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本報推出的《與成都草堂齊名的東草堂緣何只剩一殘碑》報導引發專家熱議,就夔州杜甫草堂如何復建,多位專家紛紛支招。他們表示,夔州杜甫草堂不能走簡單展示的博物館老路,它應該成為「文化中國」的重要地標。
觀點①
與農業相結合,展現詩聖曾有的一段「幸福時光」
「在很多人心中,詩聖杜甫一生流離顛沛,但事實上不盡如此。」夔州杜甫研究會秘書長李君鑑說,在夔州生活期間杜甫培植果樹、種稻、種菜、養雞、網魚,生活相對穩定。甚至有專家總結,杜甫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
「比如,杜甫在十多首詩裡詳細描寫了夔州水稻的種植、收穫全過程。他在茅屋周圍種上蔬菜,同時還有自己的果園,他最愛的水果就是夔州柑橘。」李君鑑建議,重建夔州杜甫草堂可以將農業特別是臍橙產業結合起來,「成都杜甫草堂曾依據杜詩描寫和當年的建築格局恢復重建茅屋景區,我們也可以採取類似的方式,將杜甫的果園、菜地等進行復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觀點②
讓杜甫的詩歌與精神融入人們的生活,才是重點
「草堂一定不能做成簡單的展館。讓杜甫的詩歌與精神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才是傳承之重點。」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會長鮮于煌建議,夔州杜甫草堂復建應考慮與教育和民俗活動掛鈎,注重在傳承上的作用。
鮮于煌介紹,成都杜甫草堂重點打造了一個社會教育項目叫「草堂一課」,就是讓孩子們穿上古裝學習中藥知識,體會杜甫當年在草堂居住時「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如草亭」的詩歌意境,「我們為何就不能開設自己的『草堂課程』,讓遊客在夔州杜甫草堂裡體驗杜甫當年在夔州當菜農、果農時的經歷呢?」
重慶畫院名譽院長、重慶市中國畫學會會長周順愷提出了一個有關「識別」的問題。他說,「如果我們也叫杜甫草堂,那就很容易被成都杜甫草堂的光芒所掩蓋,此外遊客也容易將二者混淆起來。杜甫在奉節寫了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詩,因此夔州杜甫草堂可以考慮叫杜甫詩林、杜甫詩園等名字。」
觀點③
與三國文化相結合?要考慮二者之間的協調性
此次打造夔州杜甫草堂,奉節縣的思路是將杜甫草堂與三國文化等結合起來,形成一條經典旅遊線路;草堂計劃在距離白帝城10分鐘路程之處復建。對此,專家也表達了不同意見。
「夔州東草堂與三國文化景點等『打包』推出,固然便於設計旅遊精品線路,但是否會因此忽略了其文化獨立性與精神張力呢?」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旅遊經濟發展高級顧問羅茲柏認為,將杜甫草堂與三國文化相結合必須考慮二者之間的協調性。
「由於兩者年代相隔久遠,在設計路線的時候,你必須要通過某些方式告訴遊客,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組合?其合理性是什麼?」羅茲柏建議。
觀點④
將復建納入「文化中國」大視野,賦予其時代精神
「夔州杜甫草堂與成都杜甫草堂,誕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態之中,我們應該將杜甫東、西草堂共同納入『文化中國』的大視野,而無需過多強調所謂的差異化競爭。」重慶大學文新傳媒學院敖依昌教授介紹,歌德在德國的許多住處均被闢為紀念館——僅德國旅遊公司對外推薦的就達50餘處,可它們之間從來就不存在文化、旅遊的產業競爭關係,因為歌德已成為最重要的文化符號融入到當地的多元文化之中。
敖依昌說,復建夔州杜甫草堂的重要性,應放在打造三峽文化長廊、渝鄂文化圈的全盤戰略策劃上,「更深遠一點看,歐亞文化話語權如今在全球崛起,而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正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重要部分,杜甫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擁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正因為此,我們應該將夔州杜甫草堂的復建和成都杜甫草堂共同納入『文化中國』的大視野,賦予其時代精神。」(記者 夏婧)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