動化。 拓展線下銷售渠道。同時建起了「藜享商城」,實現對寧夏藜麥的口碑傳遞,延長藜麥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公司年收入達到上千萬元。
截至目前,吳夏蕊帶領科研團隊以「分享農業」為目標,累計種植藜麥從開始的1畝地到現在全國十幾個省份1.2萬畝的合作種植,帶動農民年均增收2萬元至3萬元,是原本種植小麥、玉米的3-5倍;還建成了藜麥育種和種植示範基地,寧夏藜麥育種科技研發中心,綠峰源博士工作站、實驗室等,與甘肅、內蒙古、新疆等省區也有了合作。
她的團隊先後獲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2項國家級、4項省級和16項市級創新創業大賽榮譽。她本人榮獲「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榮獲十二屆「寧夏青年五四獎章」等。去年他們團隊獲得了「2019CCTV中國創業榜樣」,頒獎典禮上她第二個上臺領獎。給他們的頒獎詞是:從城市到鄉村,從繁華到荒涼,多少人離開,她卻折返。山川作伴,藜麥私語,多少執著守日夜,多少寂寞卷春秋。她激活沉睡的鹽鹼地,讓貧瘠裡滋生出新的希望……」
回報的鮮花浸透了多少付出的淚泉。
神州大地上還有寫不完的可歌可泣的援邊援疆援藏的故事。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位於甘肅南部,自然條件差,是國家級貧困縣,是隴南地區脫貧攻堅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2018年,天津大學本科畢業3年的「90後」青年教師冮皓,被派駐到宕昌縣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冮皓說,「要想老百姓信得過,就得把水泥地來坐,吃得下土面,喝得下井水,還要和他們的小孩交朋友。」因為怕村民們反感,冮皓告訴隊員們不許在村民家拍照,「在大寨村照的第一張照片是一位村幹部偷偷拍的,這也成為了我們入戶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
冮皓挨個村、挨個工地跑了一個多月後發現,掛麵有很大的市場潛力。「當地各類農副產品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口味只適合當地市場,比如掛麵加很多鹽,非常的鹹;另一方面,當地一日三餐幾乎都是麵食,掛麵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鄉鎮農村;另外村中平均人均耕地僅兩分地,青壯年多外出務工,無法發展農業。因此我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時候,堅持市場導向,以內銷促發展,我們引入「流量產品」,零售商「階梯式結帳」等概念,競品產品定價2.7,流量產品定價2.5,低於當地掛麵平均價格,搶佔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平均毛利潤在0.6元左右。」宕昌縣各區域鄉鎮大約有2000多家超市,他們在縣,各鄉鎮,各個村子挨家超市去談合作,前後共跑了400多家超市或者雜貨店,目前合作商家175家,覆蓋隴南市9個區縣。
冮皓向天津大學申請了30萬元資金,又採購了一套先進的掛麵生產線擴大再生產。如今,冮皓創辦的天津大學扶貧車間,已經可以實現日銷一萬斤,直接解決了村裡15名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帶動了88戶356人脫貧致富。
冮皓一方面依託大額訂單進行外銷,另一方面上線各電商平臺。最近,他又和天津大學的同學們啟動起帶貨直播,幫助宕昌縣百餘種特色農產品擴展銷售新渠道。在天津大學消費扶貧的帶動下,學校集中收購村裡貧困戶家中綠色的農副產品:學校後保部採購村裡花椒800斤,校工會採購花椒1800斤,總值約286000元。冮皓還幫忙聯絡縣農發公司收購村上的蜂蜜600多斤。也因此,每一位天大師生都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為當地老百姓盡一份心意。
冮皓說:「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習總書記曾經說過,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我們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擔當,我們要學會平地起高樓,不要怕困難,方法總比困難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老百姓把日子過好了,我們國家自然也就繁榮昌盛了,民族自然也就復興了。」
2020年5月六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了天津大學「90後」青年教師冮皓深扎脫貧一線的奮鬥故事。 上《新聞聯播》,不要說我們普通老百姓,就算是千萬億萬富豪,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而冮皓的報導,聯播差不多3分鐘,他正是在為扶貧工作的卓越付出中,貢獻了極其正面的社會價值,成為一代熱血青年的標杆。
國家有時候聽起來好像挺抽象,可沒有國家層面的直接推動,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能有現在的五彩繽紛?沒有「改革開放」的大筆擘畫,能有雷軍的「小米」、董明珠的「格力」?沒有「小米」的成功,能有眾多員工的紅股?沒有「格力」的興盛,能有每個員工一套房的福利?沒有華為公司的整體業績,能有全部員工的高新?
大河無水小河幹,今年中國的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實現小康,絕不是哪一個或那一批公司團隊的作為,而是整個國家行動,才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蹟。眾多公司的繁榮發展,絕不只是是哪一個或那幾個員工的手筆,而是整個公司集體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在美國自然就會說英語,在北京生來就會講好普通話。在我們大中國,就沒有絕對貧困,在品牌公司裡少有低收入群體。把個人全部的智慧與力量,付出與奉獻到公司的發展中,讓公司的發展融入到祖國的繁榮富強中,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這才是做人的大智慧,這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冮皓就是這樣大有作為的青年人。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對人、對公司、對國家,都是一個理兒。
「世間自有公道,
付出總有回報。
說到不如做到,
要做就做最好」
良言暖心,警語開悟,思想智庫,傳遞價值。良言警語啟示錄,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