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點點 印客美學
優秀的電影和它的原聲音樂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從無聲到有聲,音樂在電影中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功能和作用,或烘託氣氛也好,或配合情節起伏。
看罷一場電影,再聽旋律,好似再度領略電影中的悲喜人生。
小印總結了15部電影百聽不厭的原聲音樂,伴隨音樂的旋律,我們一起走進造夢的烏託邦。
NO.1
美國往事 (1984)
有人曾這樣評價,在美國電影史上,只有一部類型片可以與《教父》相提並論,那就是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之一的《美國往事》。
詹妮弗·康納利飾演翩翩起舞的少年黛博拉,成為影史永不褪色的初戀情人。
電影音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使用了排蕭等十分符合影片神秘特質的樂器,或悠遠嗚咽、或夢幻飄忽的旋律,拓寬了影片內容,傳遞給觀眾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情緒。
遺憾的是,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於今年7月份病逝。
NO.2
愛樂之城 (2016)
《愛樂之城》可以說是近年來好萊塢的最佳歌舞片,讓歌舞片這個日漸沒落的類型電影重新煥發了生機。
電影講述一位爵士樂鋼琴家與一名懷揣夢想的女演員之間的愛情故事。
歡迎關注Ink印客美學,點擊右上角關注
NO.3
海上鋼琴師 (1998)
《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的代表作,電影的配樂由同樣來自義大利的作曲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創作。
電影音樂典雅悠揚,古典的鋼琴曲融合其他音樂元素,曲風細膩多變,創作手法高超。
歡迎關注Ink印客美學,點擊右上角關注
NO.4
最後的莫西幹人 (1992)
影片《最後的莫西幹人》1992年發行,以1757年英、法兩大帝國在美洲爭奪殖民地的七年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印第安土著與殖民者的故事。
一首《最後的莫西幹人》,用音樂呈現一個民族的靈魂,展開一個種族的誕生、崛起、衰亡。悠揚深遠,歷盡滄桑的情感,如泣如訴。
「有一天,我去世了。
恨我的人,翩翩起舞。愛我的人,眼淚如露。
第二天,我的屍體頭朝西埋在地下深處。
恨我的人,看著我的墳墓,一臉笑意。愛我的人,不敢回頭看那麼一眼。
一年後,我的屍骨已經腐爛,我的墳堆雨打風吹。
恨我的人,偶爾在茶餘飯後談到我時,仍然一臉惱怒。愛我的人,夜深人靜時,無聲的眼淚向誰哭訴。」
NO.5
畢業生 (1967)
《畢業生》堪稱影史經典,獲得奧斯卡7項提名,主題曲《The Sound of Silence》廣為流傳。
60年代的美國,越南戰爭,反戰潮流,民權運動,社會籠罩一片迷茫中。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更是焦慮的化身,被稱作垮掉的一代。
《畢業生》的電影音樂頗為用心,由保羅·西蒙創作的三首歌曲刻畫了班傑明的三種心緒。
《寂靜之聲》旋律淺唱低吟,似是囈語,帶有一種夢幻的境界,淡淡的迷茫和無助。
《斯卡布羅集市》,悽美動人,輕快中帶著緊張的,《羅賓遜太太》則與班傑明搶婚的快節奏相匹配。
NO.6
死亡詩社
作為一部電影佳作,《死亡詩社》對電影音樂的運用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又言簡意賅。
曾為《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創作過經典樂章的法國配樂大師莫裡斯•賈爾,在《死亡詩社》亦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音樂才華。
時而恬靜憂鬱、時而激越壯烈、時而清澈悠揚的旋律,聲畫情景交融,淋漓盡致地描繪青春的激情和迷茫。
NO.7
諾丁山 (1999)
