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一幅畫,一部時光穿梭機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每經記者:杜蔚 董興生 每經編輯:宋紅 杜毅 劉大樹 鄭直

900年來,坊間關於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或真實或虛構的故事,延綿不絕;

畫作上14個題跋和各種印章,記載了它900年間的顛沛流離……北宋人張擇端在5米多長的《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人物800餘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隻……北宋汴京的社會百態、盛世繁華,躍然紙上。

離奇的《清明上河圖》

動起來《清明上河圖》(詳見每經頭條),讓人身臨其境,震撼不已。

然而,如果告訴你,古畫中的800多個人物,不僅有名有姓,有著鮮明的個性:或淳樸善良,或自私卑劣,或有情有義,或諂媚猥瑣……而且還因時局變換,捲入數十起險象環生案件中,你會不會覺得更加離奇?!

他們每個人都深藏著一個故事,由他們參與的這些案件,決定著北宋的生死存亡。

從事過教師、電視、廣告等行業的西北漢子冶文彪,就是讓案件大白天下的「大宋提刑官」。

十多年前,冶文彪到開封旅遊,偶然見到《清明上河圖》摹本,遂被深深吸引,這神奇的緣分,讓後來的冶文彪潛心十年,研究畫卷和宋史。

前5年,他查閱五六千萬字的資料;後10年,先花3年構思搭建思路,再用7年寫作,最終完成6本歷史推理小說——《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

上個月,《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終於迎來大結局,鮮少接受媒體採訪的冶文彪,終於有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敞開心扉,揭秘了「奇案」面世的諸多幕後細節。

「《清明上河圖密碼》不止是根據畫作推理案件,我更渴望推理出一個時代的大命運。」冶文彪如是說。

NBD:《清明上河圖密碼6》比原定時間推遲了幾個月?

冶文彪:其實結局在七年前已經確定了,寫作的難點在於如何收攏前五部鋪開的幾十上百條線索,類似於把一堆亂麻編織成一件毛衣。這可能有無數種寫法,多花的半年時間,主要用在尋找一個最簡潔高效的敘述策略上。

NBD:如此龐大的敘事,創作難題在哪裡?

冶文彪:從構思到今年完稿,剛好整十年。準備工作主要有兩項,一項是查閱北宋史料,這個工作量非常大,凡能找到的資料(我)都讀了,至少有五六千萬字。另一項就是構思,整體布局花了三年,每一部案件設計又至少要花半年。最大難題是主核構思,它有三項要求:一、畫上八百多個人物,每個都有名有姓有故事;二、這些人和故事不能分散,要卷進同一個案件;三、這個案件和北宋歷史命運緊密相關。

NBD:您希望通過《清明上河圖密碼》表達什麼?

冶文彪:在這部小說中,我是隱身者。只呈現,不表達,儘可能提供最大的空間,供大家思考。當然,這種呈現也是一種立場,隱含了一些基本價值追求:一是人的平等性,沒有配角,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二、多元性,每個人都自成世界,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世界;三、多因性,不論個人還是國家,命運的成因有著無限的複雜性,不能簡單歸罪。

NBD:你如何看待對作品的質疑?

冶文彪:質疑主要有三條,一是人物太多,二是敘事視角切換太多,三是有些案件設計不夠好。前兩條我只能忽略,人物繁雜、視角多元是這部小說存在的基本價值點。從接收到的反饋看,《清明上河圖密碼》的讀者中,年齡最大的八十多歲,最小的才上小學三年級。所以,閱讀障礙主要存在於閱讀習慣和偏好,這無法改變,一本書有它適合的讀者群。至於案件設計問題,數量確實太多了,大大小小案件可能上百,我雖然盡力求精求新,可難免有些不夠好。只能道聲歉,我以後會繼續努力。

NBD:您出生在青海,在山東讀大學,曾到成都居住,所寫的又是河南的故事,這樣的經歷對創作有什麼影響?

