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的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商家要賠這麼多!

2020-12-17 北京日報客戶端

去年10月,張先生通過「微店」購物平臺向位於杭州的某商家購買了原產於西班牙的火腿。收貨後,張先生發現產品無中文標籤,也未取得進口許可,屬於禁止銷售的違法食品,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十倍於購物款的賠償。庭審中,商家辯稱產品購自上海一家授權經銷商,來源合法,且在入境時已經通過檢驗檢疫,是合法的進口產品。但商家提供的帶有中文標籤的產品照片等證據,與張先生購買的貨品並不一致。經過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張先生賠償款95968.3元。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法官介紹,本案的爭議焦點首先是商家銷售的火腿產品來源是否合法。商家在庭審過程中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購銷協議》以及產品標籤照片等證據,但上述三證據中記載的品名與涉案食品品名均不一致,無法證明與涉案食品存在關聯性,因此也無法證明食品來源合法。

另一個爭議焦點是商品是否具有中文標籤。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依法應當有說明書的,還應當有中文說明書。標籤、說明書應當符合本法以及我國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並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張先生主張該產品無中文標籤,商家對此持否定意見,但未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商家提供的照片顯示的產品是去骨火腿,而被上訴人收到的產品為帶骨火腿,且照片記載的品名與訂單上的不一致,因此法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和關聯性不予確認。

最後一個爭議焦點是張先生是否可以要求十倍賠償。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案件若干問題規定》,商家明知涉案商品沒有符合規定的中文標籤而銷售,應屬於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有權要求商家支付所購價款十倍的賠償。

法官提醒

消費者在選購海外產品時要仔細甄別商家資質,必要時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檢疫證明及原產地證明等資質文件。在售前諮詢中,要向商家詢問商品是否有中文標籤、說明書、溯源碼等包裝信息。糾紛發生後,消費者要積極保存證據,及時主張權利。

