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標誌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而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有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時代擔當。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身為人師,就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自身修養,自覺追求高尚, 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1 為人為師,當以德立身,一生立德
「德性,謂性至誠者也」,德性,道德品行,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人,生來就具有社會屬性,所以必須接受道德的約束。背離道德,就會受到責罰。正所謂,人而無德行之不遠。為師更當以德立身、澤己及人。古人說,「師者,人之模範也。」在學生眼裡,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範性,教育者須先受教育,才能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帝王無德,昏庸無道,則江山易改。歷史案例有周幽王姬宮湦、漢廢帝劉賀、漢靈帝劉宏等。為官無德,權以賄成, 排除異己,殘害忠良,貪汙腐敗,魚肉百姓,亦難得善終。
典型案例有北宋奸臣秦檜、清朝巨貪和珅,抗日戰爭期間的汪精衛、周佛海,解放初期貪汙犯劉青山、張子善,十八大之後抓的大「老虎」等等。人若無德,不明大德,皆因有利而趨之,重利而忘義,戕害同胞甚至親人,國家有難、民族存亡之時,貪生怕死,甚至淪為世世代代唾棄的走狗、漢奸, 他們的人生會亮堂嗎?歷史案例有吳三桂,八國聯軍入侵時威海衛的中國士兵,八十年代駕駛米格-19 戰機逃到臺灣的孫天勤,2018 年的假疫苗事件等。可想,一個人沒有信仰, 沒有道德,會有多可怕和瘋狂?北大學子弒母案、復旦大學投毒案、衡陽 12 歲初中生殺人案,一系列的案例證明,道德在人的一生當中時刻不能缺位,缺失,人就會犯錯,甚至走向犯罪。陶行知先生曾說:「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為人師表,更應立德在先。
世上又有多少帝王,因為德不堅守,放棄初心,而荒廢社稷?秦始皇、漢武大帝、唐明皇、乾隆帝皆是典型的例子。世上又有多少精英,因為德不堅守,放棄初心,而荒廢人生? 一個能貪到上千萬的村級幹部;一個能撈到過億資產的科級幹部;一個倒下的馳騁商界的家電巨頭;甚至個別高層領導幹部,他們忘記了初心,忘記了德需終生堅守,以致最終身陷囹圄。為人師表,更應一生立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吾日三省,一生修身立德, 方成至聖先師。身為人師,更當三省吾身,以德立身。修身立德永遠都是現在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 為師,當以德立學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的地位和職責,都賦予了教師的能方面更高的時代要求。樹人必先立德。古代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仁排在首位。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而古代士人安身立命之本,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素質「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亦排在首位。禮,即道德、禮儀。可見,自古以來,歷代賢人志士均以修身立德在先。所謂「厚德載物」,一個人只有德位相配,德才兼備,才能承載萬物,才能行之久遠 ;德位不配,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沒有牢記為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再高的權位再多的才華也終究是一場空。有德無才,算是不才;無德有才,算是壞才;無德無才,算是廢材;德才兼備,方稱得上是良才。
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孫中山「努力向學,尉為國用」,錢學森「學成必歸,報效祖國」,中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陳俊武院士攻堅克難時每每總說「國家需要」,等等,他們都是以德立學的典範。為師,當以德立學。學無止境,沒有誰會站在道德和知識的制高點。只有孜孜不倦的不斷學習,才能看到更高的自己。只有德才雙修,才不會出現左腳高右腳低的偏頗現象, 才能少走彎路,才能行穩致遠。為師「一桶水」也才能「給學生一碗水」。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煉成的,品格的成就是在點點滴滴當中錘鍊來的。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為學者如此,為師者亦如此。
在我教小學三年級時,班裡有個學生很是聰明,各門功課都很優秀,就是上課總是跟周圍同學講話,作業做完,還愛給別的同學抄襲。後來通過幾次聊天式的談話,告訴他,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當中,品德永遠排在第一位。上課影響別人學習,等於影響了別人的成長和進步;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但要有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如何正確去幫助那些不會做題的學生。慢慢地,他改掉了上課交頭接耳的小毛病,放學後,還會主動留下來幫同學檢查指導做作業。同學有題不會做的,也會主動去請教他。感覺得出,他因正確的幫助了別人而倍感自豪和快樂。
3 為師,當以德施教
新時代,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就必須堅持育人者必先育己、身不修則德不立的理念,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有教書育人的執著,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並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守得住三尺講臺。「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老師對學生的影響, 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於國於民、於公於私所持的價值觀。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並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人先正己。為師,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模範的言行舉止示範學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以德施教,寓教於情。在一次民俗文化活動中,班級被安排表演一個舞蹈節目。我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排練舞蹈。晚上排練完,為鼓勵他們,有時會走去檔口打包些糖水給學生們喝。有次,他們喝完糖水,一個學生突然問我:「老師, 你也累了不?我們給你捏捏肩吧。」然後幾個學生就上來爭先恐後地給我按肩。這就是愛的示範和傳遞。
孔子終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弟子三千, 賢人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孟子一生修身立德,視「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天下最快樂的事;近代「大先生」蔡元培、梁啓超、胡適、魯迅,當代「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的人民教育家於漪,以及「一生只為一事來」的邊遠山村老師支月英,他們無不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典範,師者的楷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為師之道既是一個自我成長之道,又是一個立德樹人之道。為師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方能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