冶文彪:居移氣,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巨大。青海給了我明亮、寬廣、質樸、蒼涼的人生底色;山東給我的年輕歲月增添了厚重古樸;成都又讓我多了些從容安靜。寫《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每部我都換一個清靜的地方,對作品風格上有一種潛在的影響吧。

衍生價值爆棚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其經濟和文化價值也正在被不斷深挖:

以《清明上河圖》為原型,打造的旅遊景區——杭州宋城景區,年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

去年,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圖3.0》極為轟動,引發逾150萬人前來參觀,目前該展覽在廣州、紹興等地熱展。

「《清明上河圖3.0》製作費用在5000萬元左右。」其總策劃黃曉燕告訴每經記者,期間投入了近百人次的龐大團隊、花費近兩年時間才完成了3.0版的策劃、製作、推廣包裝和運營。觀者亦可走入《清明上河圖》的最大酒家——孫羊店中與店小二對話,還能泛舟汴河,欣賞兩岸綺麗風光。

將時鐘撥回到4年前,《清明上河圖密碼1》上市伊始,出版方曾表示該書題材和文本都是一流的,他們早已預料到要火,但沒想到影視公司和遊戲公司反應最快,光線傳媒、遊族網絡、完美世界……一幹著名公司蜂擁而至。

本就浩繁細膩的名畫,被賦予如此多的靈性與詭異,篇目巨大,引人入勝。敏銳的資本自然嗅到商機,一度傳出系列圖書版權費高達幾億。

「版權費幾億,尚屬天方夜譚。」通過多番了解,每經記者從阿里影業相關人士處確認了《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版權歸屬,「幾億的版權費不現實,按照投資回收比例一算,得拍成一個什麼樣的劇和電影才能回本?但《清明上河圖密碼》相關版權確實在阿里影業。」雖然沒有幾個億,但是價格不菲也是事實,只是具體的版權費價格,相關人士回應,「這涉及商業機密,不便透露」。

對此,冶文彪也向每經記者回應稱,《清明上河圖密碼》全系列授權都給了阿里影業:「阿里影業有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成功經驗,對這個項目非常重視,專門為它到開封建造清明影視基地,並請了國內一流主創團隊。」

今年10月底,阿里集團合伙人、阿里文娛總裁、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優酷總裁樊路遠以及阿里集團副總裁莊卓然、阿里影業副總裁曹剛一行,就《清明上河圖密碼》影視基地項目建設合作事宜已到開封實地考察。樊路遠公開表示,通過拍攝網劇《清明上河圖密碼》,將展示宋代時期的盛世繁榮景象。

「汴京十二時辰」真的要來了。

《清明上河圖》場景

發達的工商業

汴京城臨街的坊牆已被拆除,封建堡壘式的封閉型城市變成了開放的商業城市。

據記載,汴京共有6400多戶手工、商業場所,涉及一百幾十個行業。其中,最盛行的是酒樓,包括最高檔的「孫羊正店」和中小酒樓。

繁榮的夜經濟

華燈初上,人流如織,夜裡的汴京比白天更加嫵媚與繁華。

其實在宋代以前,夜市往往被禁。入宋以後,宋太祖趙匡胤順應形勢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汴京由此成為了一個不夜城,這裡充斥著煙火氣、食物的香氣和人潮湧動的樂趣。

繁忙的漕運

當時的汴河,是大宋名副其實的水上生命線,對於汴京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和大量筆墨來描繪汴河漕運,再現汴河繁忙運輸景象。

驚險的虹橋

一艘大船即將過橋,突然遇到湍急的水流,船身橫直,桅杆未能完全放倒,一片緊張忙亂,引得橋上眾人紛紛側目關注。

這是全畫的正中位置,也是畫家的神來之筆,以一個危機事件,凝聚了全畫的焦點。要闖過的這座橋,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曰虹橋。它全部以木結構實現,如此纖薄的形制,如此大的跨度,足見該橋結構的先進。

900年後,圍繞這座虹橋、這隻險些遭遇危機的梅船,有人揭開了北宋滅亡的曠世懸案。

發達的海貿

事實上,宋代的造船技術,還成就了發達的海外貿易。

商船活躍於東亞、東南亞,乃至阿拉伯、地中海等地區,主要出口絲綢、瓷器、茶葉等,進口主要有香藥、象牙、珠寶等,從這家名為「劉家上色沉檀香香藥鋪」的小店便可窺見一斑。

趕考集中地

北宋已經發展出了成熟的服務業,大批茶坊、食店散布在街頭巷尾。

除了不同檔次的酒樓外,還有可供人居住的客棧。這家「久住王員外家」,其實是一家客棧,有很多趕考的學子常住於此,等待參加朝廷大考。

專科診所

宋代城市不僅在經濟、文化領域成就巨大,在公共衛生與醫療領域也頗有建樹。

在「趙太丞家」,門前的兩個婦人正在為醉酒的丈夫買醒酒藥。誠如你看到這般,太丞是太醫丞的簡稱,宋代的醫官可以從事第二職業,給普通百姓治病。汴京人,有所謂的「病福」之說,就是因為看病方便,而且醫術也較高明。

