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五千年歷史看山西

2020-08-26 薛丁格的旅遊貓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濱河西路北段13號,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沒想到山西博物院這麼高大、現代,館藏文物如此眾多、精彩,人機互動也做的非常不錯,在裡面不知不覺看了5個小時,博物院應該大力宣傳自己,吸引更多的到太原旅遊的遊客去參觀。真所謂人說山西好風光,華夏文明5000年歷史的沉澱在山西,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山西博物院

直口肥足鬲(新石器時代,煮飯用的炊器)

兔尊(西周,培葬禮器)

土鼓(新石器時代,2500年)

銅犧立人擎盤(戰囯時期,功能待研究)

鳥尊(西周,晉候宗廟祭祀的禮器)

康熙御筆親書

鴞卣(商代,盛酒器)

龍形觥(商代晚期,酒器)

獸型觥(商代晚期,酒器)

相關焦點

  •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山西博物院等你來探索
    >圖片來源網絡山西博物院,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培育對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徵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前身為民國八年(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改稱山西省博物館。2004年新館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2005年對外開放,佔地168畝,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201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正式開館。
  • 了解華夏五千年文明,從山西博物院開始。
    地上文物看山西,一部山西文物看遍中華上下五千年。山西,一個歷史尤其悠久的地方,被譽為「 華夏文明搖籃」,素有「 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博物院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之太原行:煤炭博物館
    最後是戴眼鏡看4D的電影,講煤炭的形成,畫面很逼真,看完後孩子們都意猶未盡。在接下來的這一年,倆孩子多次提起還想再去太原,最想去的還是煤炭博物館。「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之太原行:山西博物院「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之太原行:雙塔寺
  •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山西博物院,西周國寶級玉器一覽!
    山西博物院藏。長9.2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出於晉侯墓地31號墓。雙面紋飾相同,雙勾琢刻。玉人,西周。山西博物院藏。高9.1釐米,寬3.3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整體以斜切刀法刻成的陰線勾勒輪廓。墓主人為晉獻侯。玉牌聯珠串飾,西周。山西博物院藏。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 為什麼五千年歷史看山西,而不是陝西、河南呢?
    而這幾個最為大型的祭祖儀式又集中在陝西、山西這兩個省份,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的陵墓就在陝西的驪山,還有大批震驚世界的考古文物也基本上出自於陝西這塊三秦大地上 。於是有些人便提出了「五千年歷史看陝西」的說法,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應該看山西 。
  • 山西博物院,外形似鼎象徵安定吉祥,歷史悠久非常值得一看!
    山西博物院佔地168畝,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主館共有四層,一層大廳設有總服務臺,第二、三層設有歷史文化專題展,第四層設有藝術專題展。博物院還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臨時展覽,在主館內還設有餐廳和茶舍供遊客使用。借用國家寶藏裡的經典臺詞:「我們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山西博物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了解山西五千年乃至華夏五千年的地方。免費參觀,定時還有志願者免費講解,通過講解可以更好的了解山西歷史,後期去晉祠或是其他景點都對理解典故有幫助。
  • 為何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山西博物館等你探索
    俗話有「人說山西好風光」,更有「五千年歷史看山西」,那麼山西對於中華文明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可能是很多歷史愛好者想知道的,來山西博物館,也許這個疑惑就能解開。山西博物館佔地面積1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平方米,共有四層,一層是服務總臺,二層和三層是以「晉魂」為主題的歷史遺蹟,這層主要是從遠古時期到明清晉商的興衰,通過文物,讓遊覽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當時的歷史軌跡。
  • 國家寶藏之山西博物院
    《國寶檔案》的播出,使得我們了解了中國的很多文物的相關歷史,製作過程,當然對這些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九大博物館推薦的珍品可以說是件件都是國家級文物。但是這次展出中對於我來說有個小小的遺憾,就是沒有我們山西博物院的文物展品。
  • 青春興晉 | 為什麼五千年歷史,看山西臨汾?
    山西青年點擊關注,加入山西青年▲ 山西吉縣壺口瀑布,黃河流至此處,從20多米的陡崖上傾瀉而下,形成「千裡黃河一壺收「的氣概。圖/圖蟲·創意臨汾,中國與中國人的「老家」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五千年歷史,說得準確點,看的其實就是山西臨汾。
  • 為什麼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人們常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很多人可能對這句俗語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來和大家說道說道。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侯度文化、丁村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的痕跡。堯、舜、禹三位偉大人物都是山西男兒,春秋時期霸主之一晉文公曾將國都設在山西,山西被稱為「晉」也是由此而來。
  • 山西博物院——了解山西歷史的終點、繼續探索山西的起點
    山西大地上經常會發掘出古代遺址,錢幣、陶器、石器、青銅器等珍貴文物出土,集聚文明精華的山西博物院絕對不可錯過。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以多種文化視角展示山西歷史文化之美。戲曲故鄉:山西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戲曲舞臺遍布村鎮,戲曲文物豐富多彩,有著「中國戲曲藝術故鄉」的美譽。
  • 大家常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八千年歷史看甘肅?一起來看看為什麼
    那麼其實大家嘴裡常常說得起五千年歷史看山西,那麼這個山西主要看的是山西晉東南這幾個部分。這部分主要包括(山西臨汾和運城以及呂梁的東南部)。在運城市周圍附近有一個舜帝陵,並且還有很多是以禹命名的地名和一些商場等等。
  • 沒遊遍山西,談不上了解中國,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100年中國看上海, 1000年中國看北京, 3000年中國看陝西, 5000年中國看山西!
  • 文物探秘,帶你探訪山西博物院和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俗話說: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為同樣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省份,山西省和陝西省一直是很多人旅遊的首選,曾經有人說過,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魅力就要先去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山西省博物院和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了解這裡的鎮館之寶。
  •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述山西歷史)
    常聽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首先要說說山西這個地名的由來。山西,位於華北平原西部。古為并州地,春秋時大部分為晉國,所以簡稱「晉」。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史稱三家分晉,所以山西又叫「三晉」,三晉大地指的就是山西。再往後,唐為河東道,元屬中書省,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置山西省。以在太行山以西得名。
  • 為何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
    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每個省份都有自己輝煌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如果非要比哪個省份歷史最悠久,史學界有一個說法: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首先,千年歷史看北京這句話大家應該都知道,從元朝建立後稱元大都開始算起,接下來的明清一朝國都都在北京,時間加起來將近千年,所以稱千年中國看北京,但不得不承認,因為北京為核心的時期距離我們相對較進
  • 山西最大文化基礎設施——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佔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截止2015年9月)。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 了解不一樣的山西,從山西博物院開始
    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濱河路,是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院之一。主館4層方正規矩,逐層向外斜挑,體現了古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審美取向。主館的主題形象,被賦予了「鬥」和「鼎」的寓意,「鬥」象徵豐收喜悅,「鼎」象徵安定吉祥。
  • 山西的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館位於太原市F河以西的濱河西路。它原名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多次改名。自1953年以來稱為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為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 山西行——山西博物院
    2020年10月20日,我們來到了這次山西行的最後一站——山西博物院。 在晉國霸業展廳,青銅器和玉器琳琅滿目,散發著歷史的深邃幽光。站在這裡您會堅信:「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耀眼光環仍湮沒不了山西地下文物的光彩和價值。更可貴的是,這些玲瓏精美和碩大粗獷的出土文物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三代考古人的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