相關焦點

  • 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購買者索要10倍賠償
    兩人購買了無中文標籤的進口酒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支付賠償金。近日,蓬江法院作出判決,原告理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上述4瓶酒的瓶身及外包裝上均無其他中文標籤及中文說明內容。邵某與任某購買上述商品後於當日向食藥監管部門投訴舉報,蓬江區食藥監局經查,被告商行經營沒有中文標籤、說明書的進口酒,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遂作出沒收違法所得2170元,處罰款1.5萬元的處罰決定,並向邵某和任某出具《投訴舉報處理告知書》,告知其處罰情況並擬給予二人2000元一級舉報獎勵。
  • 銷售無中文標識的進口食品 重慶商家遭罰近2萬元
    市食藥監近日發布執法案例,有商家因「代購」無中文標識的食品受到處罰。市食藥監局提醒,看似包裝精美的外國食品,如果沒有中文標識,無法排除食品安全隱患。圖片來源網絡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月16日,有市民張強(化名)投訴稱,他在「北山園」淘寶店上購買的日本進口宇治抹茶粉100g「祝白」產品無中文標籤,口味也跟朋友從日本帶回的不同
  • 1478份判決告訴您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是否應支持十倍懲罰賠償
    四、司法實踐中關於網絡購物合同糾紛中涉及消費者以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主張適用《食品安全法》相關懲罰性賠償案件的裁判規則分析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涉及消費者以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主張適用《食品安全法》相關懲罰性賠償的案件中,目前司法實踐認為,進口食品有無中文標籤並不直接影響食品安全,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 以案說法|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消費者可以主張賠償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晨 楊璐消費者選擇進口食品時,有的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示和中文說明,對此心中難免有些疑惑,其實從法律上講這都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妻子說,這酒瓶上的標籤怎麼沒有一個中文,誰能認出是法國酒呢?劉先生原以為全是外文的標籤才能體現出全進口,經妻子提醒,劉先生上網查詢,發現法律有規定,進口食品必須張貼中文標示。於是,劉先生與賣酒的公司協商退回所買的酒。這家公司以符合食品安全為由,拒絕退貨。為此,劉先生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某公司退還貨款並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
  • 買「洋」玩具沒中文標籤 工商提醒:無中文標識可要求退貨
    王女士認為,法律規定進口產品應該貼有中文說明書,特別是嬰幼兒的食品、玩具等相關產品,更應該讓消費者明明白白。「這些商品上的說明、注意事項全是外文,我們怎麼看得明白,怎麼放心讓小孩玩呢?」此外,王女士疑惑,自己買到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進口,「這個商品什麼都沒有,完全就是一個『三無產品』,店裡也沒有授權書,我們普通老百姓怎麼判斷真偽呢?」
  • 進口茶葉只標繁體中文 商品標籤成消費侵權高發區
    進口茶葉只標繁體中文2014年3月,姚某在一百貨商場挑選了同一品牌9種不同風味的臺灣茶葉。回家後,姚某感覺茶葉食用起來有異味,仔細查看產品外包裝時發現,該茶葉外包裝上有繁體字,有英文標籤,但就是沒有中文標籤。
  • 駁回食品無中文標籤的十倍賠償請求
    錄像顯示,韓付坤第一次購買的6瓶紅酒,系多美好超市從店內展示櫃中所取,而非多美好超市所稱從整箱中所取。第二次的6瓶紅酒,系多美好超市整箱(6瓶)出售,視頻(1′09″處)顯示箱體底部無多美好超市所稱粘貼中文標籤。庭審中韓付坤向法庭出示涉案12瓶紅酒的實物證據,沒有中文標籤和中文說明。
  • 進口食品亂象:「李鬼」幹擾大 營養有別迷信不得
    泰國的榴槤、芒果,澳大利亞的牛肉、海鮮,義大利的肉醬、通心粉,德國的香腸、奶粉……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進入中國家庭。買進口食品,有人為了嘗鮮,有人覺得味美。那麼,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進口食品,是否真的適合中國人的胃?想買到真正的進口食品,有哪些技巧?吃進口食品就一定更安全嗎?
  • 質檢總局:進口食品添加劑應有中文標籤和說明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規定進口食品添加劑應當有詳細的中文標籤和中文說明書,但自2009年7月20日該條例實施以來,仍有部分企業的標籤和說明書未符合該規定。    根據《條例》第四十條規定,進口食品添加劑應當有詳細的中文標籤和中文說明書,標籤、說明書應當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載明食品添加劑的原產地和境內代理商名稱、地址、聯繫方式。
