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21個試點村在家門口解決矛盾 村裡來了檢察官

2020-12-11 瀟湘晨報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高光時刻。對年輕的餘姚檢察官許淑彥和任家平來說,這一時刻,或許就是去年首次進村處理一起刑事傷害案件,說服當事人籤下諒解書的瞬間。矛盾就地化解,鄉村治理的隱患得以消除。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因人才缺乏、保障不充分等因素,農村法治建設相對滯後,遇到糾紛「信訪不信法」等現象常見。

為此,2019年5月,餘姚創建「鄉村檢察官」制度,以泗門鎮、梁弄鎮為試點,向21個村莊派駐檢察官,探索法治鄉村建設的獨特路徑。

一年來,首批檢察官走進鄉村,用專業知識就地處理疑難案件,將公益訴訟變成法治宣傳的契機,著手培養了一批具備法律素養的檢察官聯絡員。試點村裡,一個利益有保障、糾紛能化解、矛盾能消融的全新秩序正在形成。

大事能否不出村

檢察官在家門口調解刑事案件

沈葉釧一頭短髮,看起來幹練爽利,當了23年檢察官,辦案做事很有一套。許淑彥戴著眼鏡,圓圓的臉上有些書生氣,但審查案件,又很是成熟穩重。從城管部門選調到檢察院的任家平,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幹事雷厲風行……

無論哪種性格,聽說入選首批鄉村檢察官時,他們的反應頗為一致——疑惑。「去做什麼?」許淑彥說,她為此還特地搜索材料、觀看電影,做了一番準備,「我想日常工作肯定離不開化解矛盾、維護村民權益。」

這一直覺,與餘姚創建鄉村檢察官制度的目的不謀而合。沈葉釧告訴記者,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土地糾紛、交通肇事等引發的刑事案件明顯增多。儘管多年來各地不斷強化鄉村法治建設,司法局、工商局、環保局等部門陸續進駐鄉鎮「四個平臺」,但法律資源下沉「最後一公裡」尚未打通,不少地方遇事仍靠經驗調解,既影響了矛盾化解效率,也不利於農民權益保護。

泗門鎮水閣周村就挺典型。這個擁有1036戶、2863人的村莊裡,散布著大大小小120餘家企業,常住外來人口達2860人。新老村民與企業之間勞資糾紛多,村民與村民之間因鄰裡瑣事、宅基地使用等引發的案件也多,每年大事小事不斷。

村黨總支書記楊業浩告訴記者,前年,楊家與蔡家因自來水問題發生口角,雙方一時激動發生扭打,造成其中一人耳膜破裂。村幹部多次調解不成,最終傷人者以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小孩考公務員、參軍都受影響,兩家徹底傷了和氣。」楊業浩嘆了口氣。

2018年,「法治鄉村」4個字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要求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當年,浙江進一步提出打造「善治鄉村」,主要內容就有健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聯動體系,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我們以鄉村檢察官為載體,推動法律資源下沉,在家門口處理案件,在源頭解決矛盾,推進訴源治理。」餘姚市檢察院檢察長陳瑩介紹,2019年5月,他們以泗門鎮為試點,按照犯罪發案率、聚集人口等將20個村(社區)劃分若干片區,分別派駐檢察官。同時選擇梁弄鎮橫坎頭村,輪流指派檢察官定期走訪。

當年6月,21個村(社)掛上了「鄉村檢察官」聯絡牌。「但說實話,工作推進並不像掛牌那樣容易,村民對我們不熟悉,村幹部也不清楚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沈葉釧說,兩周過去,他們只接到零星幾個諮詢電話,問的也是個人事務。

變化的契機,同樣在水閣周村。去年,老楊家辦喜事,親戚的車堵住了洪某出行的道路。兩人推搡間,洪某倒地受傷,引發刑事案件。

沈葉釧與任家平走訪中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聯繫村幹部、鎮司法所,組成調解小組。當天,他們特地穿上制服來到調解室。先曉之以理:一方面刑事連帶民事訴訟耗時又耗力,沒有小半年結果下不來,另一方面,老楊身體曾動過手術,推人也並非出於故意,法院會酌情考慮動機與行為能力,作出判決。再動之以情:前後鄰居,平日裡抬頭不見低頭見,不妨各退一步。