熱鬧的娛樂場所

宋代商業繁榮,城鎮不斷發展,市民階層地位也日益上升,市民文化崛起。與此相適應,出現了很多切合市民階層的娛樂場所,與符合其口味的表演藝術。

看,這邊有一群市民正聚集在茶鋪前,津津有味地聽著故事。當時已有說書、評話、講史、小唱、戲曲等表演,供市民休憩、消遣。所以,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絕對的經濟「大鱷」不無道理。

《清明上河圖》行業

畫卷《清明上河圖》真實地蘊藏著大大小小一百多個行當,當我們將畫面放大後,驚喜地發現,900年前延續至今的幾大熱門行業依然是飲食、診所、運輸、住宿等。這也告訴我們無論在哪個年代,無論社會興衰與否,關乎民生的衣食住行始終是社會的主流,是維繫社會發展的根本。

餐館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總是第一要義。總覽全畫,汴河兩岸和沿街的建築物中,相當一部分是飯店。有人統計過,《清明上河圖》所畫的100餘棟樓宇中,有45家是經營餐飲的店鋪。

900年前,不僅有擺幾張桌椅板凳就開張的低檔「路邊攤」,還有二三層樓的高端酒樓。

登高用餐,風景極佳,這便是900年前的一處高檔飯館,閣樓包間裡數位雅士正在推杯換盞。窗下青松正盛,既能賞雅致景色,還能一飽口福。

相應的目標客戶也不相同,衣著華貴的有錢人在酒樓預訂雅間,普通民眾吃吃路邊小攤,而囊中羞澀的只能站在酒樓門口流口水。

位於碼頭的這處「大排檔」將900年前的勞工生活細緻地展現了出來。勞工正在搬運貨物,忙活完後,也許就能在棚下買些簡單吃食填飽肚子。

旅館

雖然900年前尚無現在的賓館、酒店一說,但供行人歇歇腳的旅館也成為街上的耀眼行當。

「久住王員外家」正是給過往入城者提供住宿的一處旅館。有研究者指出,「久住」是宋代旅店業的廣告用語,意思是「這裡很舒適,值得長久居住」。

從畫面可以看到,旅館門口,還有一「門童」在招攬客人,揚起胳膊仿佛在說:「客官住店嗎,裡邊請!」樓上小屋內一名試子正在刻苦讀書,反映了張擇端當年的求學生活。

外賣小哥

「懶人經濟」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看畫中的「外賣小哥」,提著可攜式溫酒爐,右手拿著夾炭的夾子,去配送的路上還在東張西望。不知當時配送延遲會不會給差評。

流動攤販

如今北方隨處可見的馬扎,早在北宋就已經有了雛形。畫卷中有4個地方,都出現了可以摺疊的支架。這種可攜式交腳貨架,表現了宋朝後期小攤販的興盛。

算命先生

悠悠千載歲月,酒足飯飽、身體健康之外,算命問卦則因市場需求,而成為北宋民間蓬勃發展的一個行業。

《清明上河圖》中還有一處人聲鼎沸、生意爆棚的地方,便是懸掛著碩大「解」字店招的算命攤,十餘位考生排隊抽籤,欲問前程幾何。此外,還有不少算命問卦的小攤,散落在汴京的大街小巷。

在一棵挺拔的老樹下,搭有蘆棚,懸有三個醒目的字牌,定睛一瞧,原來這裡也是處算命卜卦的攤兒。

公務員

在城門口可以看到當時的稅務部門,門口有四個人運來一批裝著紡織品的麻包,一個貨主進屋向稅務官報稅。值得注意的是,「秤」也在畫中出現,一架臺秤表明北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仔細看可以發現,稅務所使用的不是現金交易而是票據,體現了北宋的金融管理水平。

後記

張擇端和冶文彪兩位「知音」跨越千年,讓《清明上河圖》再度熠熠生輝,冶文彪因復活了畫中800多個人物而名聲大噪,靠IP授權賺得盆滿缽滿。

現代高科技為《清明上河圖》插上想像的翅膀後,不僅撕下它「高冷」的標籤,還讓觀眾走進《清明上河圖》裡感受北宋生活。

但我們更期待,期待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餘輝所描繪的那樣的情景:為畫中比較突出的人物建立信息庫,遊人暢遊其中可以和他們自由地進行攀談。

