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王文壇)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20年12月3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時宣布,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告別貧困 擁抱小康。
近日,記者隨「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看鄉村巨變,聆聽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真切感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深情牽掛。
滄桑巨變看神州
「2019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2600元,比2014年增長了近7倍,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88%,全村僅剩的4戶11人也將在2020底實現全部脫貧……」這是湖南省鳳凰縣竹山村脫貧攻堅的輝煌成績。
竹山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幽坐鳳凰崑崙峰中,三面環水,泉水叮咚,古典別致,苗歌揚醉。但全村294戶4個村民小組119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達65戶272人。
窮則思變,變則通。近年來,在黨和政府引領下,竹山村把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特色產業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集休閒、觀光、遊覽、娛樂為一體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湖南省鳳凰縣美景。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文壇 攝
如今,竹山村特色店鋪林立,石牆青瓦相映成趣,看農耕演示、舂碓、磨豆腐、唱苗歌、編草鞋等傳統工藝……一腳踏進竹山村,就進入了湘西苗族人土風情、民族文化、典跡遺存堡寨「博物館」。
通過文旅融合發展,讓「非遺」舞動起來,產業發展,群眾脫貧致富,成為一個記得住鄉愁、走進來、留得下的「夢裡湘西」。
湖南省鳳凰縣菖蒲塘村柚子園。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文壇 攝
不僅如此,在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胡家溪村,「玫瑰女孩」胡春燕身殘志堅,依託直播帶貨實現脫貧致富,她的精神鼓舞激勵著脫貧致富奮鬥者們。
湖南省沅陵縣「玫瑰女孩」胡春燕。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文壇 攝
在湖北省秭歸縣,鑫勇泰電商負責人顏勇致富不忘鄉親,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逐夢人生,作為「新農人」的代表,為他們身上閃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點讚。
中科大博士段旭旭放棄百萬年薪,一心撲在梨園裡,經過5年打拼,實現碭山酥梨產業鏈鏈鏈生金,產品暢銷海內外。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優先收購貧困戶農產品,帶動 53 戶貧困戶摘掉了「貧困帽」。
方福堂是懷遠縣魏莊鎮方壩村福堂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身殘志堅,靠艱苦奮鬥打拼出遠近聞名的花海世界,如今花卉基地流轉土地290餘畝,大棚200個。他致富不忘本,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發放合作分紅等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在他的帶領下,諸多貧困戶走上創業之路,成為致富帶頭人。
「菊姐殘疾人手工坊」成碭山縣殘疾人的創富工廠,負責人楊秋菊帶領殘疾人、貧困戶、留守婦女編織著自己的「幸福夢」。
安徽省碭山縣「菊姐殘疾人手工坊」。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文壇 攝
懷遠石榴譽滿四海,近5000畝的安徽天兆石榴基地輻射周邊蘭橋、唐集、白蓮坡3個鄉鎮7個行政村,在石榴產業帶動下,「企業+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現帶貧減貧。
在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幸福路兩側店鋪林立,紅牆青瓦相襯,蘭考三寶、花生酥、手工玫瑰醋等旗幟隨風飄揚。推開「幸福門」,青磚鋪成的院子裡,幸福樹高高挺拔,一座美麗的田園風情院落呈現在眼前。
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幸福門」。資料圖
在甘肅省高原深處,一條條水泥路鋪到村前屋後,生活在那裡的人民徹底告別了土路,祖祖輩輩的期盼終於變成現實。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一路走來,踏足之處,滿眼滄桑巨變,這是黨和政府向人民交出的一份金燦燦「脫貧答卷」。
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通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讓扶貧政策、措施和機制滴灌到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推動脫貧致富數位化,一家家、一批批貧困戶甩掉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奔上致富路。如今,他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在田地當農民,在企業當工人,到商鋪裡當商人,農工商同步發展,實現了人人有活幹、家家有錢賺、戶戶是股東的致富夢,讓群眾從口袋『富起來』到腦袋『強起來』,實現農民更富、農業更強、農村更美。
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人的心兒也回來了。
同心奏響「大合唱」
11月18日,燦爛陽光灑滿湖南省湘西州苗寨十八洞村,幸福人家客棧、初心土特產和精準坪廣場遊人如織,記者走在人群中,聆聽著脫貧攻堅的故事。
「三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貧窮,刻在十八洞村歷史上。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十八洞村是生動見證。
如今的十八洞村,產業興旺、鄉村文明、人和自然和諧共生,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提高至2019年人均純收入14668元。
人民不會忘記,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貧困群眾的牽掛,趕到十八洞村。在村裡,總書記揭米缸、摸鋪蓋、看豬欄,與大家拉家常話發展,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從找準「貧根」到開出「良方」,開創脫貧攻堅新路徑。一項項振奮人心的發展規劃,一條條切實可行的脫貧舉措,一個個因地制宜的產業項目,先後落地見效。
站在決勝時刻,回望過往,我們不忘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走村入戶,調研企業時的囑託殷殷。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具溫度的動員。
聞令而動,強力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隨之,全黨、全社會奏出脫貧攻堅「大合唱」最強音。各級黨委、政府高位推進,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不斷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取得了紮實成效,為全面打贏收官之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企業開展企縣、企村合作幫扶,與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結對子,一對一幫扶。
各地集中資源,同向發力,多元施策,精準投入,形成了「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到點上,幫到根上,實打實幫扶,心貼心服務。
涓涓細流,匯聚成攻堅合力。全國上下齊心,凝聚成脫貧攻堅磅礴力量。
按照不落一村、不漏一戶的要求,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脫貧攻堅成功實踐,黨的好政策為本,人民群眾自力更生為體,社會各界幫扶為用。」安徽省利辛縣委常委、副縣長趙培侖說。
黨旗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
湖南省十八洞村,黨在我心中。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文壇 攝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園。」湖北省興山縣,「環邑皆山,縣治興起於群山之中」。脫貧攻堅過程中,興山人民在群山萬壑中發奮圖強,念綠色的山水經,走時代的開發路,著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主通道。興山縣緊緊圍繞產業抓黨建,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他們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脫貧增收項目上,黨員示範引領在崗位上,農民富在產業上,通過「支部+黨員+基地+社員+農戶」管理模式,把黨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實現黨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互促互進,成為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增收的好路子。
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通過山上山下融合發展、皓月繁星交相輝映和人文生態內外兼修,如今,興山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興山版「富春山居圖」栩栩展開。
「『一抓三帶』,即抓班子、帶支書、帶隊伍、帶發展,把第一書記的四項職責集成化、具體化、生動化。」河南省西華縣第一書記秦倩充滿深情地說,「抓班子強根基,為孫莊村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徐書記,去家裡坐坐吧,我們想您啦!……」在湖北省秭歸縣一山村路旁,一位大姐誠邀路過的縣委副書記徐本禹去家裡做客,情真意切,令人印象深刻。
「勤勞致富奔小康 ,感謝政府感謝黨。」興山縣水月寺鎮,高嵐村小溪溝易地搬遷開創紅紅火火新生活。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文壇 攝
「產業扶貧過程中,一批批鄉賢能人走向前臺,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他們紮根農村,在廣闊天地裡,幹出了一翻大事業。在他們示範帶動下,一批『新農人』脫穎而出,這為鄉村振興儲備了隊伍,播撒了為民思想,探索了路徑和方法。」河南省扶貧辦一位幹部告訴記者。
「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加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湖南省湘西州一位基層幹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