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我們要討論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哲學作品,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部書看上去很通俗,內容也不多。但當我們還原到王國維的生活時代,認真閱讀的話,會發現《人間詞話》並不簡單。
也正因為如此,「王庶文講壇」會以《人間詞話》為由頭,將幾部中外的哲學作品串講一遍,大概有:休謨的《人性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普羅提諾的《九章集》、張慧言的《詞選》、劉熙載的《藝概》等等。
歡迎您持續關注,持續學習。
說起《人間詞話》永遠繞不過去的彎是對它名字的解釋、在中國古代給所謂的「詞話」取名是有著傳統規矩的。我們來看清末三大詞話,也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
況周頤晚年字號蕙風詞隱,所以他的詞集和詞話就叫做《蕙風詞》和《蕙風詞話》;陳廷焯的書齋名字叫做白雨齋,他的詞集和詞話叫做《白雨齋詞存》和《白雨齋詞話》;我們再來看看王國維的詞集,居然叫做《人間詞》,他的詞話又叫做《人間詞話》。
有了這層邏輯推導王國維所謂的「人間」,可能並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那個「人間」。那麼王國維的「人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真的會有人會給自己取「人間」這樣奇怪的字、號嗎?
其實我們只要將視角回歸到晚清,就會發現「人間」這個詞並不來自中國,而是源自日本,含義有:人、人類、人性這些意思。王國維在寫《人間詞話》的時候,正在學習康德、尼採、叔本華等人的哲學,他的精神狀態完全沉迷在人生、倫理、美學裡面。
另外一方面的證據則是王國維在留學日本期間寫過一篇短文,題目是《人間嗜好之研究》,當我們把全文讀通以後會發現這篇短文的題目完全等同於《人的嗜好與研究》。
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出《人間詞話》的「人間」其實就是「人」的意思,硬要翻譯成白話文那麼可以叫做《人的詞話》。那麼這個「人」又從何而來的呢?我們很有必要清晰一點: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要從康德、尼採、叔本華說起,而這些人的問題又要從柏拉圖和印度婆羅門宗教開始。
這就如同我在文中一開篇說到的,如果您以為《人間詞話》只是詞的賞析和介紹,就太低估這本書了,這本書雖然只有二十來頁,但內容很深刻,讀者需要精通中國古典文藝基礎和西方哲學,才能算勉強讀懂。
所以我一直反對很多學校將《人間詞話》列為中學生語文標準課外讀物,這除了時刁難中學生之外,還凸顯出了中國教育界有著一大群無知的人。面對如此之難的經典,「王庶文講壇」力求用最精煉、簡短的方式為大家介紹《人間詞話》。
當然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點一點疏通整個理論,所以明天我們將進入第一道前菜《人間嗜好之研究》。