比如你到了小飯館,問他3個人在一起喝酒多冷清,我們現在都是十個、八個人一桌的,他會對你說:不行,大宋有規定,多人聚眾飲酒,有謀反嫌疑;比如與一個宋朝文人攀談,他會告訴你蘇軾、黃庭堅的命運。

這樣的《清明上河圖》,相當於把宋人的筆記全部讀了一遍。

我們期待這樣的《清明上河圖》。

相關焦點

  • 清明上河圖只是一幅畫,為何被稱為中華第一神品,它有什麼價值?
    一幅畫有什麼好稀奇,古代許多的水墨畫不勝枚舉,但有哪一幅畫,比得上這張清明上河圖。作者是張擇端,他是北宋東武人,東武這地方在現今的山東境內。張擇端早年在開封學畫,學畫有成後,他在翰林圖畫院任職工作。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把這官丟了,他就在丟官後以短暫賣畫維生。仔細想想,會畫畫就有官做,還挺不賴的。官復原職之後,他在宋徽宗皇詔下,著手繪製清明上河圖。
  • 他是宋朝最牛逼畫家,一生只有一幅畫,連清明上河圖都不如它
    他是宋朝最牛逼畫家,一生只有一幅畫,連清明上河圖都不如它說到北宋的畫,很多人會想到誰?小編最先想到的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這樣一幅舉世聞名的畫,自然會引來很多人描摹,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想一睹《清明上河圖》的尊榮,然後對它進行描摹,直到現在還存有300多本《清明上河圖》的摹本。《清明上河圖》的名氣很大,很多人都知道它,再介紹他一次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這一次要說的是北宋的另一幅畫。
  • 《清明上河圖》千古謎團爭論至今 真跡有兩幅?
    《清明上河圖》千古謎團爭論至今  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盛譽無數,因圖中道具眾多,場面宏大,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生動鮮活的百科全書。   目前,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著兩幅各具特色的《清明上河圖》。一幅是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另一幅則是張擇端版本的電子投影。
  • 《清明上河圖》真跡其實有兩幅
    該畫高255釐米,寬525釐米。描繪的是當時京城汴京近郊社會各階層生活景象,生動真實,是一幅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優秀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在87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曾多次遭劫難。張擇端曾畫兩幅《清明上河圖》,今僅存一幅。張擇端在翰林院供職期間,首畫《清明上河圖》的時間約在公元1111年至1125年,此畫完成後獻給了徽宗皇帝趙佶。趙佶也是著名書法家,自稱其書為「瘦金書」。
  • 清明賞畫:《清明上河圖》裡的市井情趣
    或者說,一到清明節,人們總會想起這幅洋溢著濃鬱古代市井生活的全景圖。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長卷《清明上河圖》,被公認為稀世神品,其真跡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每次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參觀者均絡繹不絕,像畫卷上北宋汴河兩岸的人潮一樣擁擠。傳世的《清明上河圖》為絹本,長約528.7釐米,寬24.8釐米。
  •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幅畫,它還是一本隱藏的「奏疏」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的精品畫作,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採用了長卷描繪和散點透視的方式,將北宋宣和三年清明節期間汴河兩岸的人物風貌納入畫裡。它構圖的方式在古代絕無僅有,這幅畫用鳥瞰式全景法,就像現在的航拍景象。
  • 究竟哪幅《清明上河圖》才是張擇端的原作?
    因為元代統治者的書畫鑑賞能力弱於宋、金,這幅畫只是放在秘書監內。後來一位裝裱師傅用臨摹本替換出真跡,將《清明上河圖》盜出宮外。又經兩人轉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手中。楊準得畫後藉故還鄉,重新裝裱此畫,並且在畫後續寫跋文,記載了得畫的經過。由此,元代宮廷裡的那位裝裱師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
  • 傳世名畫 第9幅 |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據了解,他出生於北宋中期的東武(今山東諸城),畫《清明上河圖》的時候他約莫四五十歲。後人是怎麼知道張擇端這個人呢?張擇端為什麼要畫這幅畫?》相比較,可以判定他創作這幅畫的動因是出於對朝廷社稷的牽掛,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思想情懷。
  • 北宋風俗畫巨作《清明上河圖》
    因為該畫內容寫實豐富,社會風俗盡顯,畫面宏偉壯闊,筆法嚴謹精細,廣受後世青睞,仿慕者眾多,流傳至今約百餘卷,並形成了「清明上河學」。因一幅畫作形成一門研究,這在中國畫界是很少有之的。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編纂的《清明上河圖:珍藏版》一書記載:傳世的《清明上河圖》中國大陸有10件,中國臺灣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國有6件,歐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 畫裡畫外——《清明上河圖》
