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字淳夫,他在神宗熙寧年間擔任圖畫院藝學,後來擔任翰林待詔直長。換句話說,他是一個宮廷畫家,藝術活動主要在宋神宗的熙寧、元豐年間。他的繪畫深受宋神宗賞識,曾經「一殿專背熙作」,就是一個大殿專門用來陳放郭熙的作品。由此上行下效,一時間他的畫風成了當時的標準體。這裡稍微提一下:當時文人士大夫品評繪畫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其畫院畫家或宮廷畫家的身份而帶有成見或看法,也更不會因此而受到否定。郭熙同時代的一些著名的大文人——如蘇軾等都非常喜愛郭熙的作品。但神宗去世後,他的畫不再受重視,遭受冷落。
郭熙是李成畫派的又一個傑出代表。後世言李成畫派,往往稱「李郭畫派」,這個郭就是郭熙。由此可見郭熙的地位。郭熙生的比許道寧遲一些,其繪畫的評價,經歷了神宗時期的捧為天人,到哲宗時期的貶為廢紙,可謂是從天堂到地獄。這樣一個畫家,在後來人研究李成繪畫的時候,逐漸成為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對象。以至於有很多人對於李成風格的理解,實際上就是通過認識郭熙的繪畫作品而來的。
郭熙畫畫,必要有一個天晴氣爽的時節,焚香淨幾。這和許道寧的醉後作畫有著很大的差別。而我們觀看郭熙的繪畫,其筆墨也的確在平和安靜中頗有幾分磊落雄健的味道,和許道寧的醉後勢如山崩的爽快利落的筆墨風格大相逕庭。這是宋代最標準的立軸山水布局,上留天位,下至河根。中間主山堂堂,群峰相擁。輔以石泉瀑布,溪流淺淡,再以宮殿樓閣點綴其間。它基本上具備了宋代繪畫所有的畫面要素,可謂是宋代立軸山水的標準器。不過就這個尺度看,郭熙的畫風和李成也是有一定區別的,相較李成的渲淡中帶著幾分蕭條,他更加豐富而壯麗;相對於李成的清淡而委婉的筆墨,他來得更加雄厚而清醒。這就是宋代中期山水畫的風格發展。如同許道寧相較於李成的發展一般,郭熙在筆墨語言中增添了筆法的表現力,用筆已經開始從形跡中跳脫出來了。郭熙的筆觸沒有範寬的粗獷大氣,沒有李成的蒼涼無限,但卻飽含著韻味……用他自己的話說:「……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鬱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斯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夫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輕心臨之,豈不蕪雜神觀,溷濁清風也哉!」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採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於千裡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用捲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造。
沈括在《圖畫歌》中詠道:「克明已往道寧逝,郭熙遂得新來名。」說明郭熙在北宋中後期的畫壇是頗有影響的。
與李成的作品比較,郭熙的石塊顯得更加有質感,更加硬朗。通俗地說,就是他將石頭的輪廓線強調的更加分明,用筆更加老辣雄健。細細體會其中傳達的美感,的確和李成是有一定區別的。李成的畫法,比範寬來說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範寬的筆法短促而剛勁,層層積累。風格的確非常鮮明,但是畫家想要變化其風格就顯得不太方便。因為他的風格已經將雄渾剛健這一道路走到了極致,後人學他風格的都只能活在他的陰影下面。而李成的筆墨語言相對自由,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李成的風格是「石如雲動」,渲淡而清冷。那麼許道寧將之變為磊落凌厲,就成了自家風格;郭熙將之變為老辣蒼勁,也取得了自家的面貌。另外,李成的繪畫語言正是處在中國山水繪畫語言的發展脈絡之上的。那就是線皴法從渲染中逐漸解放出來這個過程。我們看從李成到許道寧、郭熙的繪畫,能夠體會到這一點。
郭熙對山水畫的重大貢獻,還在於他的畫論《林泉高致集》,由其子郭思彙編。當時的山水畫已經高度成熟,郭熙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對山水畫的社會意義、畫家的人身修養、山水畫的立意、技法、命題、畫格等等作了精闢的闡述。而在論及山水畫家的個人修養時,他主張對傳統「兼收並覽,廣議博考」,同時更強調「身即山川而取之」,「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以此感受四時之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即使是看山水畫,也必須「以林泉之心臨之」。畫家將身心融入山水之中,這正是歷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這是一部總結他繪畫經歷,繪畫思想和繪畫方法的著作,上接宗炳和荊浩,下開元、明、清諸大家的畫論語錄。可謂是中國山水畫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式著作。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高遠、深遠、平遠」就出自這裡。「三遠」論,把山水畫的取景分為「高遠」、「深遠」、「平遠」三個概念,影響深遠。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他對於山水畫功能的總闡述。他認為人們在太平之世,都住在城市廟堂之處,無法親近自然。而人的本性是喜好自然山水的,只好藉助山水以實現「臥遊」。所以他提出山水畫不但要「可望」,就是可以觀看欣賞,還要「可行」、「可遊」和「可居」。要可以例外自由進出,可以自由遊覽,甚至讓人感到可疑在其中居住——這裡不但是身體的居住,更是精神上的居所。而這個理論,正是宋代山水畫思想的總結概括。用四個字概括就是:遊觀山水。遊觀山水是整個宋代的山水畫傳統的總結性概括,也是郭熙在繪畫理論上最大的貢獻。(楊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