經典浪漫愛情片《諾丁山》,是少有的從頭到尾都非常好聽的電影。
落魄離異的書店老闆威廉和好萊塢當紅女星安娜機緣巧合下相識相愛的故事,如童話般美好。
電影配樂緊緊圍繞主角之間的愛情歷程,每一首都令人陶醉其中。
NO.8
英國病人 (1996)
《英國病人》被當今國際影壇稱譽為「20世紀末探求人類心靈饑渴」的道德焦慮劇。
電影以戰爭和沙漠為背景,講述了一場跨越國界和道德的愛情悲劇。
個人的命運和遭遇置於歷史圖景中,抒發著人類最內在炙熱的情感,噴發出強烈的情感洪流。
黎巴嫩作曲家蓋布瑞·雅德為《英國病人》的配樂獲得了奧斯卡獎、金球獎和葛萊美獎。
他根據影片的時代特徵和地理環境,將其音樂風格劃分為了具有復古氣息的巴洛克音樂和展現北非風土人情的阿拉伯音樂兩大類,配樂扣人心弦。
NO.9
美麗人生 (1997)
《美麗人生》由義大利導演羅伯託·貝尼尼執導,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想盡辦法保護孩子的童心,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自己慘遭納粹槍殺。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獎,《美麗人生》拿下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音樂三項大獎
影片前半段音樂甜蜜而又歡快,後半段傷感綿長,正如劇情的發展起伏。
NO.10
被解救的姜戈 (2012)
昆汀的代表性作品,講述德國賞金獵人金·舒爾茨將黑奴姜戈從奴隸販子手裡解救,並且幫助姜戈救出他的妻子。
電影原聲音樂專輯融合了多種風格流派,創作源泉基本來自西部義大利流派,雖然大多並非電影原創,但昆汀的選曲眼光顯然十分出色。
NO.11
燃情歲月 (1994)
電影《燃情歲月》的配樂由著名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擔任,動人的旋律催化,與電影相得益彰,成就了一代經典之作。
時而磅礴悲嗚,時而婉轉沉吟,讓人情不自禁浮現影片中燦爛而恬靜的秋天,回到那遼遠的、帶著蒼涼色彩的美國西部草原。
「生命中的險惡沒有什麼恐怖,生命中的寂寥沒有什麼悲憤,生命中的放縱沒有什麼缺憾,生命中的痛苦與埋沒無關,關鍵是:即使在始終無人注目的暗夜中,你可曾動情地燃燒,像那顆不肯安歇的靈魂一樣,為了答謝這一段短暫的歲月?」
NO.12
海盜電臺 (2009)
1966年,一群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人們,他們出航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
電影題材獨特、情緒飽滿,用出色的音樂掩蓋了一定程度上劇情的薄弱。
NO.13
加勒比海盜
電影講述了17世紀的海盜傑克·斯帕羅充滿危險的加勒比冒險之旅的故事。
《He's a pirate》是電影配樂大師克勞斯巴德爾特和漢斯季默共同完成的作品。該曲被譽為全球十大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之一,許多電視節目中都用到過。這是一首有著摧枯拉朽之勢的自由之歌。
NO.14
醉鄉民謠 (2013)
電影由科恩兄弟聯合執導,電影敘事節奏緩慢,講述民謠興盛前一個生活在格林威治小鎮落魄的民謠音樂人的故事。
穿插電影中的每首民謠都讓人如痴如醉,也恰如其分對應了主角的心理狀態。
影片開頭,勒維恩一個人在舞臺上孤獨地演唱《Hang me ,oh Hang me》,正是此時勒維恩喪失搭檔痛苦的心境的真實寫照。
NO.15
大 魚 (2003)
電影《大魚》有關一個充滿溫馨與魔幻的寓言,一個美麗的親情童話,一對父子的內心世界。
丹尼·艾夫曼堪稱好萊塢影音世界的鬼才,與同走奇想路線的導演蒂姆·伯頓結為影音絕配,為充滿奇幻與幽默色彩的電影《大魚》配樂。
音樂之於電影的重要性在今日已經毋庸置疑,好的音樂是理解電影的關鍵紐帶,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體驗和感受電影藝術的魅力。
你有什麼私藏的電影歌單分享嘛~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百聽不厭的電影原聲大碟盤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