    原標題:畫裡畫外  《清明上河圖》  宋代的繪畫題材內容相當廣泛,除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以外,還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描繪百姓生活和社會風俗的畫,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
  • 傳世名畫 第9幅|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先生說:《清明上河圖》堪稱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古畫,約有上億人知道它。從1951年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楊仁愷先生在一堆舊畫中發現他,到目前為止,研究《清明上河圖》的論文有400多篇,其中最多的研究者是中國專家和學者,其次是日本人。
  • 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解讀畫中的奧妙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古代繪畫家張擇端創作了這幅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風俗畫之一《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不僅在藝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於歷史研究來說也提供了很多的素材。《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家張擇端作品。張擇端曾經在汴梁(現在的位置大約在河南省的開封附近)遊學,後來學習了繪畫。
  • 印象開封:一幅畫,一部書,一座城
    欣賞著窗外的景色,我泡上一杯香茶,展開萬千思緒,探尋這座八朝古都的千年歷史,眼前漸漸的出現一幅壯美的畫卷:八朝古都滿城宋韻,一幅畫,一部書,一座城。2清明上河一幅畫想要了解北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最需要看的是《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
  • 通過《清明上河圖》重新認識界畫
    《清明上河圖》生動展現了北宋汴京的城市生活圖景,同時也體現了「界畫」的技法。界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重要卻被忽視的一個門類,通過《清明上河圖》,讓我們重新認識界畫。在這幅畫卷的後面,有諸多後人的題跋,都說張擇端擅長「界畫」。其中金代的張著寫道:「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 賞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高清全圖(北宋原圖)
    也許沒有一幅作品比《清明上河圖》更能直觀詳盡地展示北宋都城汴梁風光。圖中景物繁複,自城郊一直延伸到當時的CBD商業中心地帶,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一應俱全。若非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記錄和整理,界畫專家張擇端決計不可能將房屋、舟車、橋梁以及各式人物交代得這樣清晰。在攝影尚未誕生,圖像相對蒼白的年代,這幅作品更是彌足珍貴,堪稱「一部宋代民生的百科全書」。除去繪畫作品獨特的「寫實又寫意」的生動性,它的創作比攝影富有更深的人文內涵。
  • 《清明上河圖》這個IP,是現代電影電視繞不開的創作來源
    最近一部講古玩圈子的劇集《古董局中局2》小火了一把。雖然不如充斥著一眾新生代「小鮮肉」的各種「現象級」網劇那樣瘋狂帶節奏,但以夏雨為代表的「中年」實力派演員和眾多「老戲骨」們同場「飆演技」同樣獲得了觀眾的肯定,目前在某視頻平臺上播放量已達3.7億次。
  • 由畫入史,讀懂《清明上河圖》文明密碼
    2020-09-11 10:24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生動展現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節這天的城市風貌
  •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
    再何況,就算是《向氏評論圖畫記》真的存在,且是一部很有地位的書,既然它說了清明上河圖是一副神品,且《宣和畫譜》沒來得及收錄,那後世那麼多的名人畫集,為什麼都沒有收錄?再說一說現存幾個在清明上河圖上題跋的其他幾個人。在張著之後,還有幾個人在這幅畫上題跋。
  • 《清明上河圖》——世界名畫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而後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皇宮。還有一個故事,明人詹景風的《東圖書覽編》有記載,說是明朝的隆慶皇帝對字畫不感興趣。成國公朱希忠知道《清明上河圖》收藏在宮中心想這麼好的一幅畫落在一個不懂風雅的皇帝手裡實在是暴珍天物,於是奏請皇帝將《清明上河圖》賜予他。
  • 假畫橫行 《清明上河圖》成了招財之寶
    「不光我自己看到過這些賣假畫的人,而且新聞上也經常報導。」他說,記得有新聞報導說曾經有人為一幅假的《清明上河圖》付出過上萬元的代價,更經常的是有人以一兩千元的價格買來粗製濫造的《清明上河圖》,即使是最便宜的一幅《清明上河圖》油印假畫都要賣500元!「這種情景可能每天都在全國的很多城市上演,真的難以估計這樣的假畫騙去了多少人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