  • 龍泉驛查獲3700多件 無中文標籤化妝品
    近日,成都龍泉驛區某商務中心內,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現場查獲3700多件無中文標籤標識的化妝品。當事人在淘寶網上開設海外正品代購網店,貨源主要是從微商購入,少量由自己及家人從韓國、美國等地購買。
  • 北京暫未發現日本核輻射區食品 711下架日本進口食品
    截至16日上午9點,北京市18家連鎖超市和全市農產品市場、京東等電商平臺均已開展進口食品自查工作,暫未發現來自日本核輻射地區的進口食品。  3月16日,北京市食藥監局開展全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執法檢查。食品監管流通處處長紀曄說,本次檢查的範圍涵蓋商場、超市、便利店、農產品市場等實體食品經營企業,比如無印良品、永旺、711、屈臣氏,也涵蓋店商平臺等線上食品經營企業。
  • 包裝全英文是進口啤酒? 兩商家被處罰
    執法人員正在現場檢查無中文標籤的進口啤酒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東南網報導:全是英文標籤的啤酒是真正的進口啤酒嗎?未必是!11月7日,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有兩家酒店因銷售無中文標籤的進口啤酒,被荔城食藥監分局分別處以5000元罰款,1064瓶無中文標籤的進口啤酒也依法全部被沒收。
  • 1號店售賣韓國堅果韓文標籤顯示過期中文卻沒有
    在電商平臺1號店上,消費者陳真(化名)買了一萬多元的韓國進口食品,根據韓文標籤,其中一款全部過期,另一個款部分過期,中文標籤則顯示都沒過期。中韓標籤「打架」以哪個為準?12月15日,澎湃新聞記者聯繫到了上述進口食品的國內經銷商上海巢尚食品有限公司。
  • 跨貿零售商品只有中文電子標籤算不算違法?全國首家跨境貿易法庭...
    2020年8月12日,餘某通過國內某知名跨境電商平臺上一家香港跨境電商公司購買了某品牌的可可粉,商品由寶博中國有限公司自保稅倉發出,並按「網購保稅進口」規定經海關報關清關遞送入境。8月14日,餘某收到可可粉後,發現商品外包裝無中文標籤,遂以進口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在外包裝未加貼書面中文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要求被告寶博中國有限公司承擔退一賠十的責任。
  • 1號店售賣韓國堅果 韓文標籤顯示"過期"中文卻說"沒有"
    例如,2016年4月,一款韓國進口的棒棒糖中韓標籤不一致,引發消費糾紛,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最終判處商家退回貨款,並作10倍賠償。  消費者:中韓標籤「打架」  根據陳真的提示,12月11日,記者在1號店官網上下單購買了這款名為「湯姆農場蜂蜜黃油混合堅果(220g)」的進口食品。  12月15日,該進口食品送達。
  • 屯溪一化妝品店涉嫌銷售無中文標籤進口化妝品!
    1月8日下午,在中心城區某化妝品店,執法人員發現多種進口化妝品外包裝無中文標籤標識,且現場不能提供進口化妝品許可批件、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憑證和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
  • 人參茶未註明孕婦及兒童不宜食用 商家退一賠十
    蘆薈飲料:須註明「日食用量不大於30克」 沒有標識後果:消費者獲超市「退一賠十」 2014年12月,趙先生在超市購買了一款韓國進口蘆薈飲料28瓶,一共花去358.4元。據飲料的中文標籤標註,其配料為「水、蘆薈粉、蘆薈膠、白砂糖、蘆薈汁……」購買後,趙先生得知蘆薈屬新資源食品,有特別的標識規定,而這款蘆薈飲料並未依規標註。趙先生認為,超市銷售的蘆薈飲料為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的不安全食品,將超市告上法院,要求退還貨款358.4元,並支付10倍賠償金3584元。
  • 以代購為名,現貨銷售無明確合法來源的進口食品應承擔食品安全懲罰...
    王某提交的產品照片顯示,涉案產品外包裝均為日文標識,並無中文標籤。王某認為,B 公司所售產品為進口食品,未進行中文說明,且生產地區為核汙染地區,系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 B 公司全額返還購物款 4,480 元並支付十倍賠償款 44,800元。
  • 今後買到問題食品,誰負責?怎麼賠?最高法發話了
    2.電商平臺標「自營」銷售問題食品,要賠償!  你在網購過程中是不是更看中「自營」的標籤?  依照《解釋》,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以標記自營業務方式所銷售的食品或者雖未標記自營但實際開展自營業務所銷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承擔作為食品經營者的賠償責任。
  • 永泰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永泰縣梧桐鎮家佳旺便利店銷售無中文標籤的...
    葡萄酒1瓶,幸運羊紅牌乾紅葡萄酒3瓶,生產日期:2016年07月11日,貨號:00AC9R,貨商:伊利,瓶身正、反面標籤均無中文標籤2019年1月2日經局領導審批,我局對當事人涉嫌銷售無中文標籤葡萄酒進行立案調查並指定林振星、邱美芳兩名執法人員承辦,依法採取強制措施扣押涉案幸運羊黑牌乾紅葡萄酒1瓶,幸運羊紅牌乾紅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