滿腹委屈的老楊與怒氣衝衝的洪某,看著鄉村檢察官擺事實講道理,慢慢也將他們的建議聽進了心裡。前後調解3次,洪某終於接過沈葉釧手裡的諒解同意書,接受19.3萬元經濟賠償,雙方達成刑事和解。

「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楊業浩說,鄉村檢察官的主動參與,讓村民能夠「找得到法」「信得過法」,「矛盾調解效率高了,大事也能不出村!」

一年來,鄉村檢察官累計走訪村(社)200餘次,化解矛盾33件,促進刑事和解8件,不少村莊向著無案件、無事故、無信訪的「三無村」邁進。

普法難點咋破解

用公益訴訟回應民生訴求

農村,是普法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若追溯農村刑事案件的源頭,實際上很多是瑣事、小事。正因為不少村民法律意識淡漠,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法律後果認識不足,最終演變為大事。」當了一年鄉村檢察官,如今的沈葉釧對法治建設頗有感觸,「創造良好的鄉村治理環境,歸根到底防大於治。」

但像水閣周村一樣的城郊、鎮郊村莊,人口基數大、居住環境複雜,普法活動組織難度大,單一的形式也很難激發人們的興趣。在偏遠山村,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婦女、小孩,受知識水平、生活環境影響,普法效果也不明顯。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公益訴訟成為一大著力點。

時隔大半年,提及鄉村檢察官辦理的「未成年人違規上網」民事公益訴訟案,很多人仍然津津樂道。

作為浙江省首批27個重點培育的小城市試點鎮之一,泗門鎮民營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多年發展中,逐步聚集了眾多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場所。走訪中,不少村民反映,「孩子一放學,家也不回,直奔網吧。」

為此,利用雙休日,鄉村檢察官們對全鎮20餘家網吧進行排摸,搜集未成年人違規上網線索,聯合鎮派出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日晚間,他們還見縫插針約訪了10餘名家長、學生,進行教育宣傳。

兩個月後,他們將所有線索移送餘姚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並由該部向文廣局發送行政檢察建議,引起全市重視。

許淑彥記得,此後不久,不僅泗門鎮人,連相鄰鎮街村民也發來公益訴訟線索。一年來,他們累計收集移送監督線索12條,配合檢察院發訴前檢察4份,得到採納整改。「這些年,老百姓越來越關注水、空氣等環境質量問題,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借現場調查、檢查整改、公開聽證等契機,我們讓老百姓知道公益訴訟這一維權方式,也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她說。

前不久,他們還專門在釘釘、微信等平臺,開發鄉村檢察官應用程式。村民不用跑檢察院、不用打電話,用手機就能通過圖片、語音、文字等形式,將舉報線索、個人訴求等上傳。平臺則組織專人回復,回應民生訴求。

不僅如此,這一年,每個村(社)的村民議事日、「星級文明戶」創建評比等場合,「鄉村檢察官」也從不缺席,從家庭婚姻關係到鄰裡糾紛,從土地確權辦證到疫情期間勞資問題,他們用專業法律知識,逐一解答村民疑惑。

泗門鎮小路下村,每月一期的村級雜誌《清風月刊》廣受歡迎。去年開始,月刊專門開闢鄉村檢察官欄目,通過以事說法、以案釋法,將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普法宣傳。村民看得認真,更記在心裡。據了解,從去年5月至今,小路下村矛盾糾紛數量顯著下降,刑事案件「零發生」。

在鄉間,檢察官們用行動贏得了口碑,收到了成效。

法治人才哪裡來

建立一支鄉村檢察官聯絡員隊伍

對泗門鎮後塘河村村幹部方凌萍來說,這同樣也是變化最大、收穫最多的一年。

大學一畢業就到村裡,做的還是綜合治理工作,方凌萍常常覺得壓力不小。一次,接到村民投訴稱有外來人員偷倒垃圾,他匆匆趕去勸阻,誰知對方根本不買帳,甚至揚言威脅。村民在旁也頗有怨言,直催促「趕緊找管事的來」。

最終,鎮派出所與村支書一起出面,解決了糾紛。鬆了一口氣的同時,深感缺少專業法律知識和做群眾工作本領的方凌萍,既委屈,又挫敗。

有意思的是,鄉村檢察官制度從設立之初,就將目光聚焦到像方凌萍一樣的年輕村幹部、村民。「鄉村產業發展,最怕幹部一走產業就散,法治建設同樣如此,關鍵是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培養一批有能力的人才。」在沈葉釧看來,21個村(社)矛盾調解、犯罪預防、普法教育千頭萬緒,鄉村檢察官的力量相對有限,「必須發動老百姓參與,讓村民成為鄉村善治的主體。」

為此,在選派鄉村檢察官的同時,餘姚以試點村(社)為單位,根據犯罪發案率、聚居人口等因素劃分成若干網格,每一網格聘任一名政治素質強、有正義感、有擔當的村幹部、人大代表、熱心群眾等為鄉村檢察官聯絡員。方凌萍也被選為了後塘河村鄉村檢察官聯絡組副組長。

季度法律培訓、微信群定期聯絡、面對面法律探討、共同調解矛盾……從不敢開口、說不上話,到對《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頗有了解,眼下,不少聯絡員處理起因宅基地使用權、環境損害等引發的糾紛,已十分老練。

不久前,小路下村裡發生了一件事。前些年,一戶單姓人家以10萬元左右的價格,將宅基地私下轉讓給外來人員餘某。去年兒子去外地讀書,單某又想收回宅基地,回村居住。但餘某早已花費50餘萬元建了房子,不同意單某以原價回購宅基地。

雙方爭執不下,鬧到了村委會。調解現場,還未等參與案件的許淑彥開口,小路下村黨委書記沈福燦,就將自己梳理的宅基地「三權分置」、合同效力等法律規則娓娓道來。在他的引導下,雙方最終同意取消原交易並改為租賃,重新籤訂宅基地使用權租用協議,餘某再多出2萬元租賃費,消除了爭端。

沈福燦告訴記者,這些年,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推進、產業項目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村民對住宅、道路、排水、供電、垃圾收集等各項建設布局,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檢察官聯絡員的培養,提升了村幹部、村民法律素養,讓村莊財權、物權管理更加規範,讓我們幹工作更有底氣。」

據了解,目前,餘姚全市已有鄉村檢察官聯絡員100餘名,成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生力量。

檢察官手記——

讓鄉村有情有理

餘姚鄉村檢察官 許淑彥

鄉村檢察官的日常,事實上挺平凡。這裡,沒有《人民的名義》中的鬥智鬥勇,也沒有大家想像中法庭上公訴人的唇槍舌劍。

初任鄉村檢察官時,我帶著好奇、期待和忐忑的心情,看到自己的「大頭照」被掛到村(社區)牆上,想像著小小的檢察室門庭若市的場景:法律諮詢、接收線索、法治宣傳……然而,現實是我坐上了「冷板凳」,第一個月幾乎是「門可羅雀」。

經過一番躊躇,我決定: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我穿行在泗門鎮的村莊,向各個站點的檢察官聯絡員了解情況,適逢調解就坐在一邊,學習化解矛盾的方法;適逢舉報就仔細詢問並記錄,而後移交給管轄機關;適逢法律諮詢,就努力將法律條文轉化成村民能聽懂的語詞進行解答,一步步拉近檢察官和鄉村的距離。

法治建設,道阻且長。一年來,我深感基層檢察工作的天地廣闊,感受到創新工作方式帶來的成效,欣喜於在各種案件中,我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促成雙方和解,化幹戈為玉帛。鄉村,應該是有情有理的鄉村。

當前,法治鄉村建設正持續推進,如何用法律手段破解鄉村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鄉村執法隊伍建設、提高村民法治素養等,還需不斷努力。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希望能為鄉村振興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村裡來了檢察官!餘姚推動法律資源下沉 21個試點村在家門口解決矛盾
    對年輕的餘姚檢察官許淑彥和任家平來說,這一時刻,或許就是去年首次進村處理一起刑事傷害案件,說服當事人籤下諒解書的瞬間。矛盾就地化解,鄉村治理的隱患得以消除。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因人才缺乏、保障不充分等因素,農村法治建設相對滯後,遇到糾紛「信訪不信法」等現象常見。
  • 楓橋鎮試點村級社會組織建設 村裡的事5+X來解決
    楓源村黨總支書記宣均江說,自此楓源村將啟動規範的村級社會組織管理,讓「5+X」社會組織在村級事務中各施所長,服務村民。實行村級社會組織標準化建設,是楓橋鎮在村級有效推進「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重要舉措。楓源村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之一,為全鎮29個行政村的社會組織建設工作打下頭陣。
  • 南平光澤:民企帶村 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快中午了,光澤縣鸞鳳鄉中坊村的傅玉仙一直忙著醃製豇豆,已過了做飯時間,她也沒有察覺,一旁的大兒媳婦正專心照看孩子,一家三代其樂融融。59歲的傅玉仙曾是村裡的18戶貧困戶之一。去年初,傅玉仙找到了工作,就在村裡的聖農集團雞腸加工車間上班。工作時間比較機動,而且加工技術並不複雜,很適合她這樣年齡偏大的村民,每天計件工資約200元,每月上班10多天,收入有3000多元。「這筆收入解決了家裡很大問題,一家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傅玉仙說。傅玉仙一家的變化,源於當地推出的民企帶村工作機制。
  • 王金文深入福州閩侯調研指導檢察官業績考評試點工作
    王金文深入福州閩侯調研指導檢察官業績考評試點工作 2020-07-23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浦界浜村:與村民共建美好家園 村裡處處是景點
    2月1日,周浦鎮界浜村的40餘名村民從村「美麗庭院」試點組出發,走到終點「家門口」服務中心,用健步走迎接新春的到來。一路上,村民們欣賞著村裡這一年的變化。村民高阿華說:「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可以說處處是景點。」
  • 鄉村治理看寧波:餘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
    餘姚也不例外。社會治理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和自治。去年以來,餘姚以「寧波市三治融合村(社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等創建工作為抓手,積極謀劃、試點先行,在充分保障村民選舉權、協商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上下功夫,強化農村幹部群眾的民主法治理念,以「三治」融合助推鄉村治理新體系建設。  餘姚鄉村民主法治工作起步早、起點高。
  • 從"落後村"到"先進村" 是什麼讓餘姚這個小村莊脫胎換骨
    餘姚大隱四明山麓東北側,藏著一個狹長形的村莊,它的名字叫雲旱。  雖「隱居」山林,卻一直「名聲在外」。五年前,因信訪件多、民心不齊,它成了遠近聞名的「落後村」,村集體收入一年只有7萬餘元;五年後的今天,環境美、人心聚、村民人均收入連年攀升的雲旱,成了名副其實的「先進村」,遠道而來的「取經團」接踵而至。
  • 和為貴|矛盾不上交 居民「家門口」享受法律調解
    得知情況後,村裡「和為貴」調解專班,著手化解該案件,孫玉秋帶頭多次前往田間調查情況,孫所長以法律為基礎,以情理為抓手,經過多次面對面和背對背的調解,雙方握手言和。陳尚賢願意賠償陳尚兵近年來因樹木遮陰費導致減產的損失5500元,並處理掉這些楊樹,雙方都滿意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
  • ...故事」村裡來了個「小馬」|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馬睿
    2019年3月21日,接到組織通知,要選派我到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這讓剛參加工作的我驚喜交集——驚的是閱歷尚淺,怕難以勝任網格員崗位;喜的是能有機會參與這一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
  • 統籌試點,把握改革節奏
    試點初期,區裡把土地確權頒證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鄉鎮幹部走村入戶,帶動村幹部上門宣傳政策,實地測量測繪,調解村民間佔地矛盾糾紛等,全區共開展土地確權村(居)委會100個,涉及自然莊1000餘個,農戶12萬餘戶,順利通過省級核查驗收,並獲得優秀等次。  打好基礎,還要系統推進,對關聯度高、互為條件的改革試點,要統籌協調推動。「我們把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與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
  • 餘姚學士橋村村民終於分到了聯建房 這裡面大有故事
    「我們等了老長辰光,都快失去希望了,沒有想到這次巡察組一來,新房就分到手了!」近日,餘姚市大隱鎮學士橋村村民陳江軍帶著筆者參觀了自己剛剛分到的新房,激動地講述著自己村分配聯建房的故事。  2013年,學士橋村籌資600萬元啟動了72套聯建房建設,主要用於解決村裡住房困難戶和拆遷安置戶的住房問題。
  • 餘姚新增57個A級景區村莊,看看有你的「老屋」所在村嗎?
    近日,餘姚市第四批(2020年度)浙江省AA、A級景區村莊名單公布,梨洲街道南廟村等28個村莊被評為浙江省AA級景區村莊,梨洲街道章雅山村等29個村莊被評為浙江省A級景區村莊。至此,餘姚擁有省A級景區村莊142個,其中,3A級景區村莊18個,部分鄉鎮已完成景區村莊全覆蓋。
  • 當事人回憶餘姚「村書記背幹部進災民家」
    新華社杭州10月17日新媒體專電 記者16日在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找到許國慶時,他正在等待寧波市江東區的工作人員來村裡洽談對口幫扶工作
  • 「一戶一田」目前在三個省試點了,有你們村嗎?
    08 11:08:43 來源: 阿平說三農 舉報   「一戶一田」目前在三個省試點了
  • 最美誠信寧波人的榜樣故事黃寶康:以德服人,以德立村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出門一片黑,是我們村那時的寫照。更嚴重的是,村民對幹部不信任,村莊難以形成合力。」黃寶康決定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改變村民的看法。 黃寶康逐家走訪聽取意見,村民的訴求、村裡該辦的事、上級的新政策,黃寶康都一一記在筆記本上,然後一一去解決落實。
  • 家門口事家門口解決,延津這個村的「街長」真管用
    西屯村「街長制」是讓黨員、有幫帶能力的村民就居住附近區域認領崗位擔任「街長」,協助村「兩委」網格化管理區域內扶貧、治安、調解、衛生等工作,做到「家門口事家門口解決」。「都是鄰居,能有啥深仇大恨?咱就是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劉常豐翻開「調解日記」,40多件調解案例都印上了代表當事人滿意的「手指印」。
  • 法官檢察官工資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亮點解讀
    法官檢察官工資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亮點解讀  亮點  法官檢察官工資 實行全國統一  會議強調,開展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和工資制度改革試點,是促進法官、檢察官隊伍專業化、要突出法官、檢察官職業特點,對法官、檢察官隊伍給予特殊政策,建立有別於其他公務員的單獨職務序列。  同時,要注重向基層傾斜,重點加強市(地)級以下法院、檢察院。要實行全國統一的法官、檢察官工資制度,在統一制度的前提下,體現職業特點,建立與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設置辦法相銜接、有別於其他公務員的工資制度。
  • 改村規易村俗治村貌解矛盾創建和諧村居 南安金淘南豐村節節高
    ­  在6月召開的南安市「和諧村」創建工作推進會上,金淘鎮南豐村在會上分享了他們創建「和諧村」的經驗。南豐村為何能從全市32個社區、384個建制村中脫穎而出,作為典型之一進行發言?昨日,記者進行了探尋。­  【修訂村規民約】違反規約要承擔責任­  近日,金淘鎮南豐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兩委幹部圍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完善修訂村規民約,更好地創建和諧村居。
  • 「零距離」解紛 「家門口」辦案——廣東高州法院推進司法惠民服務...
    今年前三季度,高州全市35個司法惠民服務中心通過訴前調解化解各類糾紛3462件。「服務到家」、解紛在「家門口」的高州解紛新模式為因地制宜化解各類糾紛蹚出了一條新路。靠前一步治「未病」「各位父老鄉親,無牌無證駕駛機動車害人害己,教訓深刻,大家一定要引以為戒。」
  • 矛盾化解在家門口 鹿城首個鎮街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成立
    遇到矛盾糾紛不用愁,去仰義街道辦事處找專業「和事佬」來協調處理。8月18日,鹿城區仰義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下稱矛調中心)正式掛牌運行。據了解,這是鹿城區首個鎮街一級建設的矛調中心。中心秉承「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理念,探索建立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鄉鎮(街道)「基層治理四平臺」、村(社區)全科網格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工作新格局。今後,大到上百萬元勞資糾紛,小到鄰裡間垃圾桶擺放矛盾,都可以到仰義街